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杏玲++郭秋宏
摘 要:學術界很重視外宣翻譯的研究,但對外宣翻譯質量的評估卻相對沉寂。翻譯策略的選擇和翻譯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效果。近年來,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研究發展不斷深入,有效地樹立了彝族文化獨特的國際形象。作者從生態翻譯學視角探討了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的質量評估問題,有利于彰顯我國地域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和保護彝族文化,甚至對我國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翻譯研究和對外宣傳將產生積極作用。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彝族文化 外宣翻譯 質量評估
由于彝族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因此其文化的外宣翻譯更要深入研究。生態翻譯學的核心理念是“和諧統一”“以譯者為中心”將翻譯的生態環境與譯者看成一個整體,認為譯者要適應翻譯的生態環境從而進行翻譯策略的適應性選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對彝族文化外宣翻譯進行質量評估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另外,基于生態翻譯學視角的彝族文化外宣翻譯質量評估也將進一步開拓外宣翻譯評估的新領域和新視界。
一、生態翻譯學概述
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顧名思義即以生態學作為哲學依據,以翻譯學為理論依托,是一個整合性的交叉學科,它是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理論基礎不斷發展和延伸而來的。生態翻譯學是利用生態理性特征、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學進行縱觀的生態翻譯研究范式[1]。翻譯學是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的綜觀整合性研究;從狹義上說,生態翻譯學是一種基于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方向。它的核心觀點是“譯者中心”“翻譯生態環境”“適應與選擇”“三維轉換”和“生態系統和諧統一”。生態翻譯學雖然是一種全新的翻譯研究范式,也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但其全面而又高度統領的視角為翻譯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如今,生態翻譯學在外宣翻譯領域的應用已愈加廣泛,為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譯研究概述
從本質上講,民族文化外宣翻譯研究是跨文化研究與翻譯學研究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的實踐與研究就需要將彝族文化與跨文化翻譯研究相結合。
將彝族文化與跨文化翻譯融在一起進行綜合研究,可以很好地拓展文化翻譯研究這一領域。具體說來,將來的彝族文化研究的方向與思路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具有彝族文化共性與個性(尤其是個性)的民族民俗學分析及文化信息采集研究;2.研究具體的彝族文化內涵(比如:彝族圖騰崇拜、彝族社會生產與地域特征、彝族意識形態、風俗傳統和語言符號系統等);3.彝族文化外宣翻譯中文化信息的角色定位、外宣翻譯目標規劃與適用理論選擇研究;4.彝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協調與認同研究;5.現有彝族文化翻譯策略的適用性與實例研究;6.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彝族文化外宣翻譯思路;7.彝族文化外宣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影響因素調查研究;8.彝族文化外宣翻譯譯本的文化傳播途徑、方式及效果實證研究等。
在以上這些研究中,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特點將是重點研究對象;英漢翻譯將充當傳遞的媒介,在英語環境下,分析文化傳遞的效率水平與受眾的接受程度。然而,彝族文化外宣研究者有時會遇到一些難題:出于適度處理的需要,彝族文化特有的表達方式與文化信息需予以保留、文化傳遞策略選擇以及彝族文化與普通文化翻譯研究相結合的難題。因此,在研究彝族文化外宣翻譯時,研究者們應充分考慮以彝族文化建構和國際推介與傳播為目的,在對彝族文化信息內涵進行充分挖掘和分析之后,充分結合彝族民俗與翻譯研究,摒棄舊的以單一文本翻譯為切入點的信息查詢模式,要進行以彝族文化系統整體外宣為基礎的翻譯目的的翻譯探討、辨識和選擇策略,通過此途徑實現更好的文化信息傳遞。
