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劉紅濤
年僅46歲的他走了,永遠地告別了他熱愛的村莊、親人、同事與事業。從此,古文村的山山水水間,再無阮承積的身影與笑臉。
然而,他的名字,卻在干部和鄉親們思念的淚水中永存。
2017年12月 6日中午1:30左右,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地州鄉古文村村委會副主任阮承積,為配合自治區煙草局對古文村的駐村幫扶工作,駕駛自家車輛,帶著4名幫扶干部完成對13戶貧困戶的慰問幫扶工作后,于返回村部的盤山路上,不幸翻車。駕車的阮承積再未能睜開眼睛,4名幫扶干部中一位副處長頸椎和胸椎受傷較重,經救治已無生命危險。另外3名幫扶干部傷勢較輕。
又一條鮮活的生命,在為困難群眾謀幸福的扶貧路上化為殷紅的鮮血,令我們痛徹心扉。
手機里的扶貧情
鮮活的生命不在了,但手機卻在毀損嚴重的車里完好無損,這成為阮承積留給大家的珍貴禮物。
手機里的照片,是從2017年7月開始的。手機是二女兒阮茜用2016年7月暑假打工的錢,給爸爸買的一部新手機。沒想到爸爸還沒用半年就走了。
阮承積上有年過八旬的老母,下有三女一兒,幾個兒女均未成家。手機里的照片,有十來張是全家福,那是大女兒阮立婷大學畢業任鄉村教師后,用第一個月工資專門領全家人到靖西市一家照相館拍攝的。在4個孩子的嬉鬧和推搡下,阮承積和妻子陸美燈羞澀地補拍了婚紗照。現在,站在陸美燈旁邊的那個男人,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
此外,手機里就全都是村莊、耕地、產業、貧困戶、貧困戶房子、扶貧表格、領導慰問、干部開會的照片。手機,就是一個人的生活。記者翻看著那一張張情注扶貧的照片,真實地感觸到一位農村基層干部艱辛的工作、艱苦的生活。
新手機好用,但阮承積卻和家人主動聯系得很少。家人打過去,要么占線,要么開會關機,要么接通電話后三言兩語匆匆掛掉。
一部用了半年的新手機,凝聚了阮承積對家人的深情和他對扶貧事業的傾情傾力。
產業路上的帶頭人
辛勞、清苦,一直伴隨著阮承積短暫的人生軌跡。父母生育了6個孩子,只阮承積一個兒子,阮承積婚后,三女一兒相繼誕生。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把孩子供成大學生的強烈愿望,使他一面十分節儉,一面努力學習農業新技術,在5畝旱地、5畝水田里虔誠地播種、耕耘著一個農民之家的小康夢。
1998年,阮承積在村里較早發展了種植烤煙,逐漸發展為村里的種植大戶,2013年時發展到20畝,其中流轉土地10畝。“黃金葉”稍微可觀的收入給阮承積帶來了希望,但子女讀書、老人看病的沉重負擔,使一家人的日子還是緊張。前幾年,種桑養蠶產業從富足的江浙一帶西移至經濟相對落后的廣西。2014年,響應靖西市委市政府號召,阮承積決定發展桑蠶。那年4月,正是種煙葉的大忙時節,阮承積決定自己留下來干農活,讓妻子去南寧參加為時7天的全免費技術培訓,這也是陸美燈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去大城市。第二年,他家流轉土地試種了20畝。2016年,面積翻約一倍,擴大到47畝,純收入3萬元;2017年,擴大到98畝,純收入6萬元。
種桑養蠶規模擴大后,阮承積兩口子忙不過來,就請鄉親們幫忙,優先把機會留給貧困戶,按日給付工資,每日八九十元,這在當地是很讓人羨慕的工資。貧困戶黃姆風說:“在蠶房里干活涼快,每天能掙80元,十分感謝他(阮承積)。”貧困戶陸姆念帶著孫子無法外出打工,在阮承積蠶房務工,遇上她家有事時,阮承積就主動幫她做。那些帶著孩子的貧困留守婦女,因著這份收入,日子寬裕了不少。2017年,有4戶貧困戶脫貧。妻子陸美燈說,阮承積每每看到鄉親們日子好過了一點,都眉開眼笑,很是開心。
在阮承積的帶動下,古文村成了全市的養蠶大村,2017年種桑面積達667畝,2018年預計增加至1200畝。碧桑銀蠶,使82戶貧困戶圓了脫貧夢,走上富裕路。他們感恩阮承積,是阮承積,教會他們技術,把化肥農藥賒給他們用,代收他們的蠶繭,寧肯自己資金周轉困難。
這兩年,阮承積在十里八鄉成了名人。他家的蠶房,成為收購商設在古文村的代銷點,也成為地州鎮“黨員創業基地”示范點。從2008年開始,他每年都能捧回“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優秀村干部”的獎狀。2010年,榮獲靖西市“抗旱救災先進個人”;2015年,榮獲百色市“農村勞動力創業帶頭人 ”……
2017年6月,靖西電視臺的“靖西新聞”還專門報道了阮承積發展桑蠶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突出事跡。
小康路上的艱辛足跡
五谷豐登、家道殷實的小康生活,是中國農民的夢想。但通往小康的路上,卻充滿艱辛。
陸美燈記得,2010年,丈夫在搬柴油機給田里抽水時,因勞累過度,一不小心栽倒在水田里,膝蓋脫臼。但他只休息了兩三天,未等完全康復又下地干活。這些年來,天氣稍有變化膝蓋就會疼,但他還是泥里來水里去地辛苦著。近百畝的桑樹種植、近百張的養蠶規模,丈夫是忍著疼痛干出來的啊!
