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霞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 麻醉科,廣東 深圳518035)
感染性休克多發于外科手術和圍手術期,急性腹膜炎、膽道感染及絞窄性腸梗阻等疾病出現感染性休克的幾率較大,給患者的健康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1]。術前補液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兩個:一部分研究認為患者在術前禁止飲食會出現血容量不足,術中需要采用麻醉藥物,機體血液會重新分布,且手術對患者具有一定的創傷,造成患者的有效血容量更少,故在術中需要大量補充液體,采用充分液體復蘇;還有一部分研究[2]認為手術導致患者分泌大量激素,容易造成水鈉潴留,故術中要對液體補充進行控制,采用限制性輸液。本研究對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限制性輸液和充分液體復蘇兩種液體補充方法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對其臨床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采用限制性輸液的4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48~63歲,平均年齡 (47.6±3.9)歲;采用充分液體復蘇的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46~61歲,平均年齡 (47.9±4.2)歲。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輸液方法 對照組采用充分液體復蘇進行輸液:第1個小時內輸液量為100~1 500 mL,維持患者MAP>70 mm Hg,維持患者尿量在 1 ~ 1.5 mL·kg-1·h-1, 輸液量和輸液速度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隨時進行調整。觀察組采用限制性輸液方式進行輸液:第1個小時內輸液量為500~1 000 mL,將患者MAP控制在 50 ~ 70 mm Hg, 維持尿量 <0.5 ~ 1 mL·kg-1·h-1, 輸液量和輸液速度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隨時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①患者好轉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②測量兩組患者MAP(平均動脈壓)、CVP(中心靜脈壓)、HR(心率)、PaO2(動脈血氧分壓);③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尿量及總輸液量。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 25.0% (10/40),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 57.5% (23/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2.2 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 CVP、MAP、PaO2、HR、術中出血量、尿量和總輸液量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比較 (x±s)
休克在病理生理方面的變化為有效循環血量的降低和組織灌注量的下降,進而造成細胞和器官的功能損傷,屬于一種綜合征[3-4]。感染性休克是由于感染導致的機體吸收大量的內毒素,內毒素會加快組胺、溶酶體酶等多種炎性介質的釋放速度,最終導致有效循環血量下降和組織灌注水平降低。相關報道[5-6]顯示,感染性休克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患者的死亡率甚至高于惡性腫瘤的病死率。
臨床上目前對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從血流動力學支持、復蘇、控制感染等方面采用綜合療法。關于血流動力學支持方面,主要依靠血管活性藥的應用以及容量治療。針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在圍手術期中實施限制性輸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同時不易導致心臟灌注不足情況的發生,更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7-8]。相關臨床研究[9]顯示,對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可在早期行充分液體復蘇,CVP在6 h內維持在8~12 mm Hg,但對于術后行機械通氣的患者要維持在12~15 mm Hg,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要維持在70%以上,MAP在控制在65 mm Hg,尿量也要控制在0.5 mL·kg-1·h-1以上。 但液體復蘇的目的主要是保證機體有效的循環血量,加強組織灌注,卻無需進行無節制的大量補液,其原因主要為機體處于休克狀態下會使微循環發生明顯變化,患者毛細血管發生擴張,血漿外滲,機體體液的分布也發生明顯變化,導致組織間隙內出現大量液體,液體輸入量遠高于液體輸出量,于是液體出現正平衡[10]。如果體液長時間分布異常,會引起患者組織器官出現水腫、缺氧及代謝損傷等癥狀。肺間質水腫還會加重患者的缺氧癥狀,嚴重時會引起ARDS、MODS等相關并發癥,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行限制性輸液可以通過控制輸液速度和輸液量,有效保證機體重要器官的血供,且可將患者的血壓維持在一種低水平狀態,維持機體體液可以有效復蘇[11]。目前,關于感染性休克患者限制性輸液效果的研究相對不多,因此本研究重點分析限制性輸液對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 25.0% (10/40),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 57.5% (23/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觀察組的 CVP、 MAP、 PaO2、HR、術中出血量、尿量和總輸液量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采用限制性輸液能夠明顯改善機體炎性反應,可能與限制性輸液對患者代償功能的影響相對較小有關[6,12],因而避免了因為充分液體復蘇造成機體應激性反應而導致的影響。
綜上所述,將限制性輸液應用于感染性休克的圍手術期麻醉中,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組織血流灌注情況,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療效確切,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1] 藍雪琴,馬海蘭,許尹麗,等.限制性液體復蘇聯合自體血回輸在宮外孕休克中的應用 [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9):3150-3152.
[2] 李重頤,黃威,陳仕偉,等.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丙泊酚麻醉鎮靜對容量反應性的影響研究 [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5):3381-3383.
[3] 王丹,樊梅榮,熊丹,等.輸液通路標準化流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中的應用 [J].中國臨床護理,2017,9(1):10-12.
[4] 李海中,孫德月,張青,等.感染性休克患者麻醉中限制性輸液的療效評價 [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2):2811-2813.
[5] 王鑫,陳鵬,鄭貞蒼,等.液體復蘇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響 [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8):4-7.
[6] 紀金芬,趙敏娟,袁蓉,等.限制性輸液與充分液體復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圍手術期麻醉中的應用研究 [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7,17(5):898-900.
[7] 邱曉東,居斌華,葉卉,等.限制性輸液復合小劑量去甲腎上腺素對胃腸道手術老年患者腦氧代謝的影響 [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5,35(6):656-659.
[8] 劉春華,王莉,劉宗印,等.限制性輸液對產后出血患者治療成本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 [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6,8(3):13-16.
[9] 史宏軼.限制性輸血對老年患者圍手術期腦氧代謝及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 [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7):914-916.
[10]陳寶友,張曉紅,張振周,等.感染性休克患者輸血治療的有效性研究 [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6):1250-1252.
[11]王浩,張勝利.嚴重多發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的臨床療效觀察 [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5,21(4):293-294.
[12]藍雪琴,馬海蘭,許尹麗,等.限制性液體復蘇聯合自體血回輸在宮外孕休克中的應用 [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9):3150-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