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甘肅著名作家雪漠的成名作《大漠祭》被譽為一部文學價值較高的作品。雪漠是我國帶有愛國情懷的作家,其小說反映其思國憂民的文者風范。當歷史的發展傾向于關注百姓的生活時,《大漠祭》作品便應運問世,它散發著特別的泥土馨香之氣,以悲憫情懷,書寫了我國西部地區一段真切感人的歷史場景。從作品中人們可深刻地體會出小說世界里表達的美學價值之濃烈的鄉土情結。基于此,本文以《大漠祭》的視角分析雪漠的鄉土情結。
關鍵詞:雪漠 《大漠祭》 鄉土情結 分析
《大漠祭》是雪漠作家上世紀九十年代歷經十二載精心打造而完成的長篇巨作。作品出版之后,得到了社會的熱烈反響,《大漠祭》被相關評論學者及其受眾讀者們視為真正描述西部現實的小說,可以說屬于一部難能可貴的珍藏品。小說主要介紹了騰格里的沙漠邊介中一個尋常山村的氣息,呈現出當地農民的原生態的生活樣式以及民本思想,本文以這部小說為出發點,側重挖掘其中蘊含的鄉愁之感以及展現西部地區的特色精神。
一.鄉土情結的描述
可能在所有人的心靈深處,都會深藏已久的一塊寶地。這個地方恰好可以詳盡地展現人們的真切的心聲。在面對春風得意之時,或是沮喪失落的時候,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它,無論時光如何地流逝,或是歲月怎樣地沖刷,社會形態的滄桑變化等,任何因素都不足以使這樣的情感減淡或褪色,這就是我們提到所謂的鄉土情結。可以說,鄉土、鄉情等眾多相關的情結已生成人們的本色的一部分,或者簡單地理解為一種人類感情的棲息地,這種情結自文明以來被不斷地訴說與回味。無論人類怎樣依戀著故土,都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人們都是大地懷抱中的孩子。土地承載著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孕育著人類生存的寶貴智慧和經驗。而鄉土、鄉情等情結又是對于我國偉大民族的文化以及品質的深層次反映,這樣的反映不但是歷史性的,而且是現實性的,鄉土情結的文化內涵可以直接指向著遙遠的未來,這是關于“鄉土情結”的現代化的一種解釋。在我國西北作家雪漠的長篇巨著《大漠祭》里,其中關鍵性的審美價值就在于那種濃郁的鄉土情結。
二.關于西部原始鄉村生活的再現
在《大漠祭》里有很多悠久的民俗傳統被刻畫到極點。如清水中下米,切些山芋蛋,做些面水混合而成的山芋拌面在涼州地區,人們百吃不感到膩的最簡易常見的飯食。小說中描述了一些人的命運,其中側重老順一家人:蘭蘭離婚,引弟、憨頭相繼去世,靈官也不見了,家里發生了巨大的變故。然老順還在想著:快白露了,兔鷹又要下山,買完棉線,還要忙著結網。從某種意義上分析,老順身上帶有最強的土地氣息,因此他持守以往愚昧的形式生存著,且相信走出的靈官還能回來。而小說里這只是其中的代表。這是鄉村生活落后的原因,一是人類文明沒有到達這個偏遠的角落里,二是農民本身的思想較落后。而靈官外出也一定程度上減化了的悲劇性,原因是當地人們勇于到外面探尋新的方式來生活。這里也帶來了一個認真的問題:村農究竟當如何活著?從中可窺探出作家雪漠在鄉土生活里,關于村民生存出路的思索。這樣,《大漠祭》里包含了作者樸素的關懷。在當今浮躁的社會中,無論科技達到怎樣的層次,人們永遠離不開這樣的鄉土情結,都需這種淳樸情感的慰藉。
三.詩意般西部鄉土風情的流露
《大漠祭》里作者通過大篇幅來描繪無垠的大漠風情。若是不加作家的情感,可能人們只會看到大漠的無限荒涼。然而正是雪漠對自身故鄉那種難以名狀的故土情誼,所以他筆中的荒漠不再只有狐寂與荒涼,或是猛烈的自然現象沙塵暴,更是一幅極美的畫卷:即“太陽照進了正西邊,懸于一條高高的沙梁頂上,紅。炊煙婉如絲線一般騰空而起,像是用手牽引著輕輕地飄舞。紅紅的落日,霧一般的炊煙,明暗輝映的沙嶺,還有那波浪似的一陣陣沙濤,構成了一幅奇妙的景象。再有他筆下的星星也很特別,“靈官睡醒后,他見到了星星,那是沙漠中的星星,有質感,孤零零地懸空,像是掛著無數的吊燈,好像借助梯子的支撐就可以摘下來一樣,進而讓陷入了遐想之中。那大漠的顏色也是從紅到黃,從黃到褐,再褐轉灰,逐漸和天色模糊為一體。浩瀚的沙嶺,雄偉磅礴,壯美非常。小巧的沙丘,似水波柔和。一道道紋路多么流暢,仿佛天上的仙女裙子中隨風揚起的褶皺,無比的飄逸與脫俗,一直蕩去,到天的一邊,到永遠。”“天放亮了。太陽如同火球一樣滾入了東邊的沙丘上方,不太發亮,好像母雞剛下的蛋。這蛋逐漸滾動,滾走了黃色,滾走了紅色,一直滾為小且亮的圓球,而后懸于沙浪以上的空中。”類似這種細膩的描述,在作者雪漠的小說里到處可以看見。在作家雪漠的筆下,大漠如同一位極其高貴、優雅的婦人,儀表端莊美麗且變化多樣,不禁讓人充滿無限的向往與留戀。作者眼里的大漠屬于那種生機和靈動的景象,不管是烈日照耀之下的大漠亦或夜空中的大漠,皆褪去了往日的曠野般的衣裳,而換上了富有美妙而含有詩意的形象,甚至比貴婦人還要增添幾分魅力。
