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仙,王天立,梅牧,裴文軍
(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 呼吸內科,湖南 常德415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持續性氣流受限和呼吸系統癥狀為特征的疾病,其患病率及病死率高,是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1]。目前認為COPD引起的全身炎性反應可導致多種肺外合并癥發生,其中血管病變尤為多見。踝肱指數 (ankle-brachial index,ABI)是周圍動脈病變的評估指標,具有操作簡單、結果準確等優點,臨床應用日益廣泛[2]。本研究通過對COPD穩定期患者的ABI等指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COPD對患者周圍血管病變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納入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就診的COPD穩定期患者74例為觀察組,患者均符合我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2013修訂版)》標準[3]。同時篩選健康體檢者72例為對照組。所有受試者均無急性感染、外傷、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及腫瘤等合并癥。
1.2 研究方法
1.2.1 臨床及實驗室數據采集 記錄受試者的性別、年齡、吸煙指數,測量血壓 (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2)。檢查當日空腹采靜脈血測定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 (hs-CRP)、三酰甘油 (TG)、膽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水平。
1.2.2 肺功能測定 記錄受試者的用力呼氣容積 (FVC)及其占預計值百分比 (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 (FEV1)及其占預計值百分比 (FEV1%),以及FEV1與FVC比值。
1.2.3 ABI測定 以雙側肱動脈收縮壓高值為肱動脈壓,雙側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的收縮壓高值為踝動脈壓,計算兩側踝/肱動脈壓比值,取兩側低值為受試者的ABI值。
1.2.4 數據統計 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呈正態分布時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非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及四分位數間距表示,以獨立樣本t檢驗或非參數檢驗進行組間比較。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或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ABI值的影響因素。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臨床及實驗室指標比較 兩組的年齡、性別比、BMI、 血壓 (SBP、 DBP)、 血脂 (TG、 TC、 HDL-C、 L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而兩組的吸煙指數(年支/天)、FEV1%、hs-CR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臨床及實驗室指標比較
2.2 ABI與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分析顯示,ABI與FEV1%呈正相關 (相關系數 r= 0.398, P <0.05), 與年齡、 吸煙指數、hs-CRP、LDL-C呈負相關 (相關系數r分別為-0.199、-0.244、 -0.214、 -0.168, P <0.05); ABI與 BMI、 SBP、 DBP、TG、 TC、 HDL-C 無相關性 (P >0.05)。
2.3 ABI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發生外周動脈病變 (ABI≤0.9)為因變量,二元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hs-CRP、吸煙指數、FEV1%進入方程,提示ABI受上述指標的顯著影響,見表2。

表2 ABI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合并癥是影響COPD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為常見。COPD患者血管合并癥早期往往易被漏診[4],如何早期發現COPD血管合并癥患者是臨床上亟需關注的問題。
ABI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無創檢查,可通過血液動力學檢測評估早期動脈硬化。本研究通過對74例COPD穩定期患者及72例健康體檢者的觀察發現,COPD患者的ABI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相關性分析顯示ABI與FEV1%呈正相關,提示隨著氣道阻塞程度逐漸加重,COPD患者的動脈硬化程度也進一步增加。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COPD患者的hs-CRP水平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且ABI與hs-CRP水平呈正相關,提示COPD患者的系統性炎癥狀態是動脈病變的重要誘導因素。有研究[5]顯示,由于慢性氣道阻塞造成的慢性缺氧及氧化應激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統失衡,激活C反應蛋白、白介素、纖維蛋白原、腫瘤壞死因子等一系列炎性介質,后者可誘導外周血白細胞附壁及遷移、巨噬細胞活化、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泡沫細胞形成,最終導致動脈硬化。
本研究顯示,吸煙指數及LDL-C水平也是ABI值的影響因素。吸煙是導致COPD和急慢性血管疾病的共同致病因素。吸煙導致氧化應激、血管炎癥、血小板聚集、血管功能障礙并影響血清脂質分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不利影響[6]。研究[7]顯示,LDL-C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能夠誘導炎癥、刺激免疫系統,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中的分子基礎。
本研究顯示,COPD患者的ABI值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提示COPD患者更易合并以外周動脈硬化為標志的血管病變。在診治原發病的同時,應積極完善患者血管病變的檢查,以早期發現并積極治療COPD血管合并癥,改善患者預后。
[1] Rabe KF,Watz H.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Lancet,2017,389(10082):1931-1940.
[2] Rac-Albu M,Iliuta L,Guberna SM,et al.The role of ankle-brachial index for predicting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Maedica(Buchar),2014,9(3):295-302.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2013年修訂版)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4] Campo G,Pavasini R,Malagù M,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comorbidity:overview of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J].Cardiovasc Drugs Ther,2015,29(2):147-157.
[5] Thomashow MA,Shimbo D,Parikh MA,et al.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in mil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emphysema.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tud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8(1):60-68.
[6] Siasos G,Tsigkou V,Kokkou E,et al.Smoking and atherosclerosis:mechanisms of disease and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J].Curr Med Chem,2014,21(34):3936-3948.
[7] Zhang J,Wang D,He S.Roles of antibody against 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atherosclerosis:recent advances[J].Int J Clin Exp Med,2015,8(8):11922-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