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燕
摘 要:在研究課程標準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總在設計如何適時將地理信息和資源帶到地理課堂,在課本教材的使用和開發上,由“教教科書”向“用教科書”轉變,創造性地重新組織素材使課本真正活起來,同時為學生創造一個內在的開放式的學習環境,針對不同內容適時增設地理實驗課,挖掘教材的開放性特征,利用實驗,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學習方式;地理;教學
一、開展地理實驗課的必要性
1.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地理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特點,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物理、文學的相關觀點和知識來論證地理知識,并使之更有用、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科學的發展和需求。長此以往,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地理科學的價值也得以體現。從學生身邊教起,從學生能夠感受到的地理事物教起。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改變地理學習方式”的基本理念。
2.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地理教學的實踐性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回想中學階段的所有課程,很多已經沒什么印象,而能夠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充滿興趣的往往是那些簡單有趣的實驗和實踐。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學生處在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他們的興趣程度取決于對課程價值的認識。對于只憑老師講授的理性抽象的知識,他們覺得枯燥、乏味,難于想象和理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對于他們可動手操作探究獲得的知識,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參與熱情。
3.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學要徹底改變教師占據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大多數學生被動聽課、得不到均等機會的現象。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課堂上積極參與,學得主動、學得投入。要通過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經歷不同層次的實驗活動,使其創造性得到升華;要通過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創新意識。
4.應對高考典型的地理實驗題,需要學生平時練好扎實的基本功
應用課本的基本知識及原理進行設計;實驗器材簡單、實驗方法簡便可行、實驗過程清晰、實驗結果可以證明原理;實驗步驟一般分為多步進行,加強對比實驗,或重復步驟進行實驗,從而得出結論。
二、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理實驗課課程盤點
開設實驗課,為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為地理實驗課的開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即合理挖掘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在正常的地理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開設地理實驗課,將會成為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的廣闊空間。
三、分享成功的實驗課例和學生的精彩表現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主張的“知行合一”,教學要讓“教、學、做”相結合才能發揮它的功能,在進行地理實驗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地理實驗教學的功能。針對教材的特點,不失時機地放手讓學生到實踐中去接觸事物、主動認識事物,培養他們對地理課的直接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實驗活動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觀察記錄現象、進行數據處理、分析推理結論,培養了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案例1:必修一中,在學習河流堆積地貌時,為了理解山前洪(沖)積扇的形成,學生可以自己模擬這個實驗,在初步觀察到實驗現象后,又可以進一步改進實驗,最終請同伴將實驗過程用DV拍攝下來,上課時,可以以微課的形式播放出來,與同學共享。
案例2:針對第二章中特別抽象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學習,我采用了先動手實驗再理解知識的做法。以全班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各小組動手制作“三圈環流模型”。其實材料也很簡單,就是地球儀、透明膠布、紙條、彩筆,準備起來很容易。在各組邊制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說出東北信風、西風帶、極地東風帶的形成原因,最后總結分布規律。
案例3:還有一類“探索和技能”實驗,如: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計算影長,太陽能熱水器安裝中采光面與樓頂的交角、樓房間距的設計、室內采光面積的大小等,這些都是比較抽象又難理解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動手實踐測量和計算會突破難點,使學生精神振奮,對地理課始終保持高漲的熱情和積極性。
案例4:在講解“斷層和褶皺”這部分內容時,選兩塊厚約5cm的海綿塊,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分別在兩塊海綿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顏色(以表示巖石的剖面)。學生在自學閱讀之后,就可以動手演示了。將海綿平放在桌子上,兩手抓住海綿的兩端,用力向中間擠壓,海綿便鼓起來,可以形象地把褶皺表現出來。
學習方式的轉變應該升華到由重“關注學科”向重“關注人的發展”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自主學習轉變,由個體獨立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由機械記憶學習向探究創新學習轉變。
參考文獻:
[1]尹弘飚.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個案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
[2]李廣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