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甘霖 湯嘉琪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大眾對于協議離婚登記制度高度關注,同時對此產生的爭議也較多。眾所周知,我國現行的離婚法律制度有兩種,即訴訟離婚和協議離婚。相比較于訴訟離婚,協議離婚是建立在雙方當事人自愿的基礎上所達成的合意,花費的時間短、成本低,是當今社會大眾普遍選擇的一種較為合理的離婚方式。在協議離婚中,“登記”制度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其關系個人甚至整個社會,當然值得重視。
協議離婚,從婚姻法相關理論來說,是指具有感情破裂的合法婚姻雙方當事人自愿解除婚姻關系,并將夫妻存續期間的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等相關事項達成的一致。同時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男女雙方自愿離婚的,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也就是說,夫妻雙方在解除婚姻時,還需要去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可見,“登記”是協議離婚的關鍵一步。此項規定在法律學術界和實務界產生了疑惑,“登記”的法律性質究竟為協議離婚的成立要件還是生效要件?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此存在以下不同說法:
生效要件說:存在兩種不同觀點。觀點一:認為協議離婚“登記”為生效要件,離婚協議已經成立,若一方當事人不愿配合登記,則另一方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其履行登記之義務;觀點二:簽訂離婚協議和登記兩個要件都必須具備,協議離婚才始生效力。如果一方不愿配合登記,另一方不能以此訴求向法院提起訴訟。
成立要件說:其觀點認為,欠缺離婚協議、戶籍登記兩要件之一,則協議離婚尚未成立而不發生效力,故其中一方并沒有向法院起訴的法律依據。
究竟協議離婚“登記”的法律性質是成立要件還是生效要件?法律成立要件,是指成立法律行為所必要的要件;法律生效要件,是指法律行為已經成立,為使得法律行為完全發生效力的必要要件。兩者在概念上的區分固然重要,但終究只是為法學上的認識。對于法律雙方當事人而言,兩者的區別對于法律行為以及其產生的法律效果,沒有什么區別。協議離婚因“尚未成立”或“不生效力”,另一方當事人都沒有請求他方履行離婚戶籍登記的法律依據。
實際上,到底為何種法律性質,不是真正的問題的所在。誠如德國權威學者larenz教授所言,兩者區別的意義在于使大家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在整個法律要件中,何者是其核心、何者為發生法律效果所必備的,而不在于使得一方當事人基于成立要件,而請求他人履行生效要件。①真正的問題是婚姻雙方當事人簽訂了離婚協議,而如果一方拒不進行登記,他方可否提起離婚戶籍登記之訴?
那么,“登記”的法律性質到底為何?是否在雙方當事人簽訂離婚協議后,一方婚姻當事人不愿意配合登記,另一方可向法院提起戶籍登記之訴?我們認為,協議離婚“登記”為特別生效要件,雙方當事人簽訂離婚協議后,一方不配合登記,另一方不能向法院提起離婚登記之訴。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離婚協議具有雙重屬性,其中包含身份行為和財產行為。后者需要以前者形成為生效前提,而身份行為是當事人的社會關系在親屬法的體現,甚至對于整個社會都有影響。因此,身份行為除了具備一般構成要件之外,還必須要具備特別要件,即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才能生效。
其次,即使離婚協議在未登記之前已經成立,也不可向法院提起訴訟。根據契約神圣倫理原則,契約是為了約束雙方不可輕易反悔,而并非在契約另一方毀約時,基于成立要件使另一方負有完成特別生效要件的義務。離婚協議并不是為了拘束婚姻當事人負有登記的義務。故在離婚協議已經成立后,一方當事人也不可基于離婚協議提起離婚戶籍登記之訴。
最后,據資料統計,許多離婚了的夫婦后來選擇復婚,是當初離婚僅因為瑣碎事情爭吵,選擇并不理性。舊《婚姻登記條例》規定,登記機關需要對是否準予離婚予以調解和審查,即使符合條件的也需讓當事人考慮一個月。只不過隨著案件愈發增多,新《婚姻登記條例》為了高效便民將程序簡化。但是從中可知當初立法目的為嚴格要求離婚要件,使得婚姻當事人慎重對待,在登記前仍有機會考慮。
“協議離婚”作為如今快節奏生活頻繁出現的關鍵詞,是人們在婚姻生活不美滿的情況下較為普遍的選擇。協議離婚的自由制度價值固然重要,但是絕不能將婚姻視為兒戲。法律之所以對于協議離婚協議的要件嚴格要求,是給如今匆忙的生活一個喘氣的機會,讓婚姻雙方當事人能夠停下腳步,更加嚴謹地對待婚姻、尊重婚姻。
[ 注 釋 ]
①Larenz,Allgeneiner Teil des deutschen Bügerlichen Rechts,S.284.
[ 參 考 文 獻 ]
[1]史尚寬.親屬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王利明.婚姻法修改中國的若干問題[J].民法法制,2001(3).
[3]王歌雅.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4.
[4]婚姻登記條例[EB/OL].http://baike.sogou.com/v310908.htm?fromTitle.
[5]楊大文.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