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山
摘 要:作文評改是教師指導學生作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是確實也是非常令人費心的一個環節。針對新課標下作文評改存在的許多問題,經過多年經驗的總結,從目前評改存在的誤區,一步步探索出對作文評改實效性的指導方法,形成一定的規則,對教師與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指導。
關鍵詞:新課標;作文評改;實效性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葉圣陶先生把語文教學的最高目標定位為自我讀書、自我作文。可見作文在學習中占據多么重要的位置,因此各類作文班層出不窮,受到學生和家長們的青睞。但是評改卻沒有受到該有的重視,評改應該分為“評”和“改”,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指導,達到思維碰撞的效果;改其實是一個展示美的過程,是作文修改的最高境界,通過修改,讓學生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此,實效性修改意義重大。
一、當前習作評改的誤區
1.教師精益求精,文章面目全非
學生寫作文,老師批改,是非常正常、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長認為老師密密麻麻的作文修改,洋洋灑灑的作文批語是認真的表現,以此來判斷一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語文老師也常以此來博得贊同和欣賞,殊不知,這種精益求精的修改已經把學生原有的思路全部否定,我們卻還在得意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2.評改的主體不對
在我們傳統固有的思維模式中,學生寫完作文后,理應由老師評改,作文的好壞應該是老師說了算,但是有的老師在參與評改的過程中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以成人的思想來審查和考量孩子的作文好壞,老師的評改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對與錯、是與非的權威。長此以往,學生依賴老師的評價,認為寫完作文以后交給老師評價是理所應當的,而對評改后的修改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思考,無意中缺乏了自我評改的思想和意識,這樣使得老師在評改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卻站在了從屬地位。
3.教師放任自流地讓學生全部評改
有的老師意識到了評改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把評改這項工作交給學生,這是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在做的過程中卻有很多問題。教師沒有教給學生正確的修改方法,也沒有正確的修改步驟,久而久之,學生的修改成了應付差事,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與不批改有何區別?
4.反饋時間過長
一般在學校一篇作文的修改要用一個星期,當老師批改完發下來的時候,其實學生對本篇作文的關注和熱情已經消失了,往往只是看一眼打的A還是B就把作文本收起,對習作水平的提高沒有任何作用。
二、對作文評改時效性的探索與研究
1.學生自己修改
任何文章的優先修改權應該屬于作者本人,在學生寫完一篇作文后,教師應該當場指導,告知修改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精讀用刪點、打星的方法初步修改自己的文章,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修改過程中發現自己作文的優點,提高學生寫作的信心。
2.學生之間相互評改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的修改不如學生的修改,學生個人的修改不如共同的修改。”因此讓學生自己評改后再進行學生之間的互相評改是非常必要的。我們采用的方式有同桌間的互相評改、小組評改等。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不同意見,學生之間可以進行辯論,這樣會很好地發現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而這種方式也是學生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因此這對提高學生習作的水平至關重要。
3.家長協助學生批改
我們可以根據作文的內容,例如貼近生活的或者和家庭有必要聯系的文章,例如“我最熟悉的一個人”“我最喜歡的動物”“我的優點”等作文,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作文進行修改,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交流,營造一種和諧的家庭氛圍。
4.教師做最后評改
畢竟教師有比較深刻的見解,在作文經過層層修改后,轉到教師的手中,教師對作文提出整體性的、有高度性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會使學生的作文有質的提高。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聽取教師具有指導性的建議,經過認真思考,我相信對下一篇習作會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同時,修改完之后,我們可以進行展覽,把好的作文張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中,這樣既表揚了習作好的孩子,也對習作差的孩子起到了激勵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
本文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作文實效性的評改研究與策略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詳細地分析了研究現狀,主要有四點,分別是教師精益求精,文章面目全非;文章評改的主體不對;教師放任自流,讓學生自己評改;反饋時間過長,并且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性意見,分別是讓學生自己評改;學生之間相互評改;家長協助評改;教師最后評改。由于個人所學知識以及思維的局限性,未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希望此文可以引起廣大學者對此問題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崔旭虹.作文評改實效性的探索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2015.
[2]劉紹芳.提高作文批改的實效性探索[J].讀與寫(上,下旬),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