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源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建設被賦予新的使命和內容,隨著人民的需要從物質文化需求發展到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建設也必然成為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以其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偉大夢想的實現。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繁榮興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內核和根本標志。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創造,是積淀和形成了輝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縱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實現振興強盛,需要以文化繁榮發展為支撐。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就在于我們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不僅為自身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
強大的文化支撐,是開創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可靠保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滿懷信心地宣布: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繁榮興盛的文化提供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為己任,不斷滿足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需求,促進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更充分,提高幸福指數;引導社會情緒,引領思想力量,不斷弘揚社會正能量;推動活躍思維,激發民族創造活力;全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有效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平演變等,在多種文化思潮碰撞交融中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特個性。
推進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重新確立中華文化在全球文化版圖中重要地位。當今時代,國家核心競爭力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突出,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文化的繁榮興盛也是一個國家最深沉的軟實力。繁榮興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擴大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價值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文化繁榮興盛,建設文化強省,是治蜀興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巴山蜀水,人杰地靈。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孕育了綿長久遠、悠久燦爛的巴蜀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比如太陽神鳥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三星堆文明成為中華文明多樣性起源的重要證據等等,無不顯示著四川(巴蜀)文明在中華文明歷史中的獨特地位。四川省委在推進治蜀興川戰略創新發展、謀劃“十三五”經濟社會規劃時,堅持把文化強省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推進四川文化繁榮興盛,順應新時代的必然要求,這也是實現四川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發展目標,是四川省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快速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再次明確了文化繁榮發展再上新臺階的工作目標。
推動四川文化繁榮興盛,具有充足的客觀條件。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和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以及貿易、資本流通極度變化的時代,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已經打破了一、二、三產業遞進發展規律。中西部地區可以因地制宜,發揮后發優勢,直接跨越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文化旅游產業。四川堅持把文化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其在創造就業、穩定增長中的積極作用,文化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四川文化產業滿足多樣化需求、繁榮市場的文化供給力顯著增強。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四川經濟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有生力量,2016年,文化產業占四川GDP4.2%,逐步成長為支柱型產業。
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就是要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貫穿到四川文化建設具體實踐之中。一是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和責任意識。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增強文化自信,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二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緊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規劃四川文化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同時,進一步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不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不論是公共文化還是藝術創作,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三是堅持正確創作導向,強化藝術生產。努力提升全省文藝創作水平,完善文藝創作機制,多出精品力作,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精神產品。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文化惠民更富有成效。全面推動落實共享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服務標準,填平補齊服務短板,推動區域間城鄉間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五是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讓文化產業如期成為全省支柱產業。六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巴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加快巴蜀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建設,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保護四川文化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七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四川篇章。借力“歡樂春節”品牌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平臺,推動四川文化“走出去”;以貿易基地和行業協會助推文化貿易加速發展;繼續深化對港澳臺文化工作。 (作者系四川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省文物局局長) (責編:張微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