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山
(252111 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 山東 聊城)
我國博大精深的孝文化歷史悠久,萌芽于古時期、興盛于西周,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轉化,到漢代日益政治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斷深化發展、宋明時期走向了極端化的發展模式,直至近現代的歷史變革。經過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期積淀,不斷發揚光大的孝文化,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上升至社會治理的層面,成為治國安邦的基礎。孝道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美德,認識我國傳統孝文化,了解孝道在家庭及家庭財產傳承中意義,并有效地加以選擇和利用,使之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求。
我國傳統孝文化形成確立于先秦時期。《詩經》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當時的孝是指乞求平安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孝觀念在西周時期,加入了奉養父母的新涵義。儒家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內涵,將孝道的意義轉為善事父母的倫理道德。提出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至此,孝文化成為了普遍性的道德要求。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指出“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派,不斷升華孝文化的意義,并將上升到社會法律層面。在財產傳承方面主張“父母健在,不能分家析產”,分家析產被視為不孝。《唐律》中規定祖父母、父母健在,子孫和祖父母、父母分居,私自持有財產的,按照律令處罰其服刑三年。
“以孝治天下”是漢魏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核心思想。儒家孝道上升為統治者維護統治者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工具。逐步理論化、系統化的孝治思想,成為推動孝文化走向社會化的最強勁的動力。但孝道的發展在宋元明清時期走向極端化、愚昧化。
近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為孝文化的發展融入了新的內涵。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男女平等,長幼平等的觀念成為社會的普遍性思想。建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對傳統孝道在科學認識與正確評價的基礎上,進行了全新的探索。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依托。
孝道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對社會的各個層面均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科學的認識和評價孝文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國繼承法的養老敬老的原則正是孝道文化的核心,我國的家庭養老模式為孝道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父母在,不遠游”是孝道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反映。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歧老、虐老“不良社會行為與傳統的孝道觀念的淡化密切相關。發揚傳統孝道文化,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可以促進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發展。
我國繼承法的規定體現了孝文化的精神內涵。《繼承法》第7、12、13、14條分別規定:限制與剝奪“不孝子女”的繼承權;鼓勵人們的行孝與愛幼行為;對家庭成員中積極行孝,承擔較多家庭義務的人的權利給與法律保護。我國繼承法的字里行間融入了孝道所主張的“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我國儒家傳統文化下的繼承制度,集中反映了我國家庭文化特點,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傳統繼承制度主要分為身份繼承和財產繼承。以身份繼承為主,實行“諸子均分”的財產的繼承不同于身份繼承但與身份繼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國古代的身份繼承以長子、長孫承襲為核心,目的是維護宗法血緣,長子、長孫與其他兄弟之間無平等可言。古代家庭家族中嫡庶分明、長幼有序。我國法定繼承中繼承人的順序體現的就是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即親等關系的不同。在家庭財產的承繼方面,我國古代遵循的原則是“諸子均分”,這是家庭成員之間平等關系的體現,但事實上的諸子是指男子,女子一般沒有繼承權。這種思想在現今的農村依然有較為廣泛的影響。
代位繼承制度出現在唐朝。《唐律疏義》中就有“兄弟之者,子承父兮”的規定;明清的律令也有類似的規定。如“婦人之夫,無子志者,合承夫兮”的規定。民國時期,在繼承法中也規定了相應的代位繼承制度。
遺囑繼承制度在我國古代有所記載。宋朝《戶令》中記載:在財產沒有子孫繼承時,可以按照遺囑將家庭財產分配給家族中的其他人即“內外緦麻以上親者”。這種有嚴格限定遺囑繼承,是古代財產繼承的特殊情形。
我國古代財產繼承制度的特點有:以儒家家庭倫理文化為核心,身份繼承上有嚴格的親等區分,男尊女卑觀念嚴重。財產繼承以“諸子均分為原則”,女子的繼承權受到限制。在“戶絕”的情況下,遺囑繼承成為特殊情形的補充形式。同時傳統的家庭財產繼承強調家庭成員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王有成”一案的判決即是如此。
我國儒家傳統文化下的繼承制度,身份繼承和諸子均分的財產繼承均體現了血系的親等觀念,法定繼承的形式、遺囑繼承的限定原則及繼承中強調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的觀念都為現代的繼承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王繼華.家庭文化學.人民出版社,2010年.
[2]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3]徐浩.淺談法律文化對法律多元化的影響.西安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
[4]魏慶爽.民間繼承習慣對完善我國法定繼承制的啟示.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0年7月第22卷第4期.
[5]李慎之.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4期.
[6]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J].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