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楨
唐宋時期開啟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先潮,研究該時期對外貿易的開展情況,一方面有利于增加人們對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了解,一方面也會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鑒于此,本文探討了唐宋時期對外貿易對經濟的影響,以期能對相關研究有所豐富。
唐宋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出現了新的變化,對外貿易的繁榮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改革開放、深化發展的大環境中,積極探究唐宋對外貿易發展對經濟的影響,有重要意義。
唐宋時期對外貿易的特點
貿易線路以海道為主。在唐朝以前,陸路是國家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最有名的要數起源于西漢的絲綢之路,該貿易通道始于河西走廊,經由兩個分支到達西域等國家。到了唐朝時期,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則發展成了水路,當時的對外貿易隊伍大多從廣州出發,經過水上交通直接到達印度南端,然后北上途徑次大陸西海岸,再橫渡阿拉伯海然后到達中亞等國家。到了宋朝時期,這條水上之路又延伸到了東亞地區,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遠洋通道。另外,還有人從今天的蓬萊地區出發,遠洋到朝鮮、日本等地區。這些水上通道聯系著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有印度、伊朗、朝鮮、日本、西班牙、埃及等國家。
貿易中心位于南方。唐朝以前的對外貿易中心主要是長安等北方地區的政治中心,而到了唐宋時期,對外貿易城市多集中在南方地區。也就是說,我國的對外貿易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地區。揚州、溫帥_、泉州、上海等是當時的主要外貿口岸,當時的外貿口岸經濟發展非常昌盛,店鋪林立、商鋪如織、海外商賈絡繹不絕。當時揚州的外商就有五千多人,其中有一部分外商長期定居揚州。當時的廣州、泉州外貿也非常興旺發達,公元9世紀,廣州的猶太人、波斯人等已達到了20萬。今天廣州的光塔街一帶一度成為當時外商聚集的番坊。
前來貿易的外商人數極多。據文史資料記載,唐宋時期來我國進行貿易的外商非常多,且商船多、貿易商品多樣化。據當時史料記載,來廣州貿易的商船有西域舶、西南夷舶、南海舶、昆侖舶等不同船舶;他們帶來了豐富多樣的商品,例如,茯苓、松子、金銀銅等金屬、皮毛、扇子、沉香等商品,他們從中國帶走了酒類、樂器、寶玉、絲綢、玳瑁、瓷器等物品。
唐宋時期對外貿易對經濟的影響
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唐宋以來的社會和諧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結構發生了一定變化,階級結構變化明顯。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租佃制度逐漸取代傳統莊園經濟。由于這一時期海外貿易的迅猛發展,以及海外貿易的高額利潤,一部分人從傳統農業經濟中脫離出來,從事手工業、海外貿易服務業等行業。再加上宋朝以來實施的土地私有制政策,全國95.7%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租佃制度廣泛實行。第二,出現非農業人口。經濟作物的種類與范圍不斷擴大。隨著海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熱衷經濟作物的種植。例如,紡織品的出口量增加,桑麻的種植面積也不斷增加;茶葉的種植規模與生產規模也不斷增加;甘蔗、果木蔬菜等其他種植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唐宋海外貿易的發展繁榮,人們逐漸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糧食作物種植方式,種植方式逐漸多樣化,多元化的種植模式又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繁榮、多元發展。第三,制陶業、造船業等行業得到繁榮發展。唐宋時期,青瓷已經成為了海外貿易的大宗商品。隨著貿易深度與范圍的拓展,又刺激了當時制陶業的蓬勃發展。據相關史料記載,唐宋時期的陶瓷產地增多,瓷窯產地密集分布,陶瓷器的生產質量與數量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其中,明州的青瓷釉色青翠、細膩無瑕,對外出口數量巨大。唐宋時期的造船業非常發達,各項造船技術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水平。
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財政收入。眾所周知,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政府部門的財政收入。只有保障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促使經濟持續增長,才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唐宋統治階層認識到了對外貿易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對外貿易的發展。港口周圍地區貿易活動逐漸頻繁,且位置便利的地方出現了集鎮,甚至開設縣志府。海外貿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的繁榮,極大地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庫充盈,就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本鼓勵對外貿易的發展,兩者之間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繁榮發展。
推動了商品經濟觀念的形成。在唐朝,商品經濟觀念初步形成。例如,長沙窯初創時期就已經確立了其應有的市場地位,其主要向海外銷售商品瓷。這種對外貿易方式一方面避免了與其他瓷器的國內市場競爭,一方面在國外競爭中獲得了高額利潤。為了更好適應對外貿易市場的發展,長沙窯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積極吸收國外先進文化理念,進行陶瓷裝飾與形狀上的創新,并將佛教、伊斯蘭教等國家流行的裝飾元素納入其中。與此同時,長沙窯在對外貿易中制定了針對性營銷策略,銷往西亞國家的長沙窯瓷器含有很多伊斯蘭教內容;而銷往東南亞等地區的長沙窯瓷器多畫有椰子、菠蘿等熱帶植物。宋朝時,海外貿易發展非常繁盛,這一舉動不僅推動了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推動了重商思想與人們經濟觀念的轉變。秦漢以來,人們一直重視農業輕視工商業的發展。到了宋朝時期,在商品經濟、海外貿易的推動下,工商業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固有的“輕商”觀念開始淡化,士農工商皆為本業的思想形成,這也在側面反映了人們價值取向的變化。
綜上所述,本文以唐宋時期對外貿易的特點為切入點,從社會經濟結構、政府財政收入、商品經濟觀念等角度詳細論述了唐宋時期對外貿易對經濟的影響,多方面入手,旨在為各項研究工作提供理論指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