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巖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最開始“網絡暴力”是出現在輿論平臺上的一個具有評論性的新聞詞匯,我們將網絡作為修飾詞匯,說明這類暴力主要發生在互聯網上。為了更好地掌握“網絡暴力”的含義,首先就是要弄懂“暴力”的概念。首先它表現為強迫性和違法性,其次就是暴力的目標范圍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再次就是暴力所產生的程度會對標的的人身自由產生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最后就是暴力所產生的行為后果影響其行為主體在刑法領域的量刑輕重。基于此我們可以將網絡暴力定義為:不確定的行為主體在兩個行為地(“網上社會”和“網下社會”)以強迫性、極端性和攻擊性的形式帶來的非虛擬的行為結果。
目前我國正處于互聯網信息時代,媒體所固有的功能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主要是在行使輿論監督時的“越權”行為,這一行為對政府處理事件、司法審判公正和社會風氣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防治“媒體審判”現象:首先,要明確主流媒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其次,謹慎處理好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隱私權、名譽權之間的關系,在合理的距離內保持界限;最后,加強媒體自身建設,規范媒體行為,確保社會各主體各司其職。
說到網民的權利邊界,主要得從網絡實名制入手。從法律方面來說,落實實名制是一項具體而龐大的工程。對于是否建立網絡實名制這一話題社會一直處于爭論不休的狀態。贊同者認為:網絡世界變相地反映了真實的社會生活,所以網民應該為自己在網絡上的隨意言行承擔責任。在目前網絡實名制沒有落實的情況下,許多時候不僅會對網絡中的利益造成侵害,而且也映射到現實中的合法權益。因此,為了更好地加強對互聯網世界的監管力度,實名制必須實施。反對者則認為:網絡作為新時代主流媒體之一,其本身所具有的“便捷性”、“普遍性”和“親民性”的特點使其可以輕易扼住當代言論和社會監管的咽喉,近年來國家處理的許多反腐大案都是第一時間經過網絡曝光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上講,網絡已經開始為社會營造清新的氛圍了,為“民意”打造“一條龍”服務。他們是站在言論自由、確保輿論監督的“公權”立場上,但是并不代表實行網絡實名制以后不能暢所欲言,同樣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反而可以更好地保護“私權”。
盡管我國對于網絡方面的相關立法的法條不少,但細細研究,可以發現現有的立法是不能夠完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首先,我國將網絡技術作為發展重點,對網絡法治化表現出輕視態度;其次,有關網絡信息基本法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再次,多個部門立法同時管理,導致立法沖突問題的發生;最后,由于管理性和技術性方面都存在缺陷,缺少對公民權利方面的保護,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從傳統行政方面維護網絡安全。
1、頒布司法解釋。既要遵循隱私權的一般原則,又要考慮和借鑒國外相關隱私權的立法保護。2、明確網絡運營商的監管義務與責任。正確履行義務和保護網民個人信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執法部門和監管部門將強化運營商法律責任的意識落到實處。3、使用網絡證據標準及相關鑒定、保全,提高公證人員的網絡技術水平、建立統一的網絡公證平臺。4、注重網絡精神損害賠償,結合受害人遭受精神損害程度的大小,侵權行為的輕重程度,持續狀態或時間來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1、加強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做到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有機結合,制定關于隨意散布不良言論的懲戒措施來增強網站的立法強度。2、政府加大對網絡服務商的支持和監管力度。網絡信息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和軟件監控系統的學習,避免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3、加強立法者與網絡技術人員的溝通,運用網絡技術對網絡信息進行篩查。4、嚴格網絡安全秩序執行標準。網民在文明上網和維護網絡文明秩序活動的同時,相關部門也積極開展整治網上不良信息等專項行動。
1、鼓勵被害人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對造謠生事者發出警告,也利于維護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和諧。2、培養網民的網絡媒介素養。首先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其次要讓網民們認識到,網絡雖是虛擬的,但反映的是真實的,不可因為生活在網絡中,就違背道德底線與做人基本原則。3、提高網民的法律意識。一方面,國家保證公民享有在網絡上言論自由的權利,使公民認識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另一方面,公民自覺地履行義務,積極維護網絡秩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