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章+熊英
摘 要: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全球各領域和行業受到了深刻的沖擊和影響,為應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為制造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措施。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重大工程(2030)等系列發展戰略中也進一步要求傳統的制造企業必須跟隨科技變革的大趨勢,把握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和積極適應國家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文章對“互聯網+”背景下智能制造的出路和發展對策提出了新的想法。
關鍵詞: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帶來的變革,對傳統制造業產生了深刻的沖擊和影響,智能制造也需要結緊隨“互聯網+”時代的步伐,推動智能制造的進一步發展。對此本文在對“互聯網+智能制造”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分析國內外“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的前景,再提出佛山市“互聯網+智能制造”存在的問題,并基于此提出“互聯網+智能制造”背景下發展智能制造的思路和對策[1]。
1 “互聯網+智能制造”的內涵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特別強調“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并提出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中國制造2025》被外界解讀為中國版的工業4.0。智能制造是以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為導向,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為主要特征,運用數據挖掘出客戶需求信息并貫穿于供應鏈中各個生產環節,包括生產、設計、產品庫存、客戶需求、供應鏈、物流配送、客戶關系管理等關鍵環節,使用先進自動化機械設備及制造系統進行柔性化生產,形成一個多維度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
緊接著國務院在7月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內涵做出清晰界定:“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意見》同時強調利用互聯網的力量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提出了由數字化、網絡化走向智能化。明確了制造業與互聯網高度融合的7大任務,無一不把深化融合創新貫穿始終。這些任務提得非常明確和具體,涵蓋了融合創新的各個層面[2]。
由此可知“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是中央對于制造業自上而下的戰略規劃,其本質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目的在于提高制造業的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水平,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根據以上兩份政策文件的內容和當前商界的觀點,本文給出“互聯網+智能制造”內涵如下:“互聯網+智能制造”是指充分發揮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通信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對制造業裝備、產品、生產、服務過程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和服務過程智能化,使企業緊密連接消費者需求,從而提升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產業新形態。
2 佛山市“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優勢
2.1 發展現狀
(1)佛山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的城市,2016年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9.21%。機械裝備、有色金屬、家用電器、紡織服裝、陶瓷建材、塑料制品等六大傳統制造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以上。然而,佛山制造業發展的背后,是依靠廉價生產要素、犧牲環境、技術模仿的要素驅動發展方式。至今佛山制造業仍未擺脫粗放型發展模式,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嚴重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的中低端環節,在研發設計和品牌銷售兩端均無顯著的比較優勢。
時至今日,低成本的要素驅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佛山制造業亟需通過“互聯網+智能制造”,逐步變革傳統制造業標準化、大批量、固定化生產方式,朝個性化、小批量、柔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催生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全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提升佛山傳統制造業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利潤率水平和市場反應能力,再造傳統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4年以來,國家和廣東省接連出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政策。對于佛山而言,這些政策形成了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的多重疊加的政策機遇。廣東省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佛山被賦予領銜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歷史使命,應緊緊抓住這一量身定做的政策機遇,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把佛山打造成智能裝備制造業產業基地。