四.西部地區特色精神的展現
我國西部地區人民的精神具有兩面性,既富有一種豪邁性與冒險意識,又帶有對于生活強大的隱忍與苦干精神,這是毫無張揚而又綿延數千年的精神。正因這樣的西部精神支撐起西部地區的發展。而在大西北的貧苦地帶,這樣的精神一般體現在“父親”人物的身上。在《大漠祭》里,作家雪漠為人們打造了許多帶有這種精神的老父親形象,如老順、瘸五爺、黑羔子他爹以及孟八爺等。文章中重點描寫了老順與孟八爺兩個人。第一,孟八爺,是一個十分健談而豪爽樂觀主義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可以辨析狐貍蹤影的好獵手。在鄉村中,孟八爺常常濟窮扶貧,因而德高望重,深受當地農民的尊敬。在西部強大的沙塵暴以及飲水出現短缺的時候,他向廣大村民傳播著環保的理念,還受到當地派出所的托負,以打獵的方式,深入大漠中查找線索幫助公安部門偵破相關的偷獵案,并協同緝拿偷獵的人。同時,孟八爺在作品里又作為道德、智慧的集合性人物。他主張,萬物都存在因果關系,因此滿足基本的生存條件就應當知足了。他還有這種想法:只要能夠走出大漠,就會得到更寬廣的出路。可以說,孟八爺這個人身上凝結了雪漠作家本人的理想。第二,老順也是作家借助自己父親為藍本而細心設計的人物形象。小說中的老順是一個簡單的農民,作為家庭的頂梁柱,他為家里人的溫飽問題,每日不停地干農活,又做著抓兔馴鷹的活。寒來暑往,勤勞苦作,然而生活仍舊不堪一提。而他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堅韌與樂觀的心態。迫于生計,他忍受著痛苦將女兒蘭蘭跟人換親,為維護國家的利益與本身的不平心理,在上交公糧的時侯老順檢舉了欺詐的北柱,等他的優質糧壓為三等時,他突然漲紅了臉龐,手指發抖、眼中含淚中才喊出一句“上繳公糧”的話。當憨頭兒子因病無法治療時,他強忍著悲痛的感情。當生活充滿絕望的時侯,他也會去問卜,再次樹立活著的信念。另外,老順這人喜歡十分剛烈的老鷹。在小說的前面幾個章節,作家雪漠用較大精力詳細地描述了西北大漠中人們狩獵的場景。然而,老順的光明坦蕩的人格以及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并非天生特有,而是從老一輩西部人民的性格中傳承來的。這就是我們倡導的西部精神,老順則是這樣精神的代表。雪漠小說中很多人物形象,生存環境一般單調無比,不乏落后與愚昧,然而,其中的人物自有其生存的哲理,像老順以及廣大村民的勤勞、質樸、豁達、正義等巨大的精神力量,將中華民族的脊梁支撐起來。
《大漠祭》作為一部長篇的鄉土作品,包含了作者雪漠無限的鄉愁感。其中帶有很多對家鄉的關切與頌贊。連雪漠在本人也反復強調這樣的事實:是西部大漠這方寸土培育、成就了自我,所以可以給鄉親作點事,就算沒白來過。而這部小說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最關鍵的可能正是雪漠小說里深刻滲透的對于故鄉的濃厚感情——鄉土情結。這種不忘根本的情懷是最值得人們學習的。
參考文獻
[1]劉菊蓮.《大漠祭》中所反映出的鄉土情結[J].文學教育(下),2015,(11):55.
[2]朱衛國,雪漠,陳彥瑾,張曉琴,張凡,劉鎮偉.大漠回歸的靈魂書寫——對話雪漠[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5(01):1-6+11.
[3]陳巖.從《大漠祭》看雪漠小說[D].蘭州大學,2011.
[4]張懿紅.1990年代以來中國鄉土小說研究[D].蘭州大學,2006
(作者介紹:尹順民,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