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品
摘 要:本文以漢語的歐化為基礎,利用生成語法中的理論——格理論和題元理論,分析歐化后的被動句的結構。研究表明,漢語“歐化”之后,被動句的轉換生成過程與其英語句子類似,“歐化”后的漢語被動句與其相對應的英語被動句極其相似,在句法結構上也高度一致。分析漢語句子的“歐化”有利于學習者了解“歐化”這一概念和掌握基本的歐化句型,對漢語語法研究、漢語書面語的優化以及語言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被動句 歐化 句法分析 格理論 題元理論
一、引言
《中國翻譯辭典》(2005)對“歐化”釋義如下:歐化是“在翻譯或寫作中復制或模仿歐美語言的詞語模式、語法形態和句子結構等”(林煌天,2005)。漢語不僅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詞,而且在詞法和句法層面也出現了一些沖擊漢語語法規范的語言變異現象,有的正在或已經擴散出去,甚至已經變成有序的變異,即“歐化語法現象”(郭鴻杰,2007)。賀陽(2004:83)認為,“這一概念既指漢語中以印歐語言為摹本,通過模仿而產生的新興語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漢語中原本處于萌芽或休眠狀態的語法形式由于印歐語言影響的推動和刺激而得到迅速發展的現象。”張明林(2000)指出,“歐化”這個術語現在是難得一見,不僅一般的文化人士不談,就是專門研究語言的學者也很少提及。語言里的被動句歷來為語法學者所重視,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法學,把被動句看成是“推動語言理論建設的杠桿”。
二、漢語歐化的文獻回顧
(一)漢語歐化的歷史進程
英語是綜合性語言,詞與詞在句中的語法關系是依靠詞的形態變化來表示;漢語是分析性語言,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是通過虛詞和語序來表示,因而漢語被動句主要借助“被”“由”“讓”等來表示。賀陽(2008)在其專著《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中給“歐化”下了較全面的定義:歐化語法現象“指漢語在印歐語言影響下通過模仿和移植而產生的新興語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亦指漢語中罕用的語法形式由于印歐語言影響的推動和刺激作用而得到迅速發展的現象。”1919年,傅斯年在《新潮》雜志上發表的《怎樣做白話文》一文中提出,“白話必不能避免‘歐化,只有歐化的白話才能夠應付新時代的需要”(姜義華,1993)。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1951)稱“語法歐化的趨勢是很自然的,一切反對力量都遏止不住這個潮流。”Tsao(1978)通過從報紙和文學作品中收集語料來分析幾種歐化句式結構,主要包括“被”字句、受英語冠詞影響,使用數詞“一”,并跟量詞等連用及可能句式的增加等等。臺灣學者卓志誠(1979)探討了漢語歐化現象,第一次通過實證性研究來論證現代漢語在英語的影響下出現了動詞名詞化和形容詞名詞化的趨勢。
Kubler(1985)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框架下,對白話文語法的歐化進行了實證性研究。他從巴金小說《家》的先后兩個版本中收集數據,從詞法和句法兩個平面去論證漢語的歐化現象(郭鴻杰,2007)。臺灣學者Hsu(1994)也對漢語的歐化進行了實證性研究。Hsu采用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分析了漢語語言變化中的社會語言現象。她的研究還證實了歐化結構和母語的相容性程度決定了歐化結構的使用范圍以及漢語母語者對歐化現象的語言態度。
(二)漢語歐化研究的局限