阮立婷記得,2017年春,爸爸用電鋸割桑枝時,一條桑枝把爸爸的臉和手劃得鮮血直流,縫了好多針。當清明節孩子們回家看到問起時,爸爸只是憨厚地解釋著:“不疼,不妨事的。”
陸美燈更清楚,這幾年,為了把蠶養好,提高商品率,賣出好價錢,上蠶時丈夫晚上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總要到蠶房關照那些嬌弱的蠶寶寶。
在致富帶頭人的耀眼光環下,阮承積仍背負著10萬元的外債。2015年,發展桑蠶產業,向銀行借貸4萬元,需每年還利息3000元,至今本金仍無力償還;給老人看病,供孩子讀書,向親朋好友籌借6萬元。“如果他不出事,最遲到2019年,我們的外債就能還清,他就能輕松了。”陸美燈心痛地說。
2015年,經四議兩公開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程序,以因學致貧之主因,阮承積家被村民選為古文村166戶貧困戶之一。“作為村干部,要想法子早日脫貧,做出樣子來給鄉親們看。”同年,他家率先嘗試種桑養蠶,收入增加,退出貧困。endprint
雖說有了致富產業,但目前阮承積一大家子的光景仍較為緊張。每月初,阮承積都要給兩位正讀大學的女兒各打1000元,犧牲前的當月,只各打600元,抱歉地告訴孩子們:“爸爸這一段蠶房回款慢,過些天有錢了,就會再打過去。”
阮承積的奮斗軌跡,讓我們看到了農民兄弟的殷殷夢想和沉重步履。
村務中的骨干
阮承積不僅孝順老人、栽培兒女、帶頭發展產業,對鄉親們的大事小情也格外熱心。好口碑、好人緣、好能力,使他于2008年光榮入黨,2009年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連任至犧牲前。
貧困戶說,好多次夜里,阮承積騎著摩托車,將村里發燒的兒童送去鄉鎮衛生院看病;2015年底來古文駐村幫扶的第一書記蘇建國介紹,阮承積作為村干,當過貧困戶又率先脫貧,因此,對扶貧工作覺悟高,耐心指導鄉親們發展產業,全力協助村兩委開展各項扶貧工作;妻子說,這兩年,扶貧方面的事情多,他忙得連飯都吃不好,為不耽誤貧困戶種地,經常要趁貧困戶在家吃飯時上門。他正吃飯,或正在蠶房里忙,只要有人找上門,總是放下飯碗就走,“咱是村干部,別人家有難處,必須幫。自家事情再找時間。”
犧牲的當天,阮承積像往常一樣,清早6點就出去干活。那天,是給桑樹噴農藥,其間接到電話,沒來得及把噴霧器和水桶送回家,就直接趕去村部開會。會后,駕駛自己價值2萬元的車,私車公用,陪同結對幫扶干部進屯入戶開展工作,在送幫扶干部回來的路上,不幸遇難。
阮承積,把自己正當壯年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通往家鄉的那條九曲連環的扶貧路上。那是一條剛剛水泥硬化一個月的盤山路,彎大坡陡無防護欄。路過的4位村民發現后,第一時間展開救援。救護車呼嘯而來時,先期聞訊趕來的百余位村民紛紛圍了上去,請求大夫一定要盡全力救活這些好干部。古文村宣傳委員王安穩回憶道:“當時的場面,十分感人。”
據了解,自治區煙草局選派了5位第一書記,幫扶靖西市5個村的490戶貧困戶。兩年來,自治區煙草局已為古文村投入幫扶資金62.27萬元。這次是自治區煙草局按照幫扶規定,在2017年度第二次帶著慰問品入戶幫扶。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第一書記蘇建國聞訊趕到事故現場后,痛哭失聲,十分自責,說那天早晨如果阮承積繼續忙著自家農事,興許就不會遇難。那個晚上,蘇建國和幾位村干部徹夜未眠,一面依照當地風俗安排下葬事宜,一面安撫著阮承積家人。蘇建國說,這是他該做的,他不能愧對這位已經倒下的脫貧攻堅的好戰友好兄弟。
事故發生后,靖西市、百色市、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積極安排了醫療救治,及時開展了慰問善后工作。
截至記者發稿時,阮承積83歲的老母親還不知情。家人和村干部的答復高度一致:“到外面出差了,要走很長時間。”其妻女則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久久不能自拔。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帶領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在真扶貧、扶真貧、實現全面小康的進程中,我們的干部獻出了寶貴生命。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光輝的名字。
愿逝者安息。生者將繼承遺志,繼續奮勇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