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菊,袁婉歡,黃惠君,龍四妹,黃高聰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院 神經內科,廣東 中山528415)
多發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點為中樞神經系統白質脫髓鞘病變,其發病受到遺傳和環境的共同作用[1]。多發性硬化的常見臨床表現為單目或雙目視力減弱或失明、復視、感覺異常、反復發作性肢體癱瘓、共濟失調等[2]。多發性硬化患者在飽受疾病帶來痛苦的同時,極易出現心理問題,使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目前臨床上多關注于治療多發性硬化的方法,多重視患者神經功能的復健,對患者的精神方面卻關注較少。
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和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理性情緒療法對多發性硬化患者情緒及應對方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多發性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實驗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 (36.5±10.1)周歲;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齡 (37.1±9.9)周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上對于多發性硬化的診斷標準[3]的患者;②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的患者;②有認知障礙或無法正常溝通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包括基礎護理、基礎治療、用藥護理和健康宣教等。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理性情緒療法,具體如下:①心理診斷: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了解患者的內心需求和情緒,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樹立良好信心。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幫助患者認清自身的疾病癥狀和不良情緒的產生,找到其內心的非理性想法,之后護理人員針對此種想法,對患者講解病情的發展和治療方式,使患者能正確認識現狀。護理人員需指引患者自述內心的恐懼、焦慮、悲痛等不良情緒,以及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緒,護理人員可借此盡力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告知患者,只有真正擺脫不合理的、非理性的信念,才能減輕一些不必要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通過與患者進行辯論,使其認識非理性信念的可怕和影響,鼓勵患者建立理性信念,從認知層次產生改變。護理人員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使患者獨立自強,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積極參加康復鍛煉,配合治療,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③心理教育:護理人員需向患者強化理性思維方式,擺脫以往非理性信念,指導患者學習科學、有效的排解和宣泄技能技巧,勇敢抵抗不良情緒以及非理性信念,逐步建立良好的信心,以積極心態接受治療。
1.3 觀察指標和評分標準
1.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以及應對方式等。
1.3.2 評分標準 ①采用抑郁自評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4]和焦 慮自評 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抑郁程度和焦慮程度的量化評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況越差。②采用應對方式問卷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4]對兩組患者面對困難時采取何種應對方式進行調查。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SDS、SAS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干預后SDS評分及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SDS、SAS評分比較 (x±s,分)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應對方式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實驗組的積極解決問題、尋求幫助、合理化情緒等理性因子評分顯著升高 (P<0.05),自責、胡思亂想、逃避等非理性因子評分顯著降低 (P<0.05);對照組的積極解決問題、尋求幫助、合理化情緒等理性因子評分,以及自責、胡思亂想、逃避等非理性因子評分變化均不明顯 (P>0.05)。組間比較,實驗組干預后的理性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非理性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應對方式比較 (x±s,分)
多發性硬化可導致患者性格發生改變,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萎靡、失眠等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5]。應對方式是個性心理特征的顯示,是個體面對困難及不尋常的超自身資源負擔的生活事件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措施。多發性硬化患者常出現自責、胡思亂想、逃避等不恰當的應對方式。相關研究[6]表明,良好的應對方式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精神緊張,幫助其最終成功地解決相關問題,從而起到維持患者心理平衡、保護患者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在治療、常規護理多發性硬化患者的同時需給予其更多的心理護理。
理性情緒療法的主要理念是以理性消除非理性,幫助患者重新認知,減少非理性理念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其能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的情況,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7]。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SDS評分及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積極解決問題、尋求幫助以及合理化情緒等理性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自責、胡思亂想、逃避等非理性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理性情緒療法對多發性硬化患者的情緒及非理性的應對方式均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可于臨床推廣。
[1] 李靜,李婧,劉茵,等.心理護理干預對多發性硬化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 [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 (醫學版),2012,21(8):625-627.
[2] 樊永平,吳畏.500例多發性硬化患者中醫證候研究 [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1):68-72.
[3] 樊永平,尤昱中,陳克龍,等.261例多發性硬化患者臨床特點和中醫證候分布 [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2,33(3):301-306.
[4] 向東,王西林,馬鴻.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 (增訂舨) [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09-113,194-195,235-236.
[5]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免疫學組,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分會.多發性硬化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 (2011版) [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4):274-280.
[6] 肖計劃,許秀峰.青少年學生的應付方式與精神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4(1):53-55.
[7] 董湘萍,董建玲,岳濤.理性情緒療法對多發性硬化患者情緒及應對方式的影響 [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