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芳,符雪麗,陳小玲
(茂名市中心血站 采血科,廣東 茂名525000)
從臨床醫學角度來講,部分外傷患者在受傷過程中會出現大量血液流失情況,失血過多容易導致患者死亡,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針對于此,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或搶救過程中多對其予以輸血治療,但是通過臨床實踐發現部分患者會出現輸血不良反應[1-2]。本研究選取88例需輸血治療的患者,對其中44例患者應用少白細胞技術,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臨床治療中需要輸血的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4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2例;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 (35.5±1.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齡23~50歲,平均年齡 (36.5±1.5)歲。兩組患者均知曉研究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所有患者家屬均予以支持。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平均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輸血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技術輸血。研究組患者應用少白細胞技術輸血,主要包括去白懸液紅細胞、洗滌紅細胞、匯集去白血小板、機采血小板。兩組患者在輸血操作過程中醫護人員均需密切觀察其臨床癥狀和表現,主動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同時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檢查,確保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處于標準值范圍內。一旦患者出現異常情況,醫護人員要立即停止輸血操作。與此同時,為了降低患者的不適感,醫護人員可以幫助患者采取仰臥位方式靜躺休息。針對輸血不良反應情況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要遵照醫囑為患者注射抗過敏藥物,具體用藥劑量和用藥方式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確定。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輸血后發熱情況。輸血不良反應定義為輸血過程中及輸血結束后1~2 h內發生的體溫升高、寒戰、消化道反應或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嚴重者會出現血紅蛋白尿,因血型錯誤輸血產生的嚴重溶血反應不屬于本研究范圍[3]。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產生的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輸血后發熱發生率以率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2.2 兩組患者輸血后的發熱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輸血后發熱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輸血后發熱發生率比較 [n(%)]
在臨床醫學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輸血技術逐漸完善并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救治,失血過多患者普遍病癥危急、生命體征微弱,對其予以輸血技術治療能夠從根本上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為后續搶救治療提供機會,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尤為重要[4]。就目前而言,在對患者實行輸血技術前多需要對患者進行血型檢測,這一操作嚴格控制了溶血性輸血事件的發生。但是我國每年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仍較高,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是不受客觀影響、不受患者或醫護人員所控制的,其具體發生機制目前仍不明確,但是能夠確定其相關影響因素通常與患者自身體質、實際患病情況、患病類型及典型臨床癥狀表現等存在直接關系。部分患者在輸血過程中會出現明顯頭暈、惡心等癥狀,絕大多數患者均于輸血后兩小時左右出現不良反應,以皮膚紅疹過敏及發熱等最常見,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甚至會誘發呼吸窘迫綜合征,危及生命[5]。臨床研究[6-7]發現,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主要是患者機體在輸血后出現排斥反應造成的,這與血液中的異體白細胞有關。有研究[8]提出,人體白細胞可以寄生不同類型病毒,其中比較常見的如人體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這些帶有病毒的白細胞輸入到人體中患者會表現出明顯的輸血不良反應,甚至會感染上各種類型的傳染病。目前,雖然國人義務獻血的意識逐漸提升,義務獻血工作的開展也越來越順利,但是在這一環節中仍然沒有將白細胞寄生病毒檢測工作予以落實,很有可能義務獻血者所捐獻的血液白細胞中寄生有不同類型病毒,將其用于臨床救治時極有可能引起患者輸血不良反應。除此之外,醫護人員將異體白細胞輸入患者體內后,會對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造成破壞,這主要是異體白細胞的炎性因子造成的,一旦患者免疫系統被破壞,不但會誘發輸血不良反應,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質量,導致不同類型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探尋行之有效的輸血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有研究[9]提出將少白細胞技術應用于失血過多危重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其屬于新型輸血方法的一種,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均更高。本研究共選取88例需輸血治療的患者,將常規未去白細胞技術輸血和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分別應用于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輸血后發熱發生率更低 (P<0.05),提示需輸血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少白細胞技術的效果更好,能夠從根本上降低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將少白細胞技術應用于輸血操作中,能夠在有效清除血液中白細胞數量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將血液中的病毒及炎性介質清除。在取出血液白細胞的過程中并不會對血液中的紅細胞造成任何破壞或影響,這不但能夠達到預期輸血的目的,還能有效控制輸血不良反應及患者自身免疫系統遭到破壞事件的發生。從這一角度來講,醫護人員倡導采取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將異體白細胞成分清除掉,保證了輸血的安全性,能夠從根本上控制患者機體免疫成分與所輸入血液發生排斥異常的現象,有利于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這種輸血方法已經受到患者及醫護人員的認可。
綜上所述,臨床輸血過程中應用少白細胞技術能夠從根本上降低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輸血后發熱發生率,在異體白細胞清除過程中炎性因子和病毒等均會被最大程度清除,能夠有效降低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這對于提高治療效果、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均具有重要意義。
[1] 鄧啟全.少白細胞技術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分析 [J].大家健康,2017,11(3):78-79.
[2] 王慶蒞,王占科.臨床輸血新觀念和新技術 [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62-64.
[3] 黎云.少白細胞輸血技術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效果研究 [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6,23(3):31-33.
[4] 錢勇.臨床輸血中少白細胞血液技術應用分析 [J].心理醫生,2016,22(26):166-167.
[5] 潘曉紅.去白細胞輸血和常規輸血患者大劑量輸血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6):118-119.
[6] 黃友珍.少白細胞技術輸血與常規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觀察 [J].大家健康,2017,11(3):107.
[7] 韋慶成.少白細胞技術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分析 [J].當代醫學,2014,20(36):28-29.
[8] 何錦添,李春蘭,何偉清.少白細胞技術輸血與常規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觀察 [J].當代醫學,2013,19(24):155-156.
[9] 趙青春.少白紅細胞技術在臨床輸血中的效果分析 [J/CD].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電子版),2015,15(79):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