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增義
研究背景:課堂觀察是課堂教學研究廣為使用的一種方法。課堂觀察是研究者借助觀察工具(觀察量表、錄音或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進行分析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一年多來,我校扎扎實實地實行“課堂觀察教育實驗”,在這一過程中,有效結合徐州市推行的“學講計劃”,突出對學生“學的觀察”,課題組成員能立足課堂,用數據說話,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研究成果,現分述如下。
一、整體實驗思路
當前徐州市實施的“學講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說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它對提高教學品質、教學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學生學習活動的形式多樣,有獨學、對學、群學等,學習方法也有較大靈活性,有提問、理答、聯系、討論、操作、表演等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但是在學生合作學習、當堂展示等環節上沒有考慮后進生,沒有體現針對性。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每一位學生是否都很投入?投入到什么程度?這些都需要借助課堂觀察工具來完成。
實驗步驟大致分為三步:2015—2016學年度第一學期是學習理論,進行課堂觀察的初步嘗試。第二學期:2016年4月份之前完善觀察量表設計,撰寫觀察報告階段,要把學生學習活動與學習效果結合起來綜合評價。2016年6—8月是總結與提高階段。
二、怎樣進行課堂觀察
觀察者要有效地進行課堂觀察,必須明確以下三個關鍵問題。
1.明確每一節課的觀察主題
課堂觀察涉及的因素很多,廣義來講,包括學生、教師、課程和課堂文化,而且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交錯互動,渾然一體。本課題研究的主題是學生學習活動情況觀察,學生學習的維度主要包括:準備、傾聽、互動、自主、達成五個視角。觀察前,要求觀察者在每一節課要選擇一個點,即觀察點,圍繞這個點來設計觀察量表。觀察點的確立應有針對性,按照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按照不同班級學生類型,甚至不同課型來確定,最后要落實到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上。
2.選擇或開發課堂觀察工具
通過檢索已有研究成果,發現當今課堂約有20個觀察視角、68個觀察點,而且每個觀察點都在變化,這給課堂觀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如何進行有效的觀察和記錄與分析,必須借助一定的工具。我們常用的觀察工具有照相機、錄像機和課堂觀察觀察表,當然重點是課堂觀察量表的使用。
3.明確主要觀察步驟與要求
(1)開好課前會議。上課人先說課,按照內容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教學流程是順序進行。然后安排上課人與觀察者互動交流。最后是確立觀察點。
(2)進班課中觀察。帶著觀察工具,選擇觀察位置,記錄觀察過程。
(3)開好課后分析會。上課人先談上課感受,分析得失,然后觀察小組結合觀察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并對上課人提出相關建議。
(4)撰寫有指導價值的觀察報告。包含上課人寫出反思報告,觀察小組成員寫出觀察報告等,報告要能對上課人及觀察者雙方有指導價值。
三、取得的成效
1.教師能關注學情
過去的教學往往只關注教師的教,關注教學進度、內容及目標的達成,忽視了學生學的狀態。課堂觀察下的課堂教學把學生獨學、群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效果一一記錄,對每個人學習狀況分別作出量化,同時對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學習基礎、情商都有所了解,能有效因材施教,課堂效果明顯。比如“非洲”一課教學,學生是在學習完“亞洲”的基礎上進行的,對非洲地區的地理位置應把握哪幾點?氣候類型也是上學期學過的,因而分析非洲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就水到渠成了。
2.構建合作學習文化
合作學習,對教師群體來講就是在研究中、相互借鑒中進步。對學生而言就是同伴互助、互幫互學、兵教兵,這樣的課堂變得更加開放與民主,這種合作共同體對教學效益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每次在觀察主題的確定上,在觀察分工上,在觀后分享等方面,都需要教師合作,教師的受益是顯著的,而學生也在合作學習中構建了和諧共進的優良合作學習文化,學習能力與效果會大幅提高。
3.激活教師教學潛能
目前,教師教學能基于學生“學”的立場,基于學生如何學、學什么?來設計導學案,整個課堂從課前觀察會議,到課中觀察,到課后分析,觀察者都能針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方方面面,設計觀察量表,并結合觀察量表,有條理地統計與分析,達成豐碩成果,有效指導了課題組成員的課堂教學駕馭能力,教師論文寫作能力也大為增強,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課堂觀察實驗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是發現教學問題、尋求理論指導、提升教學效益的助推器。通過對學習活動的觀察,有效整合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提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夏雪梅.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崔允漷,沈毅.課堂觀察框架與工具[J].當代教育科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