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315300 浙江相聯律師事務所 浙江 寧波)
2014年11月19日,全球首屆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拉開帷幕,在為期三天的互聯網大會落幕后的第二天,北京大學、斯坦福大學與牛津大學三所世界頂級大學法學院召開了第三屆互聯網法律與公共政策研討會,面對全球互聯網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法律問題也層出不窮,與會代表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為“互聯網+”時代法律的滯后性諫言獻策。“互聯網+”時代,產業更新換代頻率極快,而在法律監管層面,盡管做出了許多努力,但由于里發程序繁雜,使得我國法律的滯后性更加凸顯。
互聯網是一切互動關系與經濟運行的載體,“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與思維重新組合各種資源以實現更有效配置,提高產品質量與服務便利。“互聯網+”模式決定了其在經營理念與運作模式上與傳統業態有著明顯的區別。如“百度百科”“百度導航”,每天有數以百萬幾的用戶隨時向其提供新的信息,廣泛吸引著網民參與,并通過“共享共建”的服務模式,快速解決用戶需求,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因此,很多傳統制造業如小米手機也開始向“互聯網+”模式靠攏,其生產與銷售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僅如此,“互聯網+”瞄準了傳統行業的“痛點”,正在從方方面面改變人們的生活:“互聯網+”餐飲,帶你進入“零等待”綠色就餐;“互聯網+”零售,徹底改變傳統購物方式;“互聯網+”通信,帶你進入全新的物聯網時代;“互聯網+”推銷,徹底改變你的賺錢思維;“互聯網+”教育,在家就能學遍天下;“互聯網+”醫療,讓你足不出戶看醫生;“互聯網+”交通,讓你的出行方式更便捷……總之,“互聯網+”時代,我們生活的分分鐘都在被顛覆,銷售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在改變,傳統的社會價值觀甚至市場規則也在改變……。
法律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法律體系自然也應順應潮流做出相應調整。
我國法律電商的起步顯然晚于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將法律服務“搬”上了互聯網。現代社會,已經進入消費者主權化時代,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服務,也需要有更多的認同感,人們活動的圈子在不斷擴大,律師服務的中心化和權威化將不復存在,自由、公開的“互聯網+”時代使得法律知識與律師的信息更加透明,當事人找律師也變得更加理性與精準,致使以往的“萬金油”律師越來越沒有市場,從“看不懂”到“跟不上”而逐漸落伍。同時,隨著筆記本、智能手機的普及,消費者對律師的響應要求也越來越高,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的時間被逐漸分割成碎片化:周末、晚上十點或律師休假時……使得律師的時間安排必須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而發生變化。
1.眾多與互聯網相關的領域尚未形成明確的法律監管體系
著名學者孫泉在其《解讀摩爾定律》一文中指出:根據摩爾定律,互聯網等高科技的更新周期在兩年左右。也就是很多技術在兩年之后就更新換代了,可是對于法律的訴訟來說,兩年的時間著實不能算長。如專利侵權,往往需要經過曠日持久的審理,可在這“馬拉松”似的審理之后,雙方聚焦的關鍵點可能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我國法律監管體系的缺乏,主要表現在監管法律以及監管機構上。截止目前,互聯網的許多行為還處于一種無規則約束的狀態,如互聯網上眾多服務平臺,提供五花八門的各種服務,憑借一個網站,既不需要注冊,也不需要納稅,便可在網上進行各種斂財交易。另外,因很多產業實現了整合,監管機構需要跨產業、跨業務展開監管,這無形之中就給監管帶來很大的困難。同時,復雜的產業結構往往導致互聯網上的監管主體很難做出明確的規定,導致出現多頭監管或無人監管的現象。
法律體系的不夠完善還表現在以下方面:
(1)缺乏網絡立法。互聯網技術在飛速發展,但互聯網法律體系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如我國現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對網絡謠言的治理作出了相關規定,但由于法律界定較為模糊、立法較為分散,導致法律適用和執行存在很大難度。雖然我國在上世紀末接入國際互聯網滯后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網絡管理的專門立法,但這些立法多為法律效力相對較低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適用范圍很有限,甚至有些規定還相互沖突,因此難以執行。
(2)處罰力度不夠。還是以治理網絡謠言為例,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構成誹謗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法律對網絡謠言的刑事處罰較輕,且很少配置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種。由于法律對造謠者和謠言傳播者的處罰力度,不足以給其足夠的警惕,反而增長了犯罪頻率。
總之,監管不全面、監管不明確、監管力度不夠是制約“互聯網+”時代健全法律監管體系的瓶頸。
2.立法程序的繁復持久與“互聯網+”快速變化的沖突
