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田
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高科技的發展使人工智能產業呈現迅猛增長的勢頭。2017年由人工智能“小冰”創作的詩集《陽光失去了玻璃窗》正式對外發行出版。由此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人工智能創作物能否成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呢?是否有必要對此進行保護?
著作權法上的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通說認為獨創性指作品必須是作者個人通過自己的獨立構思,運用自己的技巧,獨立完成的智力勞動成果。[1]。本文認為人工智能創作物是運用科學技術獨立創作的,只要人工智能創作的小說、詩歌等能夠與先前各種作品有明顯區別,可以認定為著作權法上的作品。
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是根據市場經濟建立來適應交易的需要。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如果不對機器人創作物進行保護,若達到一定數量和規模,必定會對人類作品造成打壓。同等條件下,人們更愿意選擇成本較低的且與人類作品無實質差別的人工智能創作小說,如此降低了作者創作積極性,權益得不到滿足[2]。若不明確界定其性質及權利歸屬,將會引發大量著作權爭議,“無名作品”“孤兒作品”大量涌現在市場上,沖擊現行的著作權制度體系。
目前世界各國對機器人創作物著作權問題進行探討的不多,筆者結合國外立法模式和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制度設想。
人工智能不具有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不能被賦予法律人格。已有的立法認為由程序開發者或實際操作者單獨享有或者兩者共有。本文認為兩者共有不合適,這種共有類似于合作作品,但兩個主體之間缺乏創作合意。也不宜由程序開發者享有,在這一階段沒有出現任何“表達”;若在此階段給予保護則與著作權法保護表達方式相違背。此外將人工智能創作物都歸屬于開發者,在利益分配上不公平,實際操作者也付出了勞動,并且開發者的大部分收益也不是來自獲得創作物[3]。計算機生成的文字、戲劇、音樂或者藝術作品,作者應是對該作品創作付出勞動的人。因此實際操作者因直接啟動行為獲得機器人創作物;擁有者對人工智能創作物進行發布和管理,相當于人類雇傭機器人進行創作的“法人作品”,作品著作權屬于機器人的擁有者。
將機器人創作物歸屬于實際操作者,不應包括人身權,原因是實際操作者在應用機器人時沒有付出相應智力,擔當的僅是程序啟動角色,缺乏“意志”體現。而擁有者僅進行管理與使用,同樣沒有投入智力。英國規定表明作者或導演身份的權利不適用任何由計算機生成的作品,說明計算機生成物中不包含人身權。因此保護內容僅是財產權。
對于保護期限,筆者認為技術的進步使他在創作上比人類有優勢,不應采取相同期限,可適當縮減,規定為其產生之日起20年。
機器人創作物獲得著作權保護,若機器人抄襲剽竊他人作品便構成侵權。侵權責任不由機器人承擔,而由它的擁有者或操作者來承擔。比如機器人在資料庫中獲取別人作品為寫作范本,創作過程中僅對范本進行少量修改或更換替代,將他人作品改編成自己的作品發表。這種方式的創作,無法保證它所獲取的素材是沒有著作權限制的,侵權機器人的擁有者需要負法律責任。同時當人工智能創作物被抄襲剽竊,同樣應由它的擁有者或操作者維護人工智能創作物的著作權。
另外也要考慮人類創作作品與人工智能創作物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共存。筆者認為應提高《著作權法》中有關作品獨創性的標準,以達到人工智能作品與人類作品的利益平衡。同時《反不正當競爭法》應增加人工智能創作物相關條款,規制市場中出現的惡意競爭等行為,維護知識產權領域的市場競爭秩序[4]。
總之關于人工智能創作物著作權保護問題的探討屬于淺層面法律上的預測,鑒于人工智能技術并未發達到一定程度,仍有時間去研究應對。
[ 參 考 文 獻 ]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曹源.人工智能創作物獲得版權保護的合理性[J].科技與法律,2016(3).
[3]陸泉旭.人工智能創作物版權保護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9上.
[4]李吉映.我國人工智能的著作權問題研究[J].商界論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