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春
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5014
糾紛是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對象與設計依據,認識糾紛是解決糾紛的前提,對租賃糾紛解決的研究首先要著眼于租賃合同糾紛本身。基于此,我們首先對租賃合同糾紛的基本概念進行初步的界定,對租賃合同糾紛的基本特征進行必要的分析和闡釋,為租賃合同糾紛的解決提供充分的理論基礎。《民法通則》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概念來表述違約行為,具體論述如下:違約行為是指違反合同債務的行為,亦稱為合同債務不履行。這里的合同債務,既包括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又包括法律直接規定的義務,還包括根據法律原則和精神的要求,當事人所必須遵守的義務。
租賃糾紛也有的稱之為租賃爭議、租賃爭端(如不作特別的聲明,均是指同一意思)學界對租賃糾紛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郭樹理認為租賃糾紛指的是租賃活動中或者是租賃事務中產生的以租賃權益和義務為內容的一種社會糾紛。租賃糾紛的產生主要是租賃糾紛主體違反均租賃法律法規或者是相關租賃規章制度。本如租賃乙方違反相關規定無故拖欠租賃費用而產生費用糾紛等等。楊洪云認為租賃糾紛是社會糾紛和法律糾紛的一種,發生在租賃活動和與租賃活動相關的事物之中,它的產生是相關租賃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爭議而引發的緊張的社會狀態。如這種緊張的社會狀態不能及時的得到解決,將會在不同程度上阻礙租賃的健康發展。
租賃合同關系是在租賃交易的實踐中產生的。租賃合同關系的產生和實際操作在司法實踐中造成了大量的租賃糾紛。租賃合同是租賃的核心,根據《合同法》第237條對租賃合同的界定,我們將界定租賃合同糾紛;租賃合同簽訂和實施過程中,出租人和承租人之一或雙方違反法律或合同,拒絕履行合同義務或不履行合同,造成合同另一方損害的合法權益,造成民事糾紛的權利和義務。換句話說,租賃合同糾紛是由于履行出租人和承租人的租賃合同以及履行的結果而產生的不符合合同或法律規定的糾紛。
經濟法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失靈,追求公共利益和干預經濟,規范和調節市場經濟活動,通過宏觀調控來維護國家公民的權利。經濟法則是制約市場調節的不足,使市場機制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在傳統經濟法史上,凱恩斯關于經濟法傳統的思想席卷全國,但70年代后,隨著貨幣的貶值,出現了西方經濟停滯和高通貨膨脹的現象,即“滯脹”,基于傳統經濟法綜合性政府干預的政策不再適用應為主流經濟發展的形式,所以經濟法的現代化新強調國家經濟不能過度干預經濟,要堅持新經濟自由主義;國家無法取代市場,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租賃是一項民生問題和發展問題。它關系到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國家整體穩定和整體經濟發展。因此可以說,租賃問題代表了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個人經濟利益。
社會法是指國家為保障自然人生命權,實現居民公共利益,經濟安全和其他社會政策而制定的法律。社會法不屬于傳統公法和私法界定的范圍,主要解決的是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社會問題。
社會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政府的積極行動,確保公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加劇了社會關系的失衡,并且變得越來越弱。如果缺乏公共權力干預,社會矛盾將會加劇,社會穩定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我們需要調整和保護法律,保障公民的權利,實現社會的解放。社會權利的本質是公民依靠公權力來保護他們最基本的需要,社會法律的對象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公民有權獲得住房,獲得家庭安全和享有和平和尊嚴生活的權利。為了保證一些弱勢群體的租賃權,需要公共權力的介入。因此,需要社會法來調整與國家支付的社會關系,以保證租賃的實現。
[ 參 考 文 獻 ]
[1]范愉,李浩.糾紛解決——理論、制度與技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陸益龍.糾紛解決的法社會學研究:問題及范式[J].湖南社會科學,2009(1).
[3]范愉.糾紛解決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季衛東.法律程序的意義——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另一種思考[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5]史峰.教育法律糾紛調處機制——教育法庭的理論建構[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3(4).
[6]史峰.教育法律糾紛調處機制——教育法庭的理論建構[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