更為重要的是,佛山作為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其發展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目前,佛山已有部分龍頭企業在“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提高制造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雖然這些先行先試的企業尚未實現“互聯網+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或只是傾向于其中的一端,但企業所取得的市場效果,表明智能裝備、智能產品、智能生產、自動化生產解決方案皆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如利迅達與智能裝備;2008年初,佛山利華達不銹鋼加工中心為應對人力成本的上升,增強工藝流程的標準化,提高產品質量,組建了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率先開始了跨界轉型。格蘭仕與智能產品;格蘭仕所研發生產的互聯網+智能空調,允許消費者通過手機APP與空調進行連接,自由進行遠程操控。因此,盡管整個空調內銷市場增速緩慢,但格蘭仕借助互聯網銷售和智能空調實現了逆勢翻倍增長。維尚家具與在線服務、智能生產;佛山維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創立伊始便依托IT技術創新實現“大規模定制”先進模式。近年來又通過打造新居網在線設計服務平臺、基于圖形圖像數據的虛擬現實云計算以及移動互聯云設計技術,轉變了傳統家具制造企業同質化、大批量的生產銷售模式,在營銷上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生產上滿足柔性化訂制化需求,迅速從傳統家具制造企業轉型為高速發展的現代家居服務企業,維尚O2O+C2B的創新商業模式成為中國樣本,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成功落地O2O+C2B模式的企業之一。麗柏特與智能化生產;2015年以來,陶瓷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下降等問題集中爆發。因此,新明珠陶瓷聯合新潤成陶瓷等聯合成立廣東麗柏特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將研究、發展節能、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相關技術、產品與服務,著眼陶瓷裝備行業系統化、智能化整廠設施,解決智能制造設備的通用性問題。麗柏特管理層估計,光是陶瓷行業對于智能化的改造需求就在千億級以上。endprint
(2)調研發現,企業選擇的“互聯網+”合作伙伴主要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公司。由企業所選擇的側重點和合作伙伴可知,當前佛山“互聯網+只能智能制造”融合發展主要集中于營銷和服務環節,層次較低。信息通信技術尚未深度應用于制造業的研發、生產、服務等環節。
在參與調查的158家企業中,有127家企業已經開展“互聯網+”方面的工作,占參與調查企業的80.4%;企業主要在電子商務(79.5%)、移動客戶端(77.6%)、企業信息化改造(76.1%)等方面開展“互聯網+”的嘗試。這表明企業正在積極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網絡營銷和移動服務,這是企業最易切入也是最快見效的。運用電子商務排名在前的分別是家電(93.3%)、紡織服裝(92.3%);機械裝備行業運用電子商務的排名則相對靠后,但在企業信息化改造(90%)、生產環節信息化(70%)方面表現較為突出。企業選擇的“互聯網+”合作伙伴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金蝶軟件、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京東等國內企業。進一步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有116家企業將有意愿計劃或繼續開展“互聯網+”方面的工作,將主要集中使用移動客戶端(66.3%)和電子商務(60.1%)。在八大行業中,企業普遍對移動客戶端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家電、紡織服裝企業在未來將繼續重點發展電子商務,機械裝備、塑料化工企業在下階段則更注重企業信息化改造和生產環節的信息化。企業在實施“互聯網+”時,意向選擇的合作伙伴排名依次是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金蝶軟件、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京東等,其中阿里巴巴以64.7%的選擇率高居榜首。
2.2 發展優勢
(1)佛山制造業正呈現出加快融合發展的趨勢。據佛山市統計局《關于2013年信息化和電子商務統計報表》及有關行業報表調查顯示,佛山全行業企業利用“互聯網+”手段開展采購、制造、生產、服務等全流程管理應用,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其中,60%左右的企業對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有了解;20%左右的企業有興趣在今后利用“互聯網+”的技術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和開展工業4.0創新;20%左右的制造業企業已經嘗試或者正在開展這方面的實踐。
(2)佛山“互聯網+”應用早、起點高。佛山市是全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佛山十分注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市信息化水平綜合排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電訊傳輸網絡、計算機數據網和有線電視網三大基礎網絡已覆蓋全市,綜合通信能力不斷增強。佛山市是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全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在“互聯網+智能制造”方面開展了很多探索實踐,走在全國前列。首先,涌現了一批優秀的龍頭企業。如美的集團聯手小米公司進軍智能家居電器領域,目前已推出可以遠程控制、電量管理、自動升級的智能空調;阿里巴巴在佛山設立都市產業帶,目前已吸引近7 000企業進駐產業帶。政府對“互聯網+”的重視程度也走在全國前列。
