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成武
一、傳統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歷史學作為一種學科知識體系,由三部分構成:原始的歷史記錄,即第一手史料;歷史學家對歷史進行的再敘述;歷史的分析闡釋以及結論。而呈現給學生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是包括史料性知識、敘述性知識和闡述性結論三部分知識的綜合體。歷史學習者,包括歷史學家,對歷史的興趣和感悟主要來自于史料的收集、史實的再敘述以及根據自身的知識、方法、立場、觀點所進行的歷史分析與結論這三個方面親身參與的學術實踐。作為最高層次的歷史分析,歷史經驗和歷史結論是有個性的、暫時的和建構的,但在當今的歷史教學中,甚至是歷史教科書的編撰當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這些問題,直接把歷史學家經過對史料進行分析后得出的原因、影響、意義、經驗教訓、結論等屬于最高層次的歷史知識,作為一種定論呈現給學生,然后通過在小字部分引入一些有限的史料進行解釋。教師利用教科書講解歷史當中,也傾向于把歷史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而對于史料分析與歷史結論的形成過程,除了做歷史題會涉及之外,很少在課堂中注意到這些問題,當然也更談不上讓學生參與歷史分析和解釋了。學生能夠參與歷史學習活動的空間被大大壓縮,無法從深層次感知歷史知識的生成過程,由此很難認識歷史本質與培養深層次的歷史興趣。
二、建構主義理論的啟發
建構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認知學習理論,它融合了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的發現法學習理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等諸多教育心理學流派的精華,被認為是繼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學派之后教育心理學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進展,對當代教育,特別是新世紀各國的課程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本質上是個體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解釋,它并非是對現實純粹客觀的反映和表達,知識的正確性是相對的、暫時的。對個體來說,實際意義的知識都是在新的情景下,對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加工和再創造所產生的新知識和新體驗,單純地記憶和移用舊知識是沒有意義的。由此,有效的學習過程并不是教師單向傳遞知識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重新選擇、加工外部信息,以同化和順應的方式,內化知識,在新舊知識經驗相互沖突和作用過程中,建構新的知識結構,這樣的學習才有實際意義,這樣的知識才有實際的價值。
在具體的教學中,建構主義強調通過設置新的教學情境和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整理和分析相關信息,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綜合獲得的信息,推導出自己的假設和結論,并努力進行驗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情境、協作、對話等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建構,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把建構主義應用到歷史教學當中,要求課堂提供或指導學生收集多樣的史料,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主題和任務,指導學生通過自主的分析和有效的交流,建構出有意義的歷史結論,用史料作為證據重構過去。
三、建構主義影響下,歷史教學的新模式——史料教學的出現
20世紀70年代英國大力推行的歷史教學改革中,首先改變了灌輸歷史知識和結論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質疑歷史結論,由自己收集考訂、辨別分析史料,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把史料作為證據重構歷史情境,使學生認識歷史知識的本質。英國學者認為這種學習方法能夠“擴展學生心智,使學生產生滿足感,通過史料證實的方法,從中練就理智的情感,也就是重事實、講客觀等這些歷史研究工作過程須具備的要素,正是學習歷史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也是歷史學習實在包括的中心內容”。①這種方法在英國歷史教育界得到推廣,在歷史課程實施綱要中,要求教學應為學生創造運用史料來學習歷史的機會,讓學生像史學家一樣將史料作為證據來研究歷史問題。學生將面臨有挑戰性的類似于歷史學家的研究工作,比如:“鑒別和闡釋相關的史料證據;聯系不同的證據并認識到它們之間可能有的矛盾;識別史料中所含的意義可能是什么以及能否充分支持一個結論;評估證據的可信性,如是否帶有偏見;根據資料作出判斷或提出‘說法;聯系相關的史料證據以推證所提出的判斷和‘說法等等?!雹诮涍^改革的英國歷史教學,學生由原來被動的歷史學習者變成到現在被賦予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機會,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部分扭轉了歷史學科在英國的不利地位。
當然,完全像歷史學家那樣研究歷史,對時間、精力、知識儲備有限的學生來說也是不合適的,歷史研究和歷史學習在本質上還是有差別的,學生對歷史主動獨立的建構仍是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就史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層面的工作對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巨大的,史料的復雜性、多樣性、隱蔽性,對很多學生而言都無法駕馭,適合于學生思維和歷史教學的材料是有限的,需要教師有目的地進行選擇。另外,對歷史材料的有效解析需要相關的歷史知識作為鋪墊,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工作實際上是教師和教材編寫者提前完成,選擇特定的史料,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提出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特定范圍內嘗試建構,體味歷史研究。2000年出版的《發現美國的過去:從史料中進行探究》一書,筆者認為能很好地體現史料教學的思想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并使得教師和教材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建構很好地結合起來。教科書采用時序與主題結合的編排方法,選取代表不同時期的十三個主題,主題均選取每個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或歷史側面,涵蓋了整個美國歷史的內容。如下摘取一部分內容,以便更好地說明問題。