20世紀40年代,王力第一次對“歐化的漢語”進行系統研究;然而50年代初以后,大陸的學者就很少有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問世(相關研究大多是由臺灣、香港、美國及法國學者所作);而近半個多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語言在歐化現象方面產生了值得關注的變化。朱一凡(2011)表述,“近一個世紀以來,海內外關于漢語歐化現象的研究涵蓋了文學、文化、語言學多個層面,有相當的廣度,但在深度上卻有所欠缺。從文學角度進行的討論多是憑借印象的點評,缺少更深層的挖掘,比如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歐化對文學表現力的影響等,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雖然數量最多,但大多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新例證,停留在表象的描述上,且往往過于強調語言變化的外因而忽略了內因。近十年來,在漢語歐化這一領域的研究較少,大部分涉及英漢翻譯中的歐化現象,或是文學作品的歐化現象,或是對漢語歐化的書評研究等等。在國內核心期刊上很少有研究這一方面的文章?!惫P者從漢語“被”字句這個歐化句式出發,利用句法分析中的格理論和題元理論研究漢語“被”字句的歐化現象。
三、句法角度探析漢語被字句的歐化
(一)從格理論角度探析漢語“被”字句的歐化
傳統的格理論是由美國語言學家菲爾墨(1960)在《關于現代的格理論》中提出的。格語法提供給每個句子兩種結構表達式:一種是深層語義,另一種是表層句法。根據格理論以及趙元任(Chao,1968)對漢語的分析,任何名詞必須有格,依附于動詞、介詞者可以直接從動詞、介詞取得格;依附于形容詞、名詞者,可以靠插入介詞的辦法解決,從介詞取得格,否則名詞在句中就不成立。在傳統語法中,“格”是指發生了形態變化的名詞、代詞,用來表示這些詞類與其他詞的語法關系,它要求每個名詞性短語都必須具有抽象的格,即每個句子都要經過格鑒別式。格的授予形式有結構格和內在格之分,即動詞和介詞從S結構上授結構格,分別是主格和賓格,名詞和形容詞從D結構上授內在格,從S結構上實現。Chomsky(1986a)提出這樣的假設:一個名詞詞組必須有格才能充當題元角色。下面的例句可以分析被動句的產生:
(1)was eaten the apple.蘋果被吃了。
(2)the apple was eaten.
通過分析可知,例(1)是深層結構,例(2)是表層結構。例(1)中的“eaten”是動詞“eat”的過去分詞,過去分詞的句法作用相當于一個形容詞,不能賦格,因此“eaten”的補格“the apple”就沒有格,又因為任何名詞都必須有格,所以“the apple”只能移動位置,移動到有格的位置上,所以就從D結構轉移到S結構,如圖所示:endprint
漢語中“被吃了蘋果”其實是深層結構,而其表層結構式是“蘋果被吃了”。根據格理論,可以確定漢語中的名詞也有語義格。格就是適當的屈折形式或者連接介詞和名詞所表達的句法或語義關系,因此,它是基于句子內部或兩個句子間的關系范疇。經典的生成語法認為,被動句的產生首先是由于被動句的動詞發生了變化,使動詞喪失了分派外題元角色的能力,或者說把施事的題元角色吸收了。我們用下面的例句進行分析:
(3)The boy stole an apple.
(4)*The boy was stolen an apple.
(5)*t was stolen an apple.
由于例(4)中的主語位置(the boy)得不到題元角色,本應該在主語位置上出現的名詞不得不退位,這就使原來的位置上留下了空閑的主語位置,而形成了例(5)這樣的深層結構。如果該名詞要出現就必須通過“by”這個具有“施事"屬性的介詞分派題元和格。漢語中同樣是由于動詞被動化,加上了被動標記“被”,使動詞失去了給主語指派題元角色的能力而形成了例(6)這樣的結構。例如:
(6)小男孩偷了蘋果。
(7)小男孩被偷了蘋果。
(8)t被偷了蘋果。
