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鳳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關于電子數據證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何家弘教授曾預言:“從司法證明方法的歷史來說,人類曾經從‘神證’時代走入了‘人證’時代,又從‘人證’時代走入了‘物證’時代,未來,我們也許會走入一個全新的司法證明時代,即電子證據時代?!彪S著社會的發展,這一預言越來越接近現實,而在這一轉變中,我們不難看出,電子數據證據在司法實務中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
從我國《民訴解釋》第116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電子數據是指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各種信息,通常以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網絡博客、手機短信等形式表現出來。
在電子數據的證據地位確立之后,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其適用規則。因為電子數據證據的特殊性,如果按照傳統證據規則認定,它可能會被認定為屬于傳聞證據、非最佳證據、非法證據而被排除。為保證電子數據證據在訴訟中能有效發揮其獨有的證明作用,英美法系國家對此專門作了很多例外規定。我們國家并沒有專門的證據規則,只是散見于一些法律規定中,其中關于電子數據證據的規定就更加缺乏。因此,我們應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規則,結合電子數據證據本身的特殊性,探索適合我國的電子數據證據具體適用規則。
傳聞證據規則是指證人的陳述必須在法庭上做出,這就要求證人必須出庭并接受詢問。但是電子數據證據是通過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生成的,訴訟參與人不可能對電子設備進行交叉詢問,且電子數據證據通常需要打印成紙質材料進行出示、辨認與質證,這就與傳統的傳聞證據規則產生了沖突。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英美法系國家紛紛做出了例外規定,如美國《統一證據法規則》規定:“如果在業務完成時或稍后輸入的電子計算機存儲的數據,并在正規的業務中形成,可以作為傳聞證據規則的例外被采納?!惫P者認為,我們應適當借鑒這種例外規定,在認定電子數據證據的輸出文本材料時,只要收集程序及方法是合法的,其打印出的派生證據應與原始證據具有相同證明力。
最佳證據規則又稱為“原始證據規則”,是指直接來源于案件事實的證據,具有最佳的證明力,其規定的是證據的原件與復制件證明力大小的問題。我國在這方面有著比較詳細的規定:一般來說,書證、物證都應當提交原件。但當提交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制件,但是對于電子數據證據的復制件,則需要滿足幾個特殊原則:1.要求復制件的內容、形式與原件一致,未經任何修改;2.要求復制件在使用時運用的運行系統與原件一致;3.由于電子數據證據本身具有多媒體性,因此它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影響其證明力。
也就是說,對于電子數據證據,其復制件只要能被證明與原件數據在內容以及形式上整體保持一致,都應作為最佳證據被法庭采納。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取證主體在取證過程中違反法定程序,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是不能作為定案根據使用的,應當被排除。排除這些證據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遏制執法人員濫用職權,采取非法搜查或扣押等手段,妨礙司法公正。我國關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要求,在民事訴訟上,概括起來包括三個方面: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不能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不能違背公序良俗;在刑事訴訟上,主要則是禁止刑訊逼供。
鑒于電子數據的信息海量性和高科技性,其取證非常容易造成對公民隱私權和通信自由權等人權的侵犯,但由于電子數據的科技性特征,法官難以判斷是否有侵犯言論自由、隱私權等行為發生,因此除了傳統的排除規則外,還應該特別注意以下情況:1.通過竊錄(非法監聽、非法網絡監視等)方式獲得的電子數據證據,予以排除;2、通過非法軟件獲取的電子數據證據,予以排除。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對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科技和法律的相互作用成為跨界研究的新課題,而電子數據證據正是兩者結合的產物,其準確性、逼真性、動態直觀性等都會大大提高司法公正及司法效率。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電子數據證據作為未來“證據之王”的證明作用,就必須充分利用其高科技性優勢,借鑒傳統證據規則,制定其獨特的適用規則,以適應現代信息社會對司法制度以及訴訟程序的要求,讓科技與法律完美結合,相互促進。
[ 參 考 文 獻 ]
[1]何家弘.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何家弘,劉品新.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劉品新.中國電子證據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