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氣副詞“幸而”的產生大約在兩漢時期。“幸”和“而”本是兩個單獨的詞,其后形成“幸而”一詞,經歷了“詞組—詞”的凝結過程。“幸而”既能引起句子,其前面也可有其他成分;“幸而”的“語義指向”始終指向語義核心。“幸而”可以進入復句,主要構成條件復句和轉折復句。
關鍵詞:幸而 語義指向 復句
一、“幸而”的產生
“幸而”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語氣副詞。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一書中指出:“幸而”指由于某種有利條件而避免不良后果,一般用在主語前。“幸而”同“幸虧”,多用于書面語。
《漢語大詞典》光盤版2.0版本有:“幸而:僥幸;幸虧。”三者為同義詞,但同中有異。“僥幸”指意外獲得成功或免除災害。通過檢索《漢籍全文檢索系統》,“僥幸”最早出現在漢王逸《楚辭章句》一書中:“竊快在中心兮,私懷僥幸,而欣喜也。”“幸虧”則表示借以免除困難的有利條件,通過檢索《漢籍全文檢索系統》,“幸虧”最早出現在元代《蒙古秘史新譯并注釋》一文中:“沒想到,我們幸虧遇見這納牙阿。”由此可知,副詞“幸虧”出現相對較晚,最早出現在元代。
呂叔湘《語文雜記》在談帶否定成分的詞的反義詞時指出:“一般地說,帶否定成分的詞是從肯定形式的詞派生出來的,二者互為反義詞。”以“不幸—幸而”為一對,雙音節的優勢在“幸而”得到體現,“幸而”即“幸”。逆推可知,“幸而”為副詞,“而”是音節詞,則“幸”為副詞。以上分析說明“幸”具有副詞性,“幸而”是因“幸”作副詞修飾連詞“而”凝固成詞的。下面通過考察“幸”和“而”加以驗證。
(一)“幸”
許慎《說文解字》:“,吉而免兇也。從屰從夭。夭,死之事。故死謂之不。”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吉而免兇也。吉者,善也。兇者,惡也。得免于惡事為幸。從屰從夭。屰者,不順也。不順從夭死之事會意。胡耿切。十一部。夭,逗。死之事。左傳所夭札。不終其天年者也。死謂之不幸。依韻會本。死為不幸,則免死為幸。”由上述可知,“幸”指使人免去災禍或不好的事情。
《春秋左氏傳·宣公》:“妾不才,幸而有子”。《史記·公孫弘傳》:“君不幸罹霜露之疾。”前句以“有子”為幸,因為“有子”而避免了某種不良的后果;后句以“罹霜露之疾”為不幸,因為遭受霜露入侵而感染疾病,產生了不良的后果。《論語卷四·述而》:“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卷六·先進》:“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幸”與“不幸”是一對相反的存在,“幸”是遇到有力的條件而得以免除災難,“不幸”則是無有利條件而遭受災難。
(二)“而”
許慎《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而”本義為“胡須”,后被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你,你們”。“而”又經歷詞性引申為連詞。《現代漢語大詞典》光盤版2.0版本記錄“而”可作連詞:①表示并列。猶如,又。《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②表示承接。猶就;然后。《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連詞。表示遞進。猶并且。《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④連詞。表轉折。猶然而,卻。《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⑤連詞。表假設。猶如果。《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而死,誰其嗣之?”⑥連詞。表因果。猶因而,所以。《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⑦連詞。連接狀語于動詞。現常用于把表示目的、原因、依據、對象的狀語連接到動詞上,與前面“為”“為了”“因為”“由于”“就”等用語相呼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⑧連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以強調主語,含有“竟然”“卻”之義。《詩·墉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1)幸而得脫,其外曠宇些。(《楚辭·招魂》)
(2)幸而得葬,薄之,無厚也。(《漢書卷六三》)
(3)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漢書卷六八》)
(4)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漢書卷九四上》)
(5)幸而得存,我后當有子。(《晉書》)
(6)不行者決瀆之,幸而得雨,報以處一。(《春秋繁露》)
(7)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風俗通義》)
分析以上例句,“而”后表示一種結果“得脫”“得葬”“得息”“赦之”“得存”“得雨”“得之”,這些結果都是在有利條件下得到的。結合《現代漢語大詞典》中“而”的用法,可推斷出“幸而”的“而”有連詞的性質,表示承接,相當于“就,然后”之義。
(三)“幸而”詞匯化的條件
先秦典籍中有“幸”“而”同時出現的情況,然而“幸而”當時并不是作為一個詞組,“幸”或表示“寵愛”義,或表示“幸虧,僥幸”。“而”作為一個連詞,后敘述認為幸運的事實。“幸而”的形成時間大致在兩漢時期,其形成條包括:
1.使用頻率的增加
