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北工業部
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
解放后的東北,遵循毛主席的指示將工作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利用原有工業基礎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為支援東北工業基地建設,中央調集了一大批干部充實到東北經濟部門,特別是工業部門。
在去北平參加第一次全國團代會時,東北局通知我先到沈陽集合。一到沈陽,我就去看望王鶴壽,他當時是東北局副秘書長兼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簡稱東北工業部)第二部長。王鶴壽平時對人不茍言笑,實際很熱情。我對這位延安時期老領導有很好的印象,所以專門去看望他,他要我留在沈陽工作,我當時沒有思想準備,回答說等開完會回來再說吧。不久嫩江省與黑龍江省合并,要調我到東北局,北大老同學韓天石(當時在東北局青委工作)希望我到東北局青委,王鶴壽則通知我去東北工業部報到,說是東北局的決定。我當時也很愿意做經濟工作。這樣,建國前夕的這一決定,成為我大半生從事經濟工作的開始。
1949年6月我調入東北工業部。被調入東北工業部的這批人中,有的搞過工業,如柴樹藩在鞍鋼解放時就做過軍代表;唐克在齊齊哈爾市工作時,當過公共事業局局長。調我到東北工業部,無非是我上過大學,比較年輕,身體好,到新的崗位能很快適應工作。
東北工業部,1946年在哈爾濱成立。東北全境解放后,從哈爾濱搬到沈陽。當時,東北工業部統管東北地區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是東北人民政府主管工業的部門。第一任部長王首道調中央后,陳郁接任部長,邵式平擔任副部長。我到東北工業部時,部長還是陳郁,他曾長期在蘇聯學習,回國后從事工人運動,是中央候補委員。陳郁調中央后,王鶴壽擔任部長,副部長是呂東、安志文和樂少華。呂東曾擔任遼東財委副主任,在晉察冀擔任過印鈔廠廠長,長期抓經濟工作。樂少華同時兼軍工局局長。夏耘是秘書長。
東北工業部的辦公地點在沈陽市和平區馬路灣街心廣場西側的一幢三層樓房里。這是一幢日偽統治時期的建筑物,外面鑲嵌著米黃色瓷磚,樓下一層是當時市內規模最大的一家新華書店,東北工業部就設在樓上。
東北工業部是綜合性管理部門,實際是管理東北工業的司令部。這個部的特點是辦事快,不扯皮。
東北工業部的直屬企業有鞍山鋼鐵公司、本溪煤鐵公司和撫順礦務局,并負責管理有色局、化工局、建材局、機械局、電工局、輕工局、紡織局、電業總局、煤礦局、兵工局和后來成立的石油局等工礦企業管理部門。東北工業部內設計劃處、經理處、基建處、設計處、人事處、行政處、衛生處、專家辦公室和部長辦公室等業務處室。
計劃處是東北工業部里的大處,業務范圍很廣,組織機構比較龐大,編制198人,實際工作人員180人左右。處長是柴樹藩,我擔任副處長。不久,柴樹藩調中央工作,我接任處長。副處長是余建亭、趙嵐和王之璽。
東北工業部對計劃工作非常重視,從哈爾濱搬到沈陽不久,1949年1月12日就發布了《關于建立各級計劃機關的指示》,決定成立工業部、局、直屬公司、分局、廠、礦各級計劃機構。明確規定東北工業部計劃處的工作任務是:(1)了解東北工礦的全面情況;(2)在財經委員會的整個財經計劃下,制定東北公營工業計劃(包括生產計劃、修復或建設計劃);(3)審查各局的生產計劃與修復或建設計劃;(4)通過報告制度及巡視工作,檢查生產計劃及修復或建設計劃的進行情況;(5)研究與規定各業經濟定額,作為檢查推進工作之準繩;(6)出版刊物總結和交流工業建設的經驗;(7)關于技術工作經驗之總結及一般指導事宜;(8)提出上述工作之報告。
在《指示》中,對工業部計劃處處長配備、機構設置和任務都有明確的規定,設處長1人,副處長1—3人,處下設:(1)冶金室:負責有關鋼鐵、有色金屬、金礦各業計劃之審查、制定、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2)煤礦技術室:負責有關煤礦林木各業計劃之審查、制定、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3)機電土建室:負責有關機械電氣各業計劃,及一般機電土木建筑工程計劃之審查、制定、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4)化工輕工室:負責有關化學、輕工、紡織各業計劃之審查、制定、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5)綜合計劃室:負責有關東北綜合計劃之審查、制定、檢查及調查統計等事宜。(6)資料室:負責本處圖書資料之保管整理,搜集編譯及出版刊物等事宜。(7)秘書室:負責本處一般行政、文書、人事、事務及不屬于各室之工作等事宜。(8)工程師室:負責有關工礦設計及技術問題之咨詢指導等事宜。
在《指示》中明確要求各局、各直屬公司內成立計劃處;在各分局、公司、廠、礦下面成立計劃室或計劃科。規定了工業部計劃處與各級計劃機關是工作指導關系,要定期召集計劃會議,檢查與布置工作,總結經驗。
當時東北地區各個省都設有省工業局,東北工業部歸東北財政委員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