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瑜
青海警官職業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危機談判是劫持案件中化解危機的重要途徑,表面看是普通的交談,實則是談判者和劫持者進行的解除危機的心理對話。因此,在危機談判中,對個體心理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談判,其實是一種攻心策略。想要以最小代價化解危機,就必須準確把握劫持者在談判中的幾個心理變化階段,根據心理變化選擇適合的應對方法,力求達到最佳的談判效果。
劫持者在危機談判中往往是最危險的角色,他們的心理矛盾沖突很劇烈,而且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要根據每個階段心理變化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應對方法,保證談判目標順利達成。
在劫持案件中,劫持者目的明確,但動機和原因各有不同。多數劫持者事先有預謀,原因有復仇、恐嚇、泄憤、求財、滿足個人某些需求等;少數劫持者是情急之下的防御反應。劫持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團伙。當劫持行為發生后,警察一經介入進行處置,劫持者的心理就會出現第一個波動的高峰,多數劫持者一看到警察情緒就異常激動,精神緊張,甚至歇斯底里,出現瘋狂舉止。雖然每個劫持者的心理表現各不相同,但仍然呈現出規律性。
在這種情況下,警察要正確采取處置措施,積極引導和控制劫持者的心理狀態,保證危機談判的順利開展。談判員介入后,由于還不是十分了解劫持者的情況和劫持的原因,需要首先從控制劫持者情緒的角度出發,采用順應性的遷就策略。利用溝通對話的機會,一方面掌握和了解案件情況和劫持者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讓劫持者通過談話使情緒宣泄。隨著談判的順利進行,談判人員要變被動為主動,從心理上逐步控制劫持者,使對立沖突的局面有所緩解。
此時劫持者的心理會出現第二個波動的高峰,突如而來的人員會給劫持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此時劫持者關注的焦點不僅僅是人質,有許多因素在不斷分散劫持者的注意力。此時的劫持者的心理變化與劫持目的息息相關,他們會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或者在此過程中臨時改變意圖。
在這種情況下,劫持者應當逐漸改變和調整談判策略,由順應性的遷就向控制性的突破轉變。在前期與劫持者溝通對話的基礎上,正確判斷劫持者的劫持意圖和目的,以及劫持者真正的心理需要。如果此時劫持者有傷害人質的舉動,或者放棄劫持目的而做出其他極端行為,談判者要暫時放棄談判目的,以穩定劫持者情緒、保證人質生命安全為首要任務,如果情況難以掌控,需要戰術的配合,進行相應的處置。當然,作為談判人員,更希望通過談判來達到最終的目的。
在劫持者的第二個情緒變化階段,如果談判者介入合適,能夠度過整個劫持過程中最危險的階段,順利過渡到第三個階段,讓劫持者提出條件。提條件的時候,劫持者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目的或訴求,心理活動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威脅感和警惕感稍稍下降,恐懼焦慮感迅速上升。在這個階段,劫持者更關注如何表達自己的訴求以及是否能順利實現這些訴求等。
在這個階段,談判者絲毫不能松懈,要清楚的認識到,讓劫持者提條件的過程背后隱含著諸多問題。談判者在這個階段需要從劫持者提條件的過程中觀察其心理變化,從所提的條件中進一步了解劫持者劫持人質的真正目的和訴求,從劫持者的表達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分析掌握劫持者基本情況,同時也不能放松警惕,隨時應對突發情況的發生。
當劫持者提出的條件或訴求得到回應,在“滿足”要求的過程中,劫持者會因為訴求得到回應而稍稍放松警惕。并且在等待滿足要求的過程中,劫持者的注意力會被分散,一方面要繼續控制人質,另一方面要關注自己提出的條件是否得到滿足,還要繼續應對談判。
談判者能夠順利使談判進入到此階段,距完成談判目標又更進一步。能夠讓劫持者提出條件,不論是什么條件,談判者都要盡可能的“滿足”,表面是滿足,實則為我們控制劫持者爭取時間和機會。只有劫持者提出條件,才有機會能夠與劫持者近距離接觸,才有機會配合戰術控制劫持者的行為。此時,談判不能結束,依然要嚴密觀察劫持者的情緒變化,一方面分散劫持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繼續從思維上進行控制。此階段是談判最關鍵的階段,不能掉以輕心。
[ 參 考 文 獻 ]
[1]加里·內斯納.FBI危機談判術[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2]鄭威,梁寶平.劫持案件談判中的心理關系[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3(3).
[3]何睿.危機談判的訓練設計與方法選擇[J].政法學刊,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