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藝
摘 要: 國內企業正逐步從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由粗放增長向集約發展轉型,從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型。同時,企業管理轉型需要財務會計也隨之進行相應的轉型,要求傳統的財務會計向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相結合轉型。
關鍵詞:管理會計;轉變途徑;體系比較;實例運用
我國會計有兩大分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從1998年頒布第一個現金流量表準則發展到現在有41個準則,體系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完備。而管理會計截至目前尚未出臺相關的配套指引,其理論架構的發展水平遠低于財務會計。在我國,持證上崗的會計人員有1660多萬人,其中從事財務會計的人員多達95%以上,從事管理會計的人才不足5%,由此可見,我國管理會計人才極度缺乏。相比在美國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中90%的會計人員從事管理會計工作,75%的工作時間用于決策支持,那么我國至少有60%的財務人員需要轉型,是繼續選擇從事財務會計還是選擇從事管理會計,對于財務人員而言,面臨著一場殘酷的淘汰賽。
2014年,國家財政部頒布了財會(2014)27號文《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繼后又發布了五大公告,標志著中國管理會計理論框架與實務方法的建設進入快車道。同時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多次公開發言:如果說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在于推動經濟轉型,那么打造中國會計“升級版”的重點就在于大力培育和發展管理會計。這就從政策層面揭示出企業管理會計體系建設與方法應用日漸重要。因此,筆者就自身對管理會計的粗淺認識并結合所在單位的實例進行相關淺析。
什么是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是會計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務于單位內部管理需要,是通過利用相關信息,有機融合財務與業務活動,在單位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動。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
在服務對象方面的區別
財務會計主要側重于向外部投資者、社會公眾和外部審計等相關人員提供財務信息,屬于“對外報告會計”。管理會計的主要功能是為強化單位內部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包括:預測、預算、成本、決策、編報、業績等工作,屬于“對內報告會計”。
在職能定位方面的區別
雖然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都需要通過對報表的比較和對比來獲得某些結論,但兩者在職能定位方面還是各有不同。財務會計最主要的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在核算時必須要符合會計準則,強調信息的準確性,側重在于“價值記錄”,對于資產一般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對于報表分析時,一般把現在的報表數據與往年的報表數據進行比較,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程序提供并解釋歷史信息。且財務會計在信息的準確性和相關性中,往往更加注重確保信息的相關性,側重于“創造價值”,如對某固定資產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時不夠符合相關性,而采用公允價值則更符合相關性。
通過事前預測、預算,事中成本控制、決策支持,事后對業務進行分析評價,對單位提供內部報告,將解析過去、控制現在與籌劃未來有機結合在一起。
在程序和方法方面的區別
財務會計主要有審核原始單據、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較為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基本上與憑證打交道,是“對事不對人”的財務工具。而管理會計涉及為管理者和普通員工設定目標和標準,自然涉及人性問題,程序方法也就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具有較大的可選擇性。
在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管理會計的工作來源于財務部門,但又要跳出財務部門,要求財務人員要樹立新的工作理念和思維方式。首先財務人員要善于得出管理課題和工作要求,其次財務人員要確定收集、報送相關的數據和指標體系。
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的途徑
財務人員要跨越賬本從財務會計向管理型人才轉變,可從四個途徑來著手:
進入數據,樹立數據理念
