馮鹽秋
北京警察學院,北京 102202
在我國的憲法中,雖然對人權的保障和尊重進行了一定的確認,而且也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國家要對人權進行尊重和保障,然而在刑事訴訟進行的過程中,能夠體現出人權保障的內容卻十分的少見,在我國《憲法》的第30條和第40條的內容中規定了,無論是公民的人身自由,還是通信的秘密都應該受到一定的保護。只有第125條法律中,對刑事被追訴人的辯護權進行了規定。除了這三條法律之外,在憲法中并沒有針對刑事訴訟中人權的保障提出更多的條款,而且在我國司法實際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憲法也往往只是起到了一個指導的作用并不能夠擔當法院對案件進行裁決的一個衡量標準,因此,我國公民的人權保障并沒有完全得到憲法的支持和救濟。
無論是我國的二審制度,還是我國的審判監督制度,都會給被告人帶來一定的二次追訴的風險,首先,在二審制度中,《刑事訴訟法》第189條內容規定,案件可以發回重審,然而這種重審的次數卻沒有受到限制,刑事訴訟法和相關的司法也沒有根據再審的次數以及時間進行明確的規定,而且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也提出了已經生效的判決,如果對事實產生了否認,或是出現了法律的錯誤,都可以進行再次審判,因此,這種有錯必糾的監督思想就會給被告人帶來二次追訴,或是多次追訴的風險,而案件的重新審理就會導致被告人的命運和前途都會發生重新的轉變。
在現代化的庭審制度中,證人出庭作證是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可以為司法的公正提供一個保障,是法律給予當事人的一種特殊的權利,然而長時間以來,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對于證人所履行的權利和義務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也不是十分的具體,沒有對證人展開全面的保護工作,因此,導致了證人拒絕出庭,或是普遍不出庭的情況時常發生,從而給整個案件的審判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目前,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同時也加入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以上的三種公約中,很多內容都和刑事程序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聯系,而且條約中存在的一些內容也符合國際化的刑事訴訟標準,它的根本精神就是對人權提供尊重和保障,從而實現和保障司法的公平和公正性,因此,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刑事訴訟的目的從而針對人權展開一定的保護措施。
在司法工作實際進行的過程中,為了保障不出現被告人被多次追訴的情況,我們必須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來對被害人的訴訟權利進行完善,從而加強對被害人的保護,首先我們應該保障被害人的上訴權利,被害人應該具有一定的訴訟地位,也應該和被告人進行抗衡,如果對一審的判決有不滿的意見,可以隨時提出上訴,其次,我們必須要加強對被害人或是被害人家屬的保護,無論是保護的程度還是保護的方式,都應該作出具體的明確規定。
最后,我國應該針對證人出庭的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整改,從根本上杜絕證人避免出庭和拒絕出庭的情況再次發生,同時也要對證人展開完善的保護工作,防止對證人實施一系列的傷害手段,一旦發現存在打擊報復的行為,應該嚴厲的追究他的刑事責任,從而為證人出庭提供一個安全保障。
如今,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的法律也獲得了不斷的完善,注重刑事訴訟法中的人權保護,可以推動我國整體法律事業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因此,我國必須要對刑事訴訟法中的人權保障進行加強,明確刑事訴訟的目的,加強對被害人的保護措施,不斷的完善證人出庭作證的制度,從而保障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律能夠不斷地獲得發展,從而為我國法律的公平公正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龐從榮.人權基本概念的演變與人權發展歷程[J].政法學刊,2011,26(6):84.
[2]張海峰.論刑訴法中的人權保護[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16(6):63-64.
[3]宋英輝,茹艷紅.刑事訴訟特別程序立法釋評[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