(3)佛山市委市政府對于“互聯網+”高度重視,率先在廣東省內發布《佛山市“互聯網+”行動計劃》。通過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佛山市試圖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佛山制造業融合發展,支持企業信息化、智能化成果應用,改造企業生產工藝和業務流程,促進市場需求與生產供給精準對接,提升生產效率,實現佛山智造,領銜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佛山市已成功舉辦二屆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博覽會重點推動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推廣應用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等先進制造業模式,實現智能制造。2015年10月,中國“互聯網+智能制造”試點城市推進大會在佛山高新區舉行。標志著佛山高新區正式扛起佛山建設“互聯網+智能制造”試點城市的大旗,借力科技部火炬中心與中關村科技園區,以珠江西岸裝備制造產業創新基地建設為基礎,掀起新一輪創新創業的浪潮,推動佛山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領銜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佛山高新區還聯手科技部和中關村,共同推進“中關村‘互聯網+智能制造國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
3 佛山市“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弱,智能自動化技術發展滯后
隨著以“互聯網+智能制造”為自身創造明顯的市場優勢,佛山企業需要進行自主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但當前佛山制造業企業卻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弱的問題,導致佛山智能自動化技術在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都處于滯后的局面。硬件方面,佛山智能自動化的關鍵零組件、元器件和基礎部件嚴重依賴進口,開發能力較弱,技術積累不足。軟件方面,佛山企業的工業軟件開發,特別是數控機床、機器人等工業級系統軟件開發的能力較弱,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
3.2 人力資源面臨嚴重約束
佛山在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時面臨嚴重的人力資源約束,主要在3類人才的缺乏。(1)缺乏互聯網電商人才。佛山科技局對佛山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約占半數參與調查的企業表示互聯網電商人才匱乏是企業實施“互聯網+”最突出的問題。(2)缺乏跨界人才。佛山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缺乏既懂得制造業的工藝流程、核心技術又懂得IT技術的跨界人才。一方面,現有的教育體制無法提供這樣的人才,也不會有公司投入大量的時間、資本進行培養;另一方面,今天的浮躁現實,并沒有為互聯網、大數據、軟件精英人才提供深入研發和跨界發展的外部動力。(3)缺乏技術人才。佛山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約為40萬人,不及深圳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1/3。佛山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需要熟練技術工人的支持,甚至需要具有專業技能和專注品質的“工匠”[3]。
3.3 互聯網的帶動力尚未充分顯現
雖然佛山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已超千億,電子商務服務領域擴展至批發零售服務、制造業、商貿流通業等十多個領域,但電子商務的發展仍因物流系統不健全、售后服務不到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而受阻,互聯網的帶動力尚未充分顯現。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企業仍主要將互聯網作為提高效率的工具或一個新的銷售渠道,重視程度和提升能力不足,沒有圍繞互聯網構建起系統性的發展戰略和實施必要的技術配套措施、服務配套措施,推動企業向智能制造或服務型制造轉型。endprint
3.4 傳統產業管理模式與“互聯網+智能制造”新模式不相適應
佛山市在過去“工業化帶動城市化”階段建立起來的傳統產業管理模式與“互聯網+智能制造”新模式不相適應,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現行制造業政策仍是舊有工業化思路的承襲,可能會在監管尺度、行政審批等方面對“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產生阻礙。(2)產業加速跨界融合與條塊分割的產業管理體制的不適應。“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是政府所有部門高度協同、統籌規劃的綜合事務。(2)不斷增長的基礎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需求和監管方式不適應。制造業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高度協同對企業征信數據庫、行業數據庫、法人數據庫等基礎信息資源的建立、開放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佛山市尚未建立起能夠應對行業基礎信息資源共享的業務協同保障機制和監管方式,嚴重制約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4]。
4 佛山市“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科技創新動力
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不斷發展,需要知識產權保護強有力的支持。(1)建立知識產權法院,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強網絡知識產權和專利執法維權工作,消除龍頭企業對專利侵權、核心技術泄露等情形的擔憂,同時幫助壯大行業協會以加強行業自律。(2)加快推進專利基礎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支持在線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服務模式創新,支持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3)提高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
4.2 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儲備優質人力資源
佛山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人才是發展第一要素,企業的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佛山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培養和集聚專業人才:(1)建立可持續的人才引培模式。一方面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包括大學的人才培養,還包括企業內的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在全社會加強對創新創業的宣傳,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尊重科研人員的首創精神,加大外籍科研人員、歸國留學人員的引進力度。(2)構建集聚互聯網電商人才、跨界人才等高端人才的良好環境。一是打造高端人才生活區,確保其居住地基礎設施完善,加強生活區和企業園區間的交通保障。二是消除或減少戶籍等制度帶來的外來人才落地成本,確保其家庭和子女可隨遷入戶,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和教育條件。三是擬定高水平科研人才啟動資金辦法和相關獎勵政策,協助其申請專利并提供高質量法律咨詢、技術成果鑒定等專業服務。