管理數據和核算數據之間并不是等價的,存在巨大的差別。雖然大多數企業都實行了電算會計,大量的數據計算、分類、歸集、存儲、分析等會計核算工作,都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但是仍然無法達到管理會計的要求。比如管理會計核算“銷售費用”中的差旅費,要求核算到哪個部門、哪個人、用到哪些項目上,要分析出成本費用產生的原因。筆者所在單位實行了財務和業務的一體化,即在線費用報銷系統與業務系統的財務模塊相關聯。以在線招待費用報銷為例:在初始化時就設置好招待費用報銷的模板,如宴請單位、宴請人員、宴請人數、宴請地點、陪同人員等字段,設置為必填項,這些項目有一個不填,就不讓提交報銷。員工只需按模板要求填寫好,不用手工填制費用報銷憑證,這樣財務人員的工作量就減少了很多,而且可以實時出具費用報表,方便按照公/子公司、區域、部門、人員、費用類型等維度進行費用分析。同時,還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對業務的了解和費用合理性的審核,以及各部門實時的費用使用提醒上,從數據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與業務部門溝通。這樣,財務的工作重點就可從以前的費用審批、做賬轉變成以分析為主的支持性工作。
進入流程,轉向市場
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和程度,業務日漸繁雜,這個時候往往企業內部的審批流程都會變非常冗長和煩瑣,公司領導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來應付日常費用的審批簽字。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求財務人員有意識地去熟悉整個公司的流程和狀態,設計并且不斷優化每個相關系統之間的關聯度和閉環性,本著提高報銷的審批效率,增加費用控制的有效性的目的去優化授權體系。
筆者所在集團公司實行ERP信息系統后,不需要排隊等著領導面簽審批,只要可以上網,員工和領導就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隨時隨地進行費用報銷和審批。只要走完相應設置好的流程,就能通過ERP系統自動生成相應憑證,如日常費用通過報銷系統產生,固定資產通過固定資產系統產生,工程款通過工程系統產生,營銷收入通過營銷系統產生。
進入業務
目前許多企業存在財務與業務系統相脫離的情況,財務信息形成了一個孤島。筆者所在集團公司,當高管需要做出決策判斷,要求財務提供相關的數據和分析時,同一個統計指標財務統計出來的數據常常與運營部、銷售部數據相左或相右,內部數據打架造成高管在做決策時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撐,造成財務人員事情做得越多,在公司反而越沒有可信度和話語權。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使財務人員進入業務層面,參與業務的流程中,從業務的角度去探討項目可行性問題,在業務政策等確定過程中都要有財務的影子,而不是在業務進行的尾聲階段,財務部門才作為消防隊員或者垃圾清潔工的角色進場。
進入系統
現在企業中使用的管理系統很多已經脫離了財務管理傳統意義上的借貸關系,傳統意義上的會計操作已被自動串聯入系統完成。如在年初時把相關費用指標嵌入系統中,超預算報銷費用就必須另行申請,否則就無法報銷。讓系統管理與財務制度相輔相成。
管理會計中本量利法在本企業中運用的實例
在西方,國家管理會計均是以成本為切入點,我國也不例外, 在2013年財政部頒布了《產品成本核算制度》,2014年頒布《石油石化產品成本核算制度》,2015年將頒布《鋼鐵產品核算制度》。
筆者以本量利分析法在本集團中的應用為例(不考慮稅負、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時)企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準備新增一臺設備,有兩個方案:
A方案購買:買價160000,預估作用年限為12年,每年需支付維修保養費用9800元,預計殘值16000元,每天營運成本150元。
B方案租賃:每天租賃費200元。
在進行決策分析時如何利用本量利方法,確定在什么情況下哪個方案最優。
根據本量利的核心公式:利潤=銷售收入—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總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則主要是要找到購買和租賃營運天數的平衡點,這是決策的關鍵因素,設天數為X:
A方案的固定成本=(160000-16000)/12+9800=21800。
A方案的變動成本=150X。
B方案的固定成本=0。
B方案的變動成本=(150+200)X。
21800+150X=(150+200)X。
X=200天,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營運天數大于200天,選擇買入;否則選擇租賃比較合理。
管理會計將成本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因此高度體現了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
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未來財務人員將更需要注重企業戰略性財務管理,每個財務人員必須加強自身學習,自我革新,不斷加強專業技能的深度,參與、支持企業經營決策,在體現、創造企業價值及股東價值的過程中不斷發揮管理會計的財務影響力。
(作者單位:大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N].財會[2014]27號,2014-11-14.
[2]隋文輝.創造財務價值的管理會計實戰應用[D].中稅網遼寧分公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