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巨英
(云浮市人民醫院,廣東 云浮527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病程長的特點,是導致老年人心肺功能損傷的最常見原因,由于肺部過度通氣導致呼吸肌負荷過重進一步導致呼吸肌慢性疲勞而產生一系列功能減退或呼吸衰竭等病理生理現象。相關研究[1]指出,在日常護理干預基礎上聯合呼吸功能鍛煉可增強呼吸肌的力量與耐力,達到減輕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提高活動能力及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本研究探討呼吸功能鍛煉對改善COPD患者預后的效果與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呼吸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COPD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齡54~68歲,平均 (61.3±7.1)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中的診斷標準,且目前均處于疾病常規治療后的康復階段。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均意識清晰,理解能力較好且無身體殘疾及其他認知障礙等,能夠積極配合訓練。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 54~68歲,平均 (61.6±7.1)歲。對照組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 54~68歲,平均 (61.3±7.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中華醫學會2013年慢阻肺診治指南[3]進行補能、抗炎、平喘、低流量給氧等治療以及日常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呼吸功能鍛煉及完善的護理干預措施。呼吸功能鍛煉包括:①縮唇呼吸 (PLB):囑患者取坐位、立位或臥位,調整呼吸,使用鼻腔進行吸氣,縮唇呼氣,即保持口唇縮為吹口哨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緩緩呼出;保持吸呼比例為1∶2或1∶3,囑患者盡可能保持深吸慢呼,以不費力為度,每次練習維持5 min左右。②膈式或腹式呼吸:使患者保持放松,一手置于胸前,一手放于腹部,胸部盡量不動;吸氣時保持腹部放松,使腹部逐漸膨出并將口閉攏,使空氣從鼻腔逐漸吸入,憋氣后緩慢呼氣。呼出氣體時保持腹肌收縮,腹部逐漸下沉使氣體逐漸從口中緩慢呼出。腹式呼吸鍛煉初期可保持每日2次,每次10~15 min,熟練掌握后可適當增加次數,使患者形成自覺的呼吸方式。③控制性慢而深呼吸:囑患者取坐位,保持身體逐漸向前傾斜,緩慢深吸氣,取代患者之前淺而快的呼吸,減少阻力功及死腔通氣,有助于氣體在肺內均勻分布并消除肺內氣體陷閉,每日保持3~4次,每次10 min左右。④有效咳嗽與咳痰: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臥床患者可將床頭抬高約60°;囑其進行深吸氣,屏氣幾秒種后張口連續咳嗽3~4次,咳嗽時收縮腹肌并用力將肺部深處痰液咳出;連續2~3次后進行休息,待正常呼吸后可根據實際情況再次進行。⑤護理人員應以和藹親切的態度指導患者每日進行呼吸功能鍛煉,鍛煉前告知患者鍛煉的目的、作用機理及鍛煉過程中的各類注意事項,以邊講解邊示教的方式指導患者學習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鍛煉過程應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動鏈,可在開始訓練時將時間控制在5~10 min,之后逐漸增加,鍛煉過程中應保持患者適當的呼吸頻率及深度,一旦患者出現疲勞、胸悶等癥狀說明訓練過度,應及時調整訓練強度并進行休息。
1.3 療效觀察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肺功能指標及生活質量指標。測定患者肺功能指標[4],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 (FEV1%)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比例 (FEV1/FVC)。記錄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 (在醫護人員監護下6分鐘內不引起氣短情況下行走的距離,間隔半小時后重復一次,取兩次行走距離的平均值)。同時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及6分鐘步行距離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及6分鐘步行距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及6分鐘步行距離比較 (x±s)
2.2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x±s,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肺組織功能呈持續性下降的病理機制主要在于:呼吸肌生理功能出現嚴重障礙,呼吸氣流受到阻塞,非組織內殘留氣體過多;同時,肺與胸廓的順應性程度逐漸下降,再加上肺組織過度膨脹易導致橫膈活動范圍狹小,最終影響肺組織通氣量。COPD盡管是氣道疾病,但對全身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患者自身在治療過程中也承受著極大的痛苦。相關研究[5]指出,對患者進行綜合性肺功能康復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鍛煉的耐受強度及健康狀況。COPD穩定期是肺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機,在日常護理過程中通過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訓練能夠幫助其改善日常活動能力,避免或減緩心肺功能進一步減退,同時還可預防或減輕慢性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導致的各類并發癥。
本研究中,COPD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訓練,能夠延緩呼吸氣體的流速,增加呼吸器島內的壓力并避免外周氣道過早塌陷及閉合現象,有助于幫助肺內氣體排出并提高肺部及胸廓的順應性,增加吸氣肌肌力,降低肺通氣阻力,改善肺通氣動力。配合腹式呼吸能夠增強膈肌移動距離,通過建立理想的呼吸運動方式達到減少不協調呼吸運動發生的目的。兩種訓練共同進行能夠有效增加患者潮氣量及肺泡有效通氣量,減少功能殘氣量以及呼吸頻率,最終避免低氧現象發生,提高氣體交換的作用[6]。本研究中,通過將縮唇腹式呼吸貫穿于整個訓練過程,使之成為患者的呼吸習慣,從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力,改善通氣功能,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更長,說明呼吸功能鍛煉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的步行距離,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呼吸功能訓練,其肺功能指標得到顯著改善,對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減輕癥狀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護理過程中進行呼吸功能鍛煉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聯合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方式幫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緒。隨著患者生活獨立性的增強及對他人依賴的減少,其心理抑郁及焦慮程度也會得到顯著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0.05),提示呼吸功能鍛煉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
綜上所述,呼吸功能鍛煉可有效提高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低氧血癥并減緩肺功能惡化,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1] 李艷,董瓊芬.COPD康復期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的護理體會 [J/CD].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 (電子版),2016,1(2):147-148.
[2] 黃麗華.對COPD患者加強呼吸功能鍛煉的意義及護理指導 [J/CD].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電子版),2016,16(86):343.
[3] 張濱,黃旭明,張明興,等.呼吸康復鍛煉對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運動時心肺功能及癥狀改善的影響 [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7,33(2):41-42.
[4] 熊成敏,趙文譜.呼吸功能鍛煉作業指導書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3):1755-1757.
[5] 邱亞平,王楠.呼吸功能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21):3073-3075.
[6] 朱學艷.家庭式 COPD肺康復訓練治療方案及療效分析 [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