在我國,一個法律從起草到通過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時間,另外考慮到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權利與義務有著直接的影響,法律從公布到具體實施還留有一定的時間空間。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規時間更長,如《商業銀行法》從起草到通過用了十年,《公司法》甚至用了十五年。鑒于立法是國家大事,不可不慎,考慮到法律的嚴謹性,立法三思而后行當然有其合理性,即便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我國立法程序的相對持久與“互聯網+”的快速變化難以相匹配,立法效率確實還不夠高,導致我國法律滯后性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伴隨信息技術的應用與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被廣泛應用于電商交易。在第三方支付的起步階段,因處于業務的探索期,國家為了鼓勵電子商務的發展,采取的是較為寬松的政策,相關法律并不成熟,相對商業銀行,國家法律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力度較弱,法律條文的制定也相對滯后。而由第三方支付引發的法律糾紛時長出現,其面臨的法律風險逐漸暴露。
第三方支付平臺因聚集了大量的用戶資金,具備了商業銀行的某些特征,但又不具備法律規定的銀行主體資格,并不能看作是商業銀行,因此也不能以商業銀行的標準來約束第三方支付平臺,我國現行法律條文對其監管標準均低于商業銀行,導致對其監管存在一些漏洞。另外,由于網絡的隱蔽性,通過網絡進行經濟犯罪的情形也時有發生,并呈現逐步增長的發展態勢。如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套現,大多數套現行為并不具備我國現行法律所規定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規定期限”與“經發卡銀行催收無效”,完全規避了現行法律規定,使得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資金的非法轉移、洗錢、賄賂以及偷稅漏稅等活動有了可乘之機。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信息節點,律師與律師事務所要善于利用互聯網,開發網絡平臺與網絡營銷,讓消費者不再花時間擠公交、駕私車,就能像網上購物一樣十分便捷地享受各種法律服務,每個律師都能在互聯網上形成自己的品牌,線上線下齊發力,向互聯網要客戶、要案源,種出一塊屬于自己的“網絡自留地”。
“互聯網+”時代,作為立法主體的行政機關要樹立效率觀念,高效務實地完成立法工作,特別是針對互聯網領域的立法,可考慮適當簡化立法程序,提高立法效率,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迅速的業態轉變。另外。針對新時期迅速變化的互聯網領域,新的法律條文很有可能在短短數年之后就不能繼續適用實際的情況,必須加強立法論證,鼓勵學者參與立法,以增強法律的預見性與前瞻性,以保證立法效率與現代社會發展變化速度接軌。
“互聯網+”時代,法律的滯后性日益凸顯,面對多樣復雜、層出不窮的互聯網問題,立法機關無法用一種法律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在提高法律前瞻性的基礎上,必須建立高效的問題反饋機制,利用互聯網能將信息迅速并廣泛傳播的特點,推動互聯網反饋機制、信用機制、監督機制等便捷有效的實現。如國家立法機關可先制定相關的基本法律原則,然后交由行業協會具體監督反饋的細則和機制,并將廣大民眾納入其中,讓廣大民眾參與到互聯網問題的反饋當中來,為法律的完善做出貢獻。這樣,可以及時發現“痛點”問題,反映其法律訴求,為立法提供重要參考。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在其制定出來后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世界上沒有哪一部法律是天衣無縫的,也沒有哪一部法律可以預見全部社會事實。因此,對于目前我國法律的滯后性,我們首先應持包容態度。當然僅僅包容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可以推出修正案,在司法實踐中由法官作出合理公正的法律解釋,來彌補法律與現實的鴻溝。另一方面,完善互聯網相關法律猶如走一條艱難而曲折的路,需要各級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相互協調,針對當前的問題作出相應的應變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縮小“互聯網+”時代法律的滯后性與快速發展的社會實際之間的差距。
[1]北京大學法學院互聯網法律中心.努力構筑互聯網健康運行的法律屏障[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5(3).
[2]謝永江,紀凡凱.論我國互聯網管理立法的完善[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10).
[3]李龍亮.立法效率研究[J].現代法學,2008(6).
[4]張平.互聯網法律規制的若干問題探討[J].2012(11).
[5]羅爾男.論我國網絡立法的現狀及完善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3(21).
[6]趙春蘭.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業態風險及法律防范制度構建[J].社會科學戰線,2015,(10):22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