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尹暄
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關于行政不作為導致的損害是否應當納入國家賠償范圍,主流觀點持贊成意見,少數學者持反對意見。個人認為,行政不作為違法國家負賠償責任有其必要性。
第一,行政不作為的國家賠償責任并非完全沒有法律依據。在例如《行政訴訟法》等其他部門法中有相關規定。《國家賠償法》(2010)中第3條第(五)項“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第4條第(四)項“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兩個兜底條款,也為此留下靈活解釋的空間。
第二,從公平、平等原則角度而言,若行為主體造成損害而不承擔賠償責任,則無法有力監督違法行為,也無法對損害給予有效救濟,不利于社會穩定。
將國家賠償的范圍擴大到行政不作為導致的損害,有以下幾方面的價值:
其一,有利于完善我國的法制體系。當今,建立國家賠償制度的國家大都不排除行政不作為的國家賠償責任。我國《憲法》第41條,明確了公民有權申訴、控告或檢舉公務組織或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并有要求損害賠償的主體資格和權利。
其二,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從而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在我國的政治環境下,公權力較私權利而言,明顯處于強勢地位,故應當通過監督、制約公權力以保護私權利。而將行政不作為的損害納入國家賠償責任范圍,有利于行政立法的目的的達成。
學界關于行政不作為之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多采用三要件說,即不作為行為、損害結果及因果關系。[1-3]其中,爭論的焦點在于的因果關系。
行政不作為造成損害的因果關系往往難以判斷,原因有二:其一,受害人的損失并非由公務組織或人員的積極行為導致,而是由第三方或受害人本人導致的。其二,行政不作為行為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法律擬制行為。
關于如何認定因果關系,有學者認為“凡不作為是造成損害的直接原因,與損害事實存在直接因果關系的,則不作為主體應承擔賠償責任;凡不作為只是損害得以擴大的外部條件的,則不作為行為主體不承擔賠償責任。”[4]也有學者認為“還要行政主體違背了對權利人所承擔的特定義務因此導致其損害,且權利人無法通過其他途徑受償的,我們認為存在行政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5]
個人更傾向于第二種觀點。一方面,從賠償范圍而言,第一種觀點,排除了很大一部分行政不作為行為的國家賠償責任。例如,火災中,由于消防部門的施救不及時,導致財產受損,這是典型的行政不作為中的遲延履行行為。消防部門的不及時施救不是火災發生的直接原因,而是火災導致的財產損失擴大的外部原因,因此而排除消防部門的損害賠償責任,顯然不合理。而從行政立法的目的角度出發,第二種觀點的賠償范圍更大,能更好地實現保護相對人權益、填補損失的目的。另一方面,從認定難度而言,是否是造成損害的直接原因的認定不具有客觀性。仍以火災為例,施救不及時行為可以認定為導致損失擴大的外部原因,也可以認定為損失擴大部分的直接原因。而“權利人無法通過其他途徑受償的損失”是客觀的,可量化的,故第二種觀點更有利于權利人權利的實現。
在不同的情況下,賠償責任分擔應有所不同。通過案例可以發現,行政不作為造成損害的情況可以分為三種:
其一,行政不作為單獨造成損害的情形。其二,行政不作為行為與第三人行為共同致害的情形。個人認為應當先區分公務組織或人員與第三人是否有意思聯絡。在無意思聯絡的情況下,公務組織或人員應當在第三人無法填補受害人損失時承擔補充責任。在有意思聯絡的情況下,公務組織或人員與第三人應當對損害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該情況下,公務組織或人員可以阻止損害發生的可能性更大,主觀惡性更大,故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6]
其三,行政不作為行為與受害人自身原因相結合造成損害的情形。該情況下,應當由司法部門進行責任認定,公務組織或人員按比例承擔賠償責任。
[ 參 考 文 獻 ]
[1]王鑒輝.行政不作為違法的國家賠償責任研究[J].現代法學,2000,22(1):63-66.
[2]徐狄棟.淺議行政不作為的國家賠償責任[J].學理論,2015:162-164.
[3]石佑啟.行政不作為引起的國家賠償責任探討[J].行政法學研究,1998,4:55-59.
[4]陳時菊.淺析國家賠償范圍的幾個問題[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2:87-89.
[5]馬懷德.國家賠償法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109.
[6]沈巋.論怠于履行職責致害的國家賠償[J].中外法學,2011,1: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