在英語中只有代詞顯示顯性詞素格,代詞有結構格(形態格)。雖然該理論多用于英語中,但是它卻適合人類普遍的語言。因此,在S-結構中移動了的“NP”就在分配格的位置。動詞在被動化時不僅吸收了給主語指派題元角色的能力,同時也吸收了動詞給補足語授予結構格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格吸收”。換句話說,這時的動詞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動詞,它沒有了指派外題元角色的能力,同時也沒有了給補足語授格的能力。所以這時的補足語得不到格位的指派,補足語名詞則要千方百計地為格而努力,這時會發現在主語位置上由授格成分“I”指派的主格格位正好空閑,于是迫不及待地跑到了主語位置上,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格,從而形成了被動句。按照經典的格位理論,被動句的名詞移位是由于受到格的驅使,整個名詞是由無格位置移位到有格位置,如“t was stolen an apple”中,由于動詞的被動化使“stolen”失去了指派格的能力,“an apple”為了得到格,從無格的賓語位置移到了有格的主語位置,從而得到了由曲折形式“I”指派的主格。我們用下面的圖示說明:
主格被分配給了曲折語素的“NP”指示語,賓格分配給了動詞的補語或介詞的賓語,在深層結構中賓格是由介詞將其分配給了介詞的賓語。管轄與約束規定所有的“NP”通過格的篩選,在表層結構中必須有格。這樣就有了被動句中論元移動的動機:若“NP”在深層結構中不能接受格,就必須移動到可以分配格的位置。
就管轄來說,賦格原則有如下三種:曲折語素把主格賦給其管轄的“NP”指示語;名詞把作格賦給其管轄的“NP”指示語;動詞、介詞將賓格賦給其管轄的“NP”。根據Burzio(1986)的歸納,不將語義角色賦給其外部論元的謂語不能對其補語賦格,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被動賓語移動的原因。被動詞沒有把語義角色賦予其外部論元,從而失去了給補語賦格的能力,因此“NP”賓語無法保留在表層結構的位置,而必須移動到可以獲格的位置,即可以賦予主格的“IP”的指示語的位置。所以被動的后綴詞素不但吸收了動詞外部的論旨角色,而且也吸納了其賦予賓格的能力。如下面的例子中有“瑪麗,彼得和殺死”三個概念,動詞“殺死”帶了兩個論元:施事和受事。
(9)約翰殺死了彼得。
(10)彼得被約翰殺死了。
在例(9)中,施事和受事能清楚地看出,因為在表層結構中它們都受事就沒那么明顯,其深層結構如例(11)所示:
(11)t被約翰殺死彼得。
可以看出彼得是受事,不是動作的執行者,沒有格。根據格篩選理論,每一個有語音形式的“名詞短語”都必須賦予(抽象的)格。因此,彼得必須賦予一個格,而被動詞“殺死”不是賦格動詞,無法將格賦給“彼得”,為了得到格,“彼得”就必須移動到格的位置。根據賦格原理,曲折語素把主格賦給其管轄的“名詞短語”指示語。由于主語的位置是空的,為了獲得一個格,“彼得”就被移動到主語的位置,從而產生了被動句的表層結構:彼得被約翰殺死了。
(二)從題元理論角度探析漢語被字句的歐化
傳統語法認為,被動句是主動句的賓語移動到被動句主語位置的一種形式。題元,又叫論元,是指與動詞在語義上有強制性關系的名詞性成分。題元角色,是由管轄語指派給被管轄論元的語義角色,主要有“施事”“受事”“經事”“目標”“方位”“受益者”等。Theta Theory,即我們所說的題元理論,它要求句中的每個動詞的每一個題元角色都必須分派出去,而且句中的每一個名詞短語都必須得到一個題元角色。綜上所述,格理論和題元理論一樣,都對句中的名詞短語提供解釋。涉及語義、邏輯、詞匯、句法等幾個方面,在這里主要講的是句法方面的運用。
(12)我們選他作院長。
(13)他被我們當選為院長。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上述例子有三個論元角色,分別是:我們、他、院長。其中,動作施事是“我們”;“他”總是動作的對象,即受事;句子的主題是“院長”。根據“(某人)選舉(某物)”,我們知道“選舉”一詞是傳統的二位謂詞;然而在該句話“我們選他做院長”中,“選舉”已經成了三位謂詞,能分別給主語、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分派題元角色。漢語中的“被”詞綴具有弱特征,因而不能完全“吸收”動詞給其補語賦格的能力,只能“吸收”動詞部分賦格的能力,所以,動詞后的補語“院長”能夠保留在原位,獲得動詞賦予的“部分格”;英語的過去分詞具有強特征,能夠完全“吸收”動詞“elect”的賦格能力,所以,動詞后面的補語位置不能得到格位指派,所以“NP”必須前移到有格的地方。
四、結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