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久琴



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我國著眼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項重大決策。中國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中國政府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有利于促進世界各國加強經貿交流合作,促進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
一、我國進口貿易現狀
世貿組織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全球貨物貿易進口和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別達到10.2%和12.8%,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歐美等發達國家占據中國的主要進口市場地位,2017年,中國自歐盟28國和北美自貿區的進口額分別達到2443億美元和1817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和13%,分別占中國進口市場的13.6%和10.1%。盡管發展中國家及最不發達國家還沒有成為中國進口的主要市場,但增長速度呈現快速上升態勢。以東盟10國為例,2017年中國自東盟10國的進口額同比增長了20.4%,達到2200億美元,占到中國進口總額的12.3%;同時中國自世界最不發達50國的進口額同比增長了38.5%,達到417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2.3%。(見表1)此次進口博覽會設立的“國家貿易投資綜合展”,即國家展,是此次博覽會的獨創之舉,81個參展國家遍及五大洲,其中亞洲20國、非洲8國、歐洲21國、美洲21國、大洋洲11國。
我國的進口市場規模龐大,在進口商品類別上呈現較明顯的地區和國別差異。自歐盟和北美自貿區進口商品多為機電、車輛、醫療器械和航空航天器及零件等,自東盟進口呈現機電產品與農產品及資源性產品并重的格局,而自最不發達國家的進口則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資源性產品和紡織品等。(見表2、3、4和5)在此次進口博覽會的企業商業展區,既設置了發展中國家具有競爭優勢的服裝服飾及日用消費品、食品及農產品展區,也設置了發達國家擁有優勢的智能及高端裝備、汽車、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和服務貿易等展區。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經濟發展處于不同階段的貿易伙伴都提供了貿易機會,共30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既包括20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也包括大量急于拓展中國市場的眾多國外中小企業。
二、對內:深入推進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被外界普遍視為中國展現擴大開放決心的創舉,是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重大舉措,但這一舉措首先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從降低關稅,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歷次更新,從大幅放寬行業準入限制及進口類別和數量限制,到主動擴大進口,都是順應這一內在需求所為。此次進口博覽會的召開對國內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盡管一直以來,我國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但由于產業分工等原因我國貿易卻一直保持著貿易順差的地位。(見表6)雖然不是我國的主觀意愿,但巨額貿易順差卻使我國除了要面臨人民幣持續升值壓力、外匯儲備和對外債權在國際金融動蕩中縮水風險外,還要面臨貿易摩擦頻頻加劇的問題,我國已成為許多國家貿易摩擦和推行保護主義的主要對象。因此,通過主動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成為減輕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和保持匯率穩定負擔的一種行動。
二是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緩解環境、資源瓶頸壓力。進口長期低于出口增長,說明我國對外部資源和要素利用嚴重不足,是國民福利的一種巨大損失。通過召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積極擴大進口,將促使原有的“兩頭在外”,即原料、市場在國外,生產在國內的模式,逐步發生內涵的深刻變化,即生產和原料在外,市場在國內。
三是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強競爭力?!斑M口兇猛,大浪淘沙”。中國進口博覽會通過更高質量的進口,除了帶來互通,還會引進先進技術、標準和管理經驗,對國內企業形成倒逼,推動其創新,進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更好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明確指出,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擴大進口則成為市場供給的重要補充。商務部2018年5月28日發布的《主要消費品供需狀況統計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消費升級步伐加快,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強。
五是為中國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注入活力。為辦好這次博覽會,中央各部委相繼修改、完善管理制度,出臺包括通關便利化、服務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企業擴大進口“清障減負”。在海關總署等部委支持下,上海20多項創新舉措落地,包括允許展品提前備案、以擔保方式放行展品等。財政部對博覽會展期內銷售的合理數量的進口展品免征進口關稅,對于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按70%征收。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對于博覽會上首次展出的發明創造、首次使用的商標,展會方可以出具展出證明,展商在中國申請專利時,享有6個月的寬限期。這些措施為相關領域今后的改革開放積累經驗,探索新路徑。
三、對外: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利益共同體
中國的發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也愿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對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與其他國家共同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為全球提供了新的公共產品。2001—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年均增長13.5%,高出全球平均水平6.9個百分點,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中國有這個實力通過國際進口博覽會廣邀國內外采購商,建立“買全球、賣全球”的開放性平臺,為全球貨物和服務交易提供更便捷的交易場所。而且有能力廣邀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和企業等共同參與,通過在進口博覽會同步召開層次高、規模大的虹橋國際經貿論壇,國際官產學共商全球經貿重大問題,進行探討與解決,推動經濟全球化向著更開放、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中國通過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支持其他國家分享中國不斷擴大的進口市場,允許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為全球提供出口機會。
二是加快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鏈條。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增速減緩,世界不穩定因素增多,貿易保護思潮給發展中國家開放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如何加深國際分工參與度,如何以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如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是擺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大課題。自2009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吸收了最不發達國家五分之一的出口。未來15年,中國預計將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中國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鏈條提供了平臺和機遇。從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簽約企業來源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了34%,最不發達國家占了10%。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還將通過相關機制建設,給予最不發達國家以必要的技術支持和能力建設,幫助其融入全球價值鏈,通過進口博覽會的機遇,實現貿易減貧的目標。
三是通過穩定全球商品價格,保障發展中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重要商品出口國,由于沒有全球商品定價權,深受全球商品價格波動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全球商品定價權的缺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提高制度性話語權亟需突破的領域。中國巨大的進口市場、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國期貨市場的繼續擴張,都為中國在全球價格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關鍵作用。中國可以借助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平臺,一方面加強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商品公平價格的把握,另一方面開展對現有商品定價機制的討論,呼吁國際社會對大宗商品市場進行監管,杜絕高投機因素對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掠奪。
(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