綜上所述,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譯研究與其他普通文化的外宣翻譯研究緊密相關,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對于彝族文化的推廣更具有非凡的意義。但是,由于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該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與難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下,如何更好地實現外宣翻譯,對于彝族文化對外宣傳與傳播的作用與影響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這既是一個可以拓展跨文化翻譯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也是一個可以提升中華民族國際身份和地位,進而提高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絕佳機會。
三、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研究引入生態翻譯學研究范式的必要性
生態翻譯學是基于生態學而產生的一種翻譯方向,與之前的文化轉向不同,它將翻譯置于更加廣闊的視角之下并讓翻譯的各個維度得到充分關照的一種綜合性翻譯理念。“生態翻譯學研究”有時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喻指”,即一種將翻譯生態隱喻類比作自然生態而進行的整體性研究;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實指”,即一種定位于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之間互動適應選擇的研究,其中特別強調譯者在翻譯生態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發展。也就是說,生態翻譯學研究強調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來看待翻譯活動,站在生態學的視角與大背景下研究翻譯,通過生態翻譯學特有的敘事方式對某一翻譯現象進行描述與解釋,對其本質、過程進行闡述[2]。清華大學的王寧教授對此也曾做過相關描述,他認為生態翻譯也就是從原本內在的生態結構出發來對翻譯作品進行選擇,且在翻譯過程中進行原文含義的再現。該理論既不主觀地強調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意識,也不一味地追求對原文的被動“忠實”[3]。
較之于其他研究范式,雖然生態翻譯學作為翻譯領域的一種新型的研究范式,其發展和影響還相對較慢、較小,但其全面而又高度統領的視角對翻譯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出口。生態翻譯學是作為自然學科的生態學和作為人文學科的翻譯學二者相互結合的產物,雖然其中存在諸多問題亟待研究,并且也有諸多譯文需要做詳細的解釋說明,但是生態翻譯學已經站在了統領包括人在內的這個自然生態的高度上,這無疑給未來的翻譯學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胡庚申教授在他的著作《翻譯適應選擇論》中提到:“生態翻譯學的目的就是要試圖找到一種既具有普適的哲學理據,又符合翻譯基本規律的譯論范式”[4]。因此,生態翻譯學的翻譯觀即是著眼于“人”,致力于“綱”舉“目”張,最終確立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的理論范式。而在此理論框架下的一系列翻譯研究的焦點,都是從更基礎的層面對翻譯現象和翻譯實踐提出了新的認識和見解。其中特別是“三維轉換”的翻譯方法對于應用性翻譯的研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endprint
總之,由于彝族文化個性獨特,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因此其文化的外宣翻譯才更容易誤讀:譯者對原語的誤讀;譯者翻譯不當引起的受眾的誤讀。而生態翻譯學的核心理念是“和諧統一”“以譯者為中心”,將翻譯的生態環境與譯者看成一個整體,認為譯者要適應翻譯的生態環境從而進行翻譯策略的適應性選擇。因此,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去研究彝族文化外宣翻譯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將生態翻譯學研究范式引入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的研究,讓譯者適應彝族的翻譯生態環境——即譯者自身先了解彝族文化并與其融為一體,然后譯者再根據該文化宣傳的需要完成翻譯過程,這樣的翻譯強調了源材料翻譯的真實性,保證了翻譯的準確性,最終使受眾能更好地理解彝族文化。
四、生態翻譯學視閾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的質量評估
(一)翻譯質量評估的意義