第五時期:內戰與重建
主題:勝利的代價:決定起用非洲裔美國軍隊
史料:來自北方的材料:北方黑人致林肯總統的請愿、回憶錄和報紙文章的節錄、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節錄、林肯總統的著述與信件的選錄;來自南方的材料:報紙文章和社論、通信、法律文件和公告的節錄
第六時期:美國工業化的發展
主題:他們如何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1870—1917年)endprint
史料:服裝、美容品和保健品,槍支、書籍和家庭學習課程、打字機、保險、自行車、汽車、家庭用具和家具的廣告,房屋的建筑草圖和素描
第八時期:經濟大恐慌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主題:記錄大蕭條:農場安全管理部門的攝影師和農業的貧困;權力的負擔:投擲原子彈的決定(1945年)
史料:作為變革見證的紀實照片,杜魯門、斯蒂姆森、艾森豪威爾和其他當事人的回憶錄
其中每一章的結構都是由6部分組成:問題、背景、方法、史料、思考問題和結語。首先是簡短的論述,點明一章的中心議題和大體概況,然后敘述學生將探索的具體問題,提供有關背景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提出研究與分析材料的方法和建議。包括對不同圖文材料的分析對比和鑒別的方法:運用歷史文獻、照片、制作品、當事人記錄來說明歷史問題;判斷所獲得資料的可信度與權威性;建構一個合理的歷史敘述和論證方法,分析不同的動機、興趣、信仰、傳統對人們行為的影響。此外還提供了關于特定歷史事件和議題的原始材料,包括文字、圖像、統計數據等。文字材料包括重要的歷史文件、重要人物的歷史信件、法律文件、證人的證詞、報紙文章和社論、回憶錄和口述史記錄、通俗小說等,圖像資料有漫畫、素描、照片等;統計資料涵蓋十分廣泛,包括人口、死亡率、土地、婚姻、遷徙、財產分布、稅收、民意調查等,并提出請學生思考的事項,提供與主題有關的后續結果。這本教科書采用的方法和體現的建構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借鑒一下! 國內的一些學者和教科書編撰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在用建構主義指導歷史教學和教科書編撰方面有新的突破。聶幼犁教授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一書中提出“三段論”歷史教學方法,并以形象的例子說明此方法。我們說要根本改革教學內容,大力提倡“三段論”教學,反映在教科書的設計上,也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知道“知識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即了解知識的來源及其應用。這也有助于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發展學生的思維。如,在設計“北京人”一目時,我們可以一改傳統的寫法:僅僅羅列出大量的文字,直接給出結論:北京人已經懂得用火。代之以這樣的寫法,先給出一段史料讓學生閱讀:據考古發現,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用火遺跡十分集中。灰燼堆積很厚,最厚處有6米。然后,在文字旁用課間提問的形式提出問題: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很容易自己動腦筋分析得出結論:北京人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火,并且已有固定的用火地點,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術。這樣的設計,比僅僅給出結論讓學生接受,更能啟發學生思維。
四、應用建構主義進行課堂教學的幾點心得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對影響學生建構的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的分析,結合英美和國內的一些成功案例,筆者認為,教師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展開的歷史教學,應該突出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構素材——史料的恰當選用和呈現,這是建構式教學能夠成功的首要因素。
在史料的呈現中,注意以下幾種史料的呈現。
1.原始史料。一般可分為文字、圖片和實物三種。原始史料的提供,不但有利于學生解析歷史材料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創設較真實的歷史情景,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能夠觸摸歷史細節,真實地感知歷史,體味鮮活的歷史人物。如,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引入華盛頓和林肯的演講詞和書信;在近現代史教學中,引入林覺民的《與妻書》、薄一波的《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均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景,感受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感受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另外,原始史料的引入能更詳細地闡述一些抽象的問題。比如,在講述《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時,課文給出一個比較抽象的結論:“清王朝成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币萌缦略紬l約文本,則能很好地說明這一觀點:“第二款:懲辦傷害諸國國家及人民之首禍諸臣……降旨所定罪名開列于后: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均定斬監候罪名,莊親王載勛、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均定為賜令自盡。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均定為即行正法。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大學士徐桐、前四川總督李秉衡均已身故,追奪原官,即行革職?!?、三、……上諭以諸國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鎮,停止文武各等考試。”
2.趣味史料。包括一些流傳很廣的詩詞、對聯、歌曲、民謠、政治漫畫、文學作品,如能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分析,都不失為很好的史料素材。