4.3 推進“金科產”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佛山需要充分發揮廣東金融高新區等國家級金融創新平臺的支撐作用,努力建設省金融科技產業創新融合試驗區和產業金融改革試驗區,扎實推進“金科產”發展,為“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提供資金支持。(1)建立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佛山金融科技產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辦好“金融科技產業洽談會”;完善廣東金融高新區股權交易中心功能,支持民間資本在佛山民間金融街集聚發展,打造促進“互聯網+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的交易平臺;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知識產權質押、眾籌融資、融資租賃等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或發行企業債券,擴大社會融資。(2)搭建統一金融平臺。整合當地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擔保等金融資源搭建統一金融平臺,多渠道、多角度為“互聯網+智能制造”提供全面金融服務,拓寬“互聯網+智能制造”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3)設立“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基金。以“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的模式聯合企業投資設立“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基金,聘請專業人士從戰略、投資、融資、管理、市場等方面全方位扶持和孵化相關創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并促進其與資本市場的對接[5]。
4.4 以“互聯網+”博覽會為契機,營造五大平臺
通過舉辦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積極打造“互聯網+”五大平臺,分別是:(1)展示平臺。通過博覽會展示“互聯網+”的最新技術和應用示范案例,讓廣大企業、市民了解認識“互聯網+科技創新”在傳統產業的應用,促進佛山制造業與互聯網的發展。(2)交易平臺。集聚佛山市乃至全國的“互聯網+”應用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等,開展現場交易、線上線下交易等多途徑交易活動,搭建企業與國內外客商的對接渠道。(3)交流平臺。舉辦跨界融合高峰論壇等活動,邀請高水平企業家、專家設壇開講,為互聯網企業與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交流合作渠道,全面展示跨界融合技術解決方案。(4)帶動平臺。舉辦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專場活動,以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佛山國家高新區等現代產業集聚區為載體,重點引進互聯網龍頭企業、相關行業先進企業在佛山投資發展總部等產業,吸引、集聚“互聯網+”領域的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促進佛山企業的科技創新。(5)合作平臺。圍繞“互聯網+”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整合,推動各項人才、資金、技術等各種資源的深入合作。
[參考文獻]
[1]吳曉波,朱克力.讀懂中國制造2025[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人民論壇.中國制造2025:智能時代的國家戰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柳屹立.酷特的智能制造之路[J].企業管理,2017(4):103-104.
[4]曹根基.互聯網+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鏈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5(24):42-44.
[5]陶永,王田苗,李秋實,等.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全生命周期設計、制造、服務一體化[J].科技導報,2016(4):45-49.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cloud computing,Internet of Things, big data and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 era have brought profound impact and influence to all fields and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In response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core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come forward with measures. Seri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China such as “Made in China 2025” and Major Project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30) further requir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follow the general tre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to grasp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actively adap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Key words:Internet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