James Homes將翻譯研究分為三個模塊,即:描寫、理論以及應用。對于翻譯研究中的應用模塊而言,翻譯質量的評估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紐馬克認為,翻譯批評是翻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紐帶[5]。《中國翻譯詞典》中,翻譯批評可定義為:“翻譯批評就是指按照一定的翻譯參考標準,對翻譯的過程、質量和價值做出綜合評價,雖評價標準會隨社會的、歷史背景發生變化而變化,但其最終目標是要保證譯作盡可能忠實于原作,實現良好的社會利用價值”。翻譯批評過程涉及五個步驟:首先,認真分析原作,除了重點了解原作者的寫作意圖,還要弄清楚原作所具有的功能內涵;其次,在原作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譯者翻譯的目的、所用的翻譯方法以及譯作可能吸引的讀者對象及要點;再次,對原作與譯作中有代表性的文字進行重點詳細比較研究,找出原作譯作之間的文化內涵異同;第四,從宏觀視角綜合評價翻譯質量,從微觀視角評價譯者所采用的翻譯技巧等內容;最后,對譯作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或者譯語學科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綜合評估[6]。
質量評估的目的不僅在于判別譯法或者譯作的是非,更在于反思與檢討外宣活動應該怎么進行,什么時候進行,從而能夠開拓外宣翻譯研究的視野,促進其健康而積極地發展。外宣翻譯質量評估是基于一定的翻譯標準,以科學的方法對譯論或者譯本的科學價值或者實際價值進行判斷,從而在理論上對其不足之處進行鑒別,以提高譯者的翻譯能力和讀者的鑒別能力。這種質量評估對于促進外宣翻譯事業以及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推進作用。
基于生態翻譯學視角的彝族文化外宣翻譯質量評估進一步開拓了外宣翻譯評估的新領域和新視界。生態翻譯學理論倡導從生態學視角來考量外宣翻譯過程中譯者的適應、選擇及綜合協調平衡的過程,評估中主要關注翻譯生態環境變化對譯本和譯者形成的影響及其變化,即從作者、讀者、委托者、語言、社會、文化、交際等層面來評估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著譯者的動態適應和選擇。生態翻譯學厘清了翻譯文本的評價標準,從而能夠以具體的參考指標去評價譯本的質量。
(二)構建生態翻譯學視閾下多元化譯評標準
翻譯批評標準有傳統批評標準和現代批評標準之分,傳統的翻譯批評標準有“信、達、雅”標準、“化境”說、“忠實”標準以及“神似”說等等,這些都屬于一元化的翻譯評價標準。然而,實際的翻譯活動是一個多元化的翻譯生態環境,除了考慮翻譯原文,還應當考慮譯者所處的其他環境。外宣翻譯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質決定了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所處的更加廣闊和立體化的社會環境使其面臨著更加復雜、更加多元化的翻譯生態環境。因此,外宣翻譯的評價體系應該包括以原文和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生態翻譯學理論中的整體主義、動態適應以及多維度適應的思想觀,在構建全面、動態以及多元化的標準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例證。因此,全面公允的評價外宣翻譯的標準應該是一個全面、動態、立體化以及多元化的標準,而不是單一、局部以及靜態的文字對等判斷。
生態學的本質和過程為外宣翻譯提供了不同視角下的評論標準,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外宣翻譯的研究焦點已經從翻譯成果轉到翻譯過程和譯本質量評估上。在生態翻譯學視閾下對同一部譯作進行解讀時,不同譯者因所處的翻譯環境不同,所作出的適應方式和選擇結果也不同。在外宣翻譯中,譯本都是譯者在某個特定的翻譯生態環境下,以“原文—譯者—譯文”所構成的三元關系中相互適應和選擇的結果。譯本的產生,都是譯者動態地適應原文本、譯者所處的特定歷史文化語境、譯語社會文化環境和譯本讀者等要素構建的多元化、立體化翻譯生態環境的結果。
在生態翻譯學視閾下,可以構建譯者素質、多維轉換過程以及多讀者反饋“三個參考指標”(three reference values),評價和測定外宣翻譯的整合適應選擇度;此三個參考指標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譯者素質決定了譯品的整合適應度,多維度轉換是譯品采用的翻譯策略,多讀者反饋則關注各層級讀者對譯品整合適應度的反饋評價[7]。
(三)提高譯者素質
在生態翻譯學里,譯者和原作者是翻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處于首要地位。原作者先創造自己的作品,譯者經過多維轉換將原語言轉換為另外一國語言,在此過程中也進行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和移植。讀者則作為生態翻譯過程中的消費者消化吸收譯作,從譯品中得到精神感悟,并做出自己的評價。在評價和鑒賞的基礎上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將譯作轉化為讀者內在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修養。在生態翻譯過程中,作為分解者、譯者和譯作的翻譯研究者,在總結理論知識和翻譯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譯者今后的其他翻譯再生產活動。在對譯本整體的翻譯環境進行考量時,生態翻譯學的整體論及系統論的運用和關照,對整個譯本的影響是深遠的。譯者決定了外宣翻譯中的諸要素,當然,譯者的主體性也并不是絕對化的,作者、讀者及譯者自身的一些因素都會限制其主體性的發揮。
