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熙
摘 要:首先從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作用來闡述在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然后以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例探索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最后對如何在研究性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與思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興趣
“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自20世紀末期被提出,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與實踐界的轟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跨學科學習技巧,以特定情境為載體,以具體問題為依托,使學習者的多種能力得以鍛煉,如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1]語文研究性學習,“就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有效點撥,使學生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發現語文現象、語文問題,充分運用掌握的語文知識進行調查研究,在解決語文問題的過程中汲取新的知識,掌握規律,這一過程與科學研究相類似,水到渠成地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夯實基礎。”[2]
一、實施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從理論層面來看,研究性學習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實施研究性學習,可以在教學理論與實踐間架起橋梁,有效促進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知識的融合,使教學脈絡清晰、內容明確,使教學與課程相脫節的問題得以解決,打破傳統教學格局,使教學不再受到時空局限,增進各學科知識的整合。此外,研究性學習極具發展空間,能夠充分發揮出學生主體性,學生親歷完整的知識探究過程,多種能力會得到有效鍛煉,進一步養成習慣、明確道理,實現可持續發展。[3]這充分表明,研究性學習有其實施的必要性。此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青少年眼中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未知,他們好奇心極強,樂于進行探究。在研究性學習模式中,教師不再是無上的權威,教師會善待孩子們提出的每個問題,向學生投去贊賞的目光,以語言來激勵學生積極探究,這種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可以有效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4]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密不可分,所以,有效地利用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在各項能力發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一學習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實施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例
專家認為,“可以粗略地將語文研究性學習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拓展性學習模式,即以文本與課堂為中心,向課外與生活進行拓展;另一種是回歸性學習模式,即以生活和社會為依托,回歸到文本與語文教學中。”[5]也就是可以分為:語文研究性課堂模式和專題性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各種形式將研究性學習滲透進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一)在課堂模式中
1.利用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點激趣
在實施研究性學習時,教師要利用一些契機,樹立起學生主體觀。例如:筆者在七年級下學期上《安塞腰鼓》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在課堂上對閩南地區的舞蹈充滿了好奇,提出了好多問題。這時,筆者告訴學生,其實閩南地區確實有很多舞蹈形式,例如拍胸舞在廈門就有。泉州的拍胸舞,還入選了央視的大型節目的演出。激趣之后,學生回去進行分組的調查研究。這樣,進行研究就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學生在課后便去網上查看關于拍胸舞的視頻,并進行小組交流,最后模仿《安塞腰鼓》中關于舞蹈的描寫,寫出了《好一個拍胸舞》的作文,效果不錯。
再如,筆者上八年級課文魯迅《社戲》的時候,從學生所提的問題中,筆者發現孩子們對閩南地區的戲曲也非常感興趣,所以筆者也讓孩子分小組進行研究,分別研究南音、歌仔戲、高甲戲,等等。后來,學生在周記中寫出來的《故鄉的戲臺》就很打動人。
因此,確實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天地,開展研究性學習,結合地方特色,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為語文教學開創出一片新的天地。
2.利用在校園生活中的美點激趣
筆者學校有一個美麗的芬芳園,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閑暇期間,筆者會在課堂上跟學生提起,或是帶上一朵梔子花到教室,告訴學生:芬芳園里有好多“珍寶”!學生一聽,有了興趣,就逐一去查閱相關的材料。于是,便有一位學生寫了《校園里的芬芳園》這篇美文,里面花草的種類涉及繁多,有的花草老師都叫不出名字,但學生卻通過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寫出了帶著對學校一草一木情感的文章。通過這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庫,讓他們也有了寫作的素材,同時激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再有,學校里一到夏天便蟬聲不斷。學生在煩躁時,筆者告訴他們可以去查一查蟬的資料,查完資料就體會到蟬的可愛之處。在那之后,便有學生寫下《金榜山下的蟬鳴》。
其實,把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后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自然也會對語文充滿興趣。
(二)專題性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中
1.利用學校組織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激趣
如今,我校各學段的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很多相關學科的老師所設的課題都令學生很感興趣。例如:《廈門橋的命名與文化》《金榜山的摩崖石刻》《流行歌曲歌詞的優劣》《店名與市民的文化心理探究》等等,都是一些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很感興趣的,與語文有千絲萬縷聯系的研究性課題。他們通過自己的研究,可以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他們發現了學習語文的樂趣。筆者這一學年選定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是《電影的欣賞與評析》。電影是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它具有時代性、文化性的顯著特征,將各種形式的美呈現在人們面前。通過電影,既可以使人們了解歷史,從不同角度審視世界、品味人生,也可以激發人們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在研究性學習中,推薦的幾部電影,孩子們都比較感興趣,例如《小孩不乖》《跑吧,孩子》《逆光飛翔》《摔跤吧,爸爸》等。我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別人的經歷中獲取自己前進的力量,引起自己對于人生的思考。
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筆者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周三或周五下午活動課的時間,在教室里一起欣賞電影,在產生情感的共鳴之后便寫下自己的感想。從學生的研究成果上來看,他們已慢慢地對電影產生了興趣,有了些許的觸動,所以也對寫影評產生了興趣,實際上對于寫作也有了興趣。
在專題性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將自己視作學生的學習伙伴,通過適時、有效的引導,使他們熱情高漲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利用與教材相關的專題激趣
這種方式打通了學科,打通了課內外,讓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進行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有自己的發現,在發現中提高學習能力。如上完《荷葉母親》一文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荷》的專題做研究,通過研究,學生會了解到中外文學史上描寫荷花的文章、書畫攝影作品,對荷花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層次,對這種植物有更全面的認識。如,上完《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做《氣象物候》的專題研究,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很有實用性。再如,上完《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做《音樂欣賞》的專題研究,讓學生學會把視聽感受整合成文字。一個專題就是一個聚焦點,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之外還能有所收獲,這樣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也更好地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實踐的總結與思考
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探索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方法,在實施過程中探究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經驗雖不多,感受卻不少,認真總結后有如下幾點思考:
第一,要繼續深入研究教材的內容,多挖掘一些可供學生進行研究的課題。作為一名教師,對這一教學方法只是進行小范圍的嘗試和設想。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當學會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創造性地拓展這一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第二,要多給學生創設研究性學習的平臺。(1)舉行辯論賽,讓學生的研究成果在思維碰撞中有更多的收獲;(2)多利用網絡資源,可幫助學生開設論壇進行討論或在班群上共享學生的研究成果;(3)按興趣分小組,舉行小型的座談會,讓學生有多“說”的機會;(4)指導以隨筆的形式把研究性結果讓學生加以總結。
第三,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機制。人們對于自己經歷過并獲得成功的活動,容易產生興趣。所以,要多給學生一些鼓勵性的評價。如:可制定表格,對學生發現問題、完成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給予一定的評定。增強學生的自信,提升學生的熱情,不斷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總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會在學習與實踐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將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教師應該把研究性學習中的“自主性”“探究性”與“合作性”等要素貫穿于所有的教學活動過程之中,使研究性學習做到“常態化”,全方位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多管齊下,讓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想實際,順其自然,有機滲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學生在愉悅之中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袁維新.論研究性學習活動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學,2001(2).
[2]學慧.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訪上海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J].江西教育,2003(10).
[3]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J.M索里,C.W特爾福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5]倪文錦.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兩種模式[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