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南:人們普遍認為大促參與搶購的人是沖著折扣去的,但事實并非如此。人們這么做是因為習慣,他們這樣做了很多次,然后希望延續下去。
又快到年底了,是不是覺得錢包空空呀?雙十一的時候你是不是囤了一堆東西,還安慰自己說:“可以用一年,未來一年都不用買東西了,省了不少呢。”結果沒過兩周,黑五一到秒被打臉了……如果你現在就要吃土了,別擔心,后面還有雙十二、圣誕節在等著,請問土還夠吃么?各種名目的大促從年頭一直排到年尾,大家卻能一次不拉投入買買買事業,盡管每一次剁完手都賭咒發誓說再也不買了,可是到下一次促銷時依舊充滿熱情,為什么呢?看著家里堆積如山的快遞,以及被你以各種理由閑置的東西,你的良心不會痛么?
不好意思我也是剁手一族,雖然常常號稱自己是理性消費者,但雙十一之后還是暗搓搓地收了十幾個快遞。就在我內疚到不行的時候,突然看到某app雙十一戰果排名,一位不具名的芳鄰當天網購劃掉23萬時,瞬時被震驚到了。有段子手戲稱自己是“參與了一個兩千億的大項目”,看似荒誕而好笑的說法,但心理學家指出,這也許真是促使你買買買的原因。
美國金門大學的心理學家吉特·亞羅說,人們普遍認為大促參與搶購的人是沖著折扣去的,但事實并非如此。人們這么做是因為習慣,他們這樣做了很多次,然后希望延續下去。對大多數人來說,購物也許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跟家人相處的一種方式。當人們聚在一起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的時候,一起購物就是一種選擇,人人都可以參與。網絡拼團最近也變成了一種社交方式,太后就拼團買了一堆絲巾、扇子、養生壺、盤子之類可有可無的東西。單價都不高,她跟朋友們瀏覽和討論各種商品,隨便就能聊上大半天,是個很容易打發時間的消遣方式。
而且商家的促銷也滿是陷阱。雙十一的復雜算法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數學不夠用了,線上線下都是各種滿減和滿贈活動,買一送一,買三付二,滿千送百。而且只要看到一個“送”字,大家的目標就從“買東西”,突然轉變成“湊單”了。于是為了得到一點贈品,買下一些自己之前想都沒想過的東西,當然也花掉比預算更多的錢。而且,當你費盡心思湊單終于拿到贈品之后,發現自己其實并不是太想用這個贈品。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保羅商學院院長埃里克·斯潘根貝格教授指出,商家在促進銷售方面做了很多心理誘導,但很多客戶未必會注意到是這些誘導因素在起作用。舉個例子,商場里的香氛,音樂的選擇,櫥窗的布置;購物app的消息推送,時不時通知告訴你購物車里的商品庫存低,或是有點小折扣,之類的。
如果不想下次在剁手之后對著信用卡單痛心疾首,專家也給出了一點小貼士:在買買買之前先做個預算,列明你真的想買和需要的東西,然后嚴格按照清單購物,別理會那些買贈也不要被blingbling的新鮮玩意所誘惑。在網上購買時,加入購物車后不要急著付款,等兩天看看你是否真的需要這件商品。
本期由 曉菲 解答。
只要你問,我們就會給出盡量靠譜的解答。想提什么問題,歡迎微信小南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