3.對相關歷史史料做出重要解釋的著作。比如,馬克思對中國四大發明的論述,“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鹚幇羊T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制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這段論述對于深刻理解四大發明對西方文明進程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再比如,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的描述,“自從瓦特以后所有的蒸汽機以及內燃中奇妙的連接桿和活塞桿的結構,首先發明的不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工程師,也不是里昂納多·達·芬奇,更不是亞歷山大港人,而是公元1300年中國的王禎,在他的冶煉水力鼓風爐中首先使用。如果亞洲的思想家和技術家們知道了這一事實,他們能不感到自豪嗎?現在甚至在中國兒童的圖畫書中也有張衡制造地震儀,蔡倫在公元1世紀發明造紙,畢昇在11世紀發明活字版等的圖片和說明。中國的‘萬向接頭吊架追溯到公元180年的丁緩,‘帕斯卡三角形創始于公元1303年的朱世杰……科學在中國文化中有光輝燦爛而深厚的根基。”這些對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精彩的評論和分析有助于我們從比較的角度理解中國古代科技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4.提供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和不同觀點的材料,讓學生領悟歷史的復雜性和對歷史問題的辯證看待。比如,在講述新航路開辟造成的影響時,一方面提供新航路開辟后西方發生巨大變化的史料,另一方面提供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的史料、哥倫布日記對征服新大陸的記錄及印第安部落留下的對西方入侵者最初到達新大陸時的記錄,分析其差異和造成差異的原因,這對于學生深刻地認識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意義。鼓勵學生積極查找不同的史料以支持其獨特的觀點,培養學生在歷史方面的創新能力。endprint
(二)建構情境——良好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和任務情境,促進學生利用史料積極地進行有意義的建構。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教師在創設歷史情境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提出與社會現實和學生生活相關的問題,明確學習本課內容的意義所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使學生感受自己建構內容的有意義性。比如,在講述洋務運動這一節課時,洋務運動對中國歷史最大的影響在于它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中國最早的機器工業、鋼鐵工業、輪船運輸業、電報電話業務、近代軍事工業、近代學校都是在這一時期由洋務派引入中國,中國由此開始了緩慢的近代化歷程。在學習本課前,教師可以提出“中國最早的蒸汽輪船是誰造的?中國最早的幾條鐵路是誰修的?”等問題,引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并積極利用史料解答問題。
2.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出新知的生長點,利用舊知獲取新知,為學生主動建構架橋鋪路。教師在講解歷史課時,可以借鑒評書這種藝術形式的一些小技巧,在一節課上完后,有可能的話,留下一些未知的問題,設置一些懸念,以備與下一節課連貫。或者是在上新課前,通過回顧和復習前面學過的內容,尋找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點,實現課與課之間的有效銜接與過渡。
(三)建構動力——對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建構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同時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協作
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包括史料的收集、辯偽、可靠性判斷、立場分析、敘述的邏輯、論證的方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史學觀的應用,對歷史人物的多面評價,都需要教師的指導。
教師需要進行合理的分組,推動分工和合作學習,推動學生間的討論和辨析。師生、生生之間良好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更有利于增強自主建構、獨立作出決策的自信心。
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歷史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批判性的歷史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著有效的作用,從而最終提升學生在歷史學習方面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達到歷史教育之根本目的。這是一種很有借鑒意義的教學形式。
參考文獻:
[1]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1999(1).
[2]嚴云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05(15).
[3]姜義華,瞿林東,趙吉惠.史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李稚勇.社會科教育概論[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注釋:
①李彼得.為什么學歷史,轉引自《英國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經驗及啟示》(陳新民),《歷史教學》,2002(11).
②D. thompson,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ocedures and Content, in A. K. Dickinson,P. J. Lee and P. T. Bogers,Learning History,London,1984,引自《英國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經驗及啟示》(陳新民),《歷史教學》,2002年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