在外宣翻譯實踐活動中,譯者的素質對于外宣翻譯舉足輕重。目前對譯者素質做一個統一的界定還比較困難,但是,對譯者的資歷認證已經有了一定的標準和認定程序。譯者的資歷主要包括學術資歷、專業資歷、實務資歷等。當前,在生態翻譯研究中,學者們將譯者素質大體分為以下四方面:1.語言能力尤其是雙語轉換能力;2.對翻譯主題及背景知識的熟悉程度;3.翻譯生態環境中跨文化感知的敏銳度和判斷能力;4.所翻譯經驗和翻譯中的工作態度等。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翻譯環境中跨文化感知的敏銳度和判斷能力以及對翻譯主題及背景知識的熟悉程度。endprint
從實質上說,外宣翻譯屬于跨文化交流的翻譯活動。當原作者與譯者之間的態度契合、氣質個性相似時,在外宣翻譯過程中便心有靈犀,最大限度地傳遞出原文的意思。反之,如果原作者與譯者之間存在太多的不協調,譯者在這兩種文化穿行中很可能會不知所措,因文化的過濾而無法實現原作精髓的傳遞。這里的翻譯生態環境是指譯本和原文所必須呈現出來的整體世界,是微觀上讀者、作者、委托者和宏觀上語言、交際、社會、文化等要素之間相互聯動的整體,是譯者最優適應和選擇的復雜環境[8]。基于生態翻譯學視角,作為生產者(譯者)必須對原作主題、譯語文化、讀者以及委托者這些因素做出整體地適應,以便能在原作的基礎上對其修改和潤色。譯者還必須從微觀上協調原作者、讀者、出版商、編輯以及版權人等譯作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在生態翻譯復雜環境的諸多要素中,譯者雖只是其中的一員,但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會對整個翻譯環境起決定性作用。在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中,市場需求可能會使得譯者的主體性因素被放大,同樣,委托者元素也可能有這樣的作用。這樣以來,原文的文化異質可能會因各種主客觀因素而被譯者過濾,從而導致大量的原文意義流失。
總之,在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選擇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譯者作為語言轉換者,必須順應語境條件和讀者對象,對翻譯策略和原語文本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從而實現外宣翻譯的跨文化交流的功能。與此同時,譯者在對待異族文化時,包容的胸懷、負責的態度以及科學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以尊重原作為基礎,合理發揮自身主體性,用客觀準確有效的方式移植及介紹原作的文化精髓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著眼于譯本的多維轉換程度
譯者是翻譯的主體,他在對原文本的文體風格進行整合時需要從語言,文化及交際這三個維度出發,而此時他所適應的程度也決定了譯本的總體質量。換言之,譯文質量的好壞,要看這三維轉換是否恰到好處。胡庚申教授利用達爾文“物競天擇”的哲學原理,從嶄新視角詮釋了翻譯的原則、方法、過程及標準,為在翻譯實踐中生產出高質量譯文提供了新理論和新方法。在胡庚申教授的新理論中,翻譯過程實際上是譯者不斷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變化,并不斷做出動態選擇活動的過程;具體而言,翻譯過程是譯者對原文和譯文之間的翻譯生態環境的“動態適應”和翻譯生態環境倒逼譯者對譯文的“動態選擇”。這里所說的“翻譯生態環境”是指整個翻譯過程中原文與譯文之間所呈現的整體世界,即宏觀層面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微觀層面作者、讀者、委托者之間互聯互動的整體,是影響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因素綜合體[9]。
如前所述,在翻譯過程中,語言、文化、交際“三維”之間的轉換,甚至多維度動態適應和動態互動選擇的轉換度至關重要。此外,一部譯作是否可以達到優秀程度,其多維轉換程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標準。這需要譯者既要注意語言層面上的轉換,也要注意文化精神的傳載和交際信息的傳遞,后者的實現從宏觀上講可能更重要。只有在不斷變化的翻譯生態環境中真正做到“多維”適應與選擇,譯品才有可能是最合適的。譯文的“動態適應”和“動態選擇”的程度越高,它的質量也越高。所以,質量最佳的翻譯應該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
(五)注重讀者反饋
對譯文的“整合適應選擇度”進行評價和測評,就是要通過讀者反饋進行評價。這里的讀者包括一般讀者和專家讀者,也包括有關翻譯活動的委托人、代理人、譯品的出版者和評論者等。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讀者反饋這項指標主要包括以下五個變量,即譯本分析深度、出版刊印數量、采納使用情況、譯評觀點統計、客戶委托人取代更替狀況等[9]。當譯文完成后,讀者根據“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對譯文的質量做出評判。如今,讀者的閱讀能力不斷增強,知識儲備日益豐富,能夠看懂英文和中文的讀者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對譯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篇成功的譯作,對于讀者來說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深深吸引讀者,值得欣賞和回味。成功的譯者應該站在讀者的角度,傳達出原作之神,才會使讀者易于接受原文。