通過檢索《漢籍全文檢索系統》,在先秦文獻中“幸”“而”連用共出現90次,在兩漢文獻中共出現116次。可以看出“幸而”連用情況一直不斷地增加。
2.漢語雙音化趨勢的影響
漢語雙音化趨勢對副詞“幸而”的詞匯化影響十分重要。在漢語雙音化趨勢的大壞境下,“幸”“而”兩個詞連用次數不斷增多,逐漸凝結成詞。
二、“幸而”的分布
(一)“幸而”引起句子
1.“幸而”與動詞謂語句“幸而”所在句結構多樣,但在古代漢語中主要用于動詞謂語句。如《后漢書卷二八上》:“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生男,吾奉之。”《法言義疏二十》:“今幸而得其臣服,豈可不厚撫之。”《韓詩外傳》:“先生遠辱,幸臨寡人,先生幸而治之。”“幸而生男”“幸而得其臣服”“幸而治之”在“幸而”后跟的都是動詞謂語句。endprint
2.“幸而”后有名詞性成分《魏書卷》:“或死于干戈,或斃于饑饉,其幸而自存者,蓋十五焉。”《柳宗元集·卷二十四》:“其在道路幸而過余者,獨得澥。”《柳宗元集·卷四十四》:“今夫執筆者以其及也,而必求其惡以播于后世,然則有大惡幸而得終者,則固掩矣。”上述例句中的“自存者”“過余者”“得終者”均屬于名詞性成分。
(二)“幸而”前有成分
1.“幸而”前有名詞成分,在古代漢語里并不多見。如《文獻通考卷三百四十》:“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敬齋先生古今黈卷之五》:“天下幸而安樂無事。”《元代奏議集錄·張養浩》“意者以為,先犯幸而不死,今犯即前日應死之罪。”以上三個例句中,“幸而”前的名詞成分分別為“陛下”“天下”“先犯”。
2.“幸而”前有狀語或狀語成分,在古代漢語同樣并不多見。《文獻通考卷二百十一》:“然三代之書,經秦火幸而存者,其錯亂參差類如此。”《新元史卷》:“襄陽為自古用武之地,今幸而克之,宜乘勝順流東下。”《東周列國志》:“倘幸而勝虢,所有鹵獲,盡以歸君。”以上三個例句中,“幸而”前的狀語分別為“經秦火”“今”“倘”。
三、相關的問題
(一)關于“語義指向”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中提到“關于句法成分的語義指向需要考慮以下問題:1.前指還是后指;2.指向句內成分還是指向句外成分;3.指向名詞性成分,還是謂詞性成分,還是數量成分;4.是指向施事,還是受事,還是工具,還是處所,還是別的什么。”現對“幸而”的語義指向進行分析。如:
(8)幸而遇到我師兄縹緲、火龍兩真人,憐他們誤入陷阱,窮無可歸,方施大法力替他們建立村子。(《八仙得道》)
(9)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漢書卷六八》)
(10)幸而是你,又有這道袍保護,才只傷了腿子。(《八仙得道》)
(11)幸而你夢入太虛幻境,見了冊子,醒悟過去未來,將紅塵看破。(《紅樓夢》)
根據上述例句分析可知,“幸而”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既可以指向名詞性成分也可以指向謂詞性成分。由于“幸而”前后的結構并不簡單,而是復雜多變,這就需要掌握大量語料,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分析。分析上述句子可知,“幸而”始終指向語義核心。
(二)“幸而”復句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對“復句”這樣定義: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貫通全句的句調構成的。“幸而”可以進入復句。如:
(12)幸而還有那位男妃韓嫣,否則真要食不下咽,寢不安枕了。(《漢宮廷艷史》)
(13)朕想起來,此次次妃生產幸而遇到汝,才能免于危險。(《上古秘史》)
(14)如今幸而你有耐心,幾樁事情都算處分得不錯,要是不然,此番遇那怪物之后,還有第二第三的危險可怕之事。(《八仙得道》)
例(12)中,“幸而”后跟的是“還有那位男妃韓嫣”,“否則”屬于轉折詞后面跟“真要食不下咽,寢不安枕了”的結果,屬于轉折復句。例(13)中,“幸而……才”構成條件復句。例(14)中“幸而……要是不然”構成轉折復句。
四、結語
詞匯的演變發展需要經歷一個過程,語氣副詞“幸而”最初是兩個獨立的連用成分“幸”和“而”,后來逐漸凝結為一個詞語單位,經歷了“詞組—詞”的凝結過程。“幸而”“僥幸”和“幸虧”雖為近義詞,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幸而”指由于某種有利條件而避免不良后果。本文對“幸而”的成詞過程進行了動態分析,并對其句法成分進行靜態分析,兩者相結合,說明“幸而”的位置問題。對于“幸而”的語義指向和復句研究,我們不能簡單下定論,需要掌握大量的語料。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586-587.
[2]呂叔湘.語文雜記[M].上海:三聯書店,2008:138-139.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94-213.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54-494.
[5]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146-150.
[6]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1.
[7]于峻嶸.“幸虧”探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1,(1).
(孔帥蕾 貴州貴陽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550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