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奕

從多年前開始我國東北地區就已經與俄羅斯之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交融,就目前國際關系發展形勢而言,有必要適當深化與周邊國家的文化與經濟交流,從而使雙方國家都的經濟與文化發展水平的得到更好的提升。本文首先闡述了俄羅斯文化的主要特點,分析了俄羅斯文化影響我國東北地區文化發展的必然性以及文化傳播途徑,然后分了二者的交融,最后我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文化的交融與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
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促進兩國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同時,還使中國東北地區文化朝著多元化發現進行創新發展,因此,兩國應堅持持續性的睦鄰友好合作,并且進行文化的更加深入性融合發展,以此來推進兩國的共同繁榮。
俄羅斯文化的主要特點分析
俄羅斯文化的東西方性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聯性。眾所周知,俄羅斯具有廣袤的平原土地和大面積的森林資源以及交錯分布的河流,俄羅斯民族的形成,是在一塊巨大的沒有任何屏障保護的領土之上。無邊無際的平原給了俄羅斯人特別重要的影響。而在這一片遼闊的平原土地之上居住著稀少的人煙,這種寂靜的環境是俄羅斯民族的人們始終被孤獨感包圍,再加之以漫長的寒冬季節使其感到生活給予的冷酷感,基于此,對于游牧方式的生活和定居的生活方式的雙重追求成為了俄羅斯人民文化精神當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內核,并且由于對失去自由的擔心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對其生活的造成的困擾致使這種雙重追求難以解決。同時,由于其居住的土地屬于平原,周邊并無明顯遮擋物,這就使廣大俄羅斯人民不得不面對東方游牧民族的持續性搶掠,此外還受到來自西方國家的侵略威脅,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俄羅斯人進行不停的征戰和土地擴張的局面。一直以來,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掠奪戰爭。
基督教義和原始多神教的共同發展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融合。以宗教的角度來講可以將俄羅斯文化劃分成兩個主要階段。一是為期三千年之久的多神教階段。具體來講,這種交易實際上就是在基輔羅斯基督教化之前.古羅斯人信奉東斯拉夫多神教。隨后平幾個多神教信仰以及相關深化故事額不斷積累和流傳,再將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經驗予以融合和傳承,成為了人們的口頭創作。古羅斯的多神教發展形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與我國東北地區的薩滿教有著一定相似之處,都是人們對于自然神崇敬之情的一種表現形式。俄羅斯民族的東斯拉夫多神教,尤其是多神教神話,他們本身就是一種豐富的文化遺產,并且這種文化在當時的盛行已然對廣大俄羅斯人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階段就是羅斯受洗后的一千年時間。羅斯受冼將羅斯納入了歐洲基督教國家的文化和世界觀范疇。而這一變革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決定著俄羅斯文化的本質性特點,在文字、宗教儀式、建筑、造型藝術、世界觀等所有文化表現形式之上都為自身加上了屬于俄羅斯人民的民族烙印,同時還給予俄羅斯文明化進程、社會政治經濟進程強大的影響。古羅斯國的人民將東方基督教的教義作為其信仰,實際上這是弗拉基米爾大公及其代表的上層政治團體操縱的結果,更是東斯拉夫人古代多神教的文化本身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取向導致的結果。伴隨著基督教義在羅斯國人民心中的深化,促進了其和古代羅斯傳統道德文化元素的有效結合,并將不同時期這兩種文化的結合結果進行了結構上的沉淀,從而不斷改變著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最后使其行為意識以及世界觀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韃靼蒙古的統治促進了俄羅斯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交流。公元1240年,俄國被韃靼蒙古人所占領,就此結束了俄國的西方進程并以此建立了金帳汗國,從此變成了東方的統治時期。此后的兩百多年時間里俄羅斯文化的發展始終從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隨后東方元素的文化因為慣性的作用在俄羅斯國內又持續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一直到十八世紀初期,由彼得大帝帶領著人們進行大范圍的西方文化改革,俄羅斯的發展道路才又轉向西方。換種方式來講,也正是由于受到來自東西方雙方面的文化融合與沖擊才促成了如今俄羅斯文化所固有的特殊性。我們在本文中所進行的針對俄羅斯文化的東西方性特點的探討,目的就在于進一步說明如今的俄羅斯本土文化和中國的東北文化之間既有很多相似之處,并可以從這些相似之處中體現出很多東西,而且這種相似有利于俄羅斯文化在東北地區的傳播,同時存在著很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則為東北文化和文學提供了異質文化的新鮮血液,從而催生出強壯而又美麗的混血文化形態來。
俄羅斯文化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傳播途經分析
十七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中期這段時間是中俄兩國關系往來比較友好的時期。自簽署了《尼布楚條約》之后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貿易來往開始變得更加密切,直至二十世紀初期隨著沙俄擴張野心的增加,更多的俄羅斯文化通過鐵路運輸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地在中國東北地區得以傳播,大量的俄羅斯傳教士涌入中國東北,并在我國建立很多教堂,同時還創辦了俄羅斯文化的報刊以及學校等,從而使俄羅斯文化在中國的東北土地上得以空前發展。而其文化發展與傳播的主要途徑可以大致分為三種:
通過俄羅斯僑民進行的文化傳播。中國東北地區的俄羅斯僑民基本都屬于俄羅斯族,而這部分人在中國境內的生活在很大意義上促進了俄羅斯文化的傳播。位于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是俄羅斯僑民最多的城市,因此該地區可以充分體現出俄羅斯人的衣著和飲食等習慣特點,甚至還將很多物品的俄語名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由此可見,俄羅斯僑民對于其文化和中國東北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具有很大的影響。
通過旅俄華僑進行的文化傳播。中國正處于清朝末期的時候,東北地區的大片荒地得以開墾和種植,很多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漢族人民開始不斷向東北地區遷移,隨后便是大量的俄國移民,而這一時期隨著雙方文化的交流也是不少漢族人遷移到了俄國居住,而這種以整個家庭為單位進行的移居促成了一種移民的文化傳播途徑,不但通過兩個民族之間的通婚而使其后代傳承了兩種文化特質,同時還有效的將俄羅斯文化根植在了中國東北文化當中。
中東地區的資本投資和鐵路事業進行的文化傳播。隨著俄羅斯在東北地區鐵路的修建帶動了很懂俄國資本家將經濟眼光轉向了鐵路沿線地區,促使其在該地區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修建工廠、商行以及學校等,當時俄羅斯文化正是以鐵路事業為媒介而得以傳播的。從1949年新中國正式成立之后,中國和蘇聯建交,兩國以友好、平等外交為基礎進行了進一步文化和經濟的雙邊交流,這種交流尤其體現在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階段,在這一階段蘇聯為中國提供了很大的援助,而援助的重心就是中國東北地區。二十世紀中期,東北地區開始有出版社開始進行俄國文學著作的翻譯工作,翻譯之后的文學作品在東北地區流傳開來,對該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積極地教育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