根據傳統翻譯批評標準,譯者的水平和能力決定了譯作的質量,對譯作質量的檢驗則由熟悉雙語的專家和學者來完成。但是譯作價值的實現離不開讀者的評價,譯作本身就是為讀者所創作的,如果沒有讀者的接受和反饋,即便高質量的譯作也不能實現其實際價值。讀者的理解是作品能夠歷時性存在的關鍵。一般來說,對傳統習慣的接受了解是讀者期待視野的來源。因此,只有譯文與讀者產生了互動,譯作才能真正實現其自身的價值。那些具有長久生命力和影響力的譯作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并且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和接受。讀者反饋評價理論認為,文本可以認為僅僅是白紙上的一系列黑色標記而已,只有通過讀者對這些黑色標記的解讀,才能使作品具體化和在語言上有意義。不同的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同一篇作品的理解與評價都會受到其時代背景、社會經歷、價值觀念以及認識水平的影響,這當中還有可能包含了他們自己的觀念、經歷及信仰。讀者是文本意義創造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知識,并且讀者的“期待視閾”和“前閱讀”經驗也影響著作品意義的生成。
從本質上來說,翻譯其實就是闡釋,而外宣翻譯的過程就是由闡釋、接受、再創造這三個步驟組成的。在實現文本意義的過程中,譯者的“前理解”的作用不可忽視,若想產生準確合理的譯作,譯者需要全面理解原文意義,同時還要帶著自己的信仰、知識以及觀念去閱讀原文。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若是想譯出理想的作品并完美的闡釋原文,就要正視讀者的感受,同時與讀者的“期待視閾”融合,牢記譯作和原作不是分開的兩部分,彼此也不是毫無關聯的靜止的客體,更不是前者對后者的“再現”或“等值”,他們是一個整體,譯者的翻譯主動且具體。
嚴格來說,讀者反饋只是評價譯作質量的參照因素,并不是衡量譯作好壞的標準,跟事先所規定的標準有一定的區別。譯作的好壞,譯作的對錯,最終都是取決于讀者的理解和反應。評判一部譯作有不同的標準,就傳統角度而言,對原文是否忠實,是否對應原文甚至是否等值于原文是其主要的評判標準;就讀者反饋理論而言,譯作對讀者的影響、被接受和理解的程度才是衡量標準。當然,讀者對于譯作的發現和領悟乃至評價都與其價值能否得到體現緊密相連。譯者的翻譯標準并不是完全一樣,當讀者所處的時代不同時,翻譯標準會發生變化,當讀者的類型多樣時,也需要有不同的標準。總之,生態翻譯學視閾下,讀者的反饋在外宣翻譯的質量評估中絕不容忽視。
五、結語
以生態翻譯學視角進行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研究,拓寬了外宣翻譯學科發展的學術視野和理論思維,豐富了其理論知識和表達方式,使得譯學中不僅僅只有單一的學科,其解釋系統功能更強,效率更高,這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本文將翻譯質量評估的現狀與彝族文化外宣翻譯的特點相結合,提出生態翻譯學視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譯質量評估的多元化譯評標準、提高譯者素質、著眼于譯本的多維轉換程度以及注重讀者反饋等細則。這不僅拓寬了生態翻譯學和外宣翻譯這兩門學科的應用性研究領域,而且在彝族文化對外傳播、實現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在國際上的身份認同、彰顯我國地域文化、提升我國整體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92.
[3]王寧.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J].中國翻譯,2011,(2):12-15,95.
[4]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a.
[5]方儀力.理解翻譯批評:從“何為批評”到“何為翻譯批評”
[J].當代文壇,2012,(4):146-149.
[6]呂亮球,寧圃玉.芻論翻譯批評[J].語文學刊,2012,(3):55-56.
[7]張小麗.從譚恩美的小說《拯救溺水魚》看英譯中的改寫[J].
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6):126-129.
[8]賴德富.從生態翻譯學視域看廣告翻譯的多維轉換[J].西南科技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8(2):74-77.
[9]趙璐.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戲劇翻譯研究[J].才智,2013,
(22):172-175.
(張杏玲 郭秋宏[通訊作者]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650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