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捷 殷詩絮
摘 要: 人民幣國際化就是實現人民幣的境外廣泛流通,并得到國際上的認可。近階段,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很快的進展,尤其是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很多沿路國家簽訂了協議,人民幣成了可交換貨幣,可以跨境使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其戰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思路和空間。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
關于人民幣的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可以在境外流通,在國際市場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在國際上行使貨幣的功能,成為貿易金融往來的接受貨幣,相應的交易形式如投資貨幣、跨境貨幣等形式,其含義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第一,人民幣在境外擁有相當程度的流通度;第二,在貿易往來當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達到一定的比重,此項是衡量人民幣國際化的一般標準;第三,以人民幣作為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融資主要工具,同時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不斷地擴充。
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
截至2017年12月,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 人民幣追蹤報告, 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市場占比為1.61%,在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位列第五。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占中國總貿易份額相較前一年有所下降。2017年12月,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27568億元人民幣(4089億美元),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占中國總貿易額的月均比例為15.7% 。跨境直接投資業務方面,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ODI)人民幣收付金額1.06萬億元,同比增長44.2%;外商直接投資(FDI)人民幣收付金額1.4萬億元,同比下降11.9%。截至2016年末,人民銀行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總規模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在2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覆蓋東南亞、歐洲、中東、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便利境外主體持有和使用人民幣。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當中面臨的問題
面臨的問題來源于升級版理論,源于國內學者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實現的研究,人民幣在沿路國家貿易當中使用,成為某地區不斷實現國際化的分階段構想,區域貨幣合作:第一種以中國與東盟“10 + 1”的經濟合作框架為基礎,通過固定各自的匯率,對外聯合浮動等行動措施,最終以人民幣為主導, 創造單一貨幣——“亞元”,實現區域貨幣統一; 第二種以中國與東盟“10 + 3”為基礎,聯合日韓,效仿歐元國際化的實現路徑。沿路國家在邊境貿易當中,人民幣的使用范圍不斷加大,因為沿路國家多與亞洲國家合作往來,與亞洲國家經濟、文化、政治政策有比較大的不同,所以人民幣要想實現區域聯合,成為單一的可使用交換貨幣難度加大,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方法以及規劃路徑實現人民幣的區域化,才能實現國際化最終的愿望。
“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以推進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為起點,從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區域合作、共謀社會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高度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一帶一路”是中國首倡,旨在改善基礎設施狀況與體制機制環境、消除經貿投資的障礙、擴大和拓展中國與中亞、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等國家貿易、投資、金融、文化等多邊合作的戰略宏圖,是中國在當代推動對外經濟貿易繁榮、應對其他排華性區域多邊機制、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選擇。
“一帶一路”的戰略舉措
化解國內產能,促進產業升級
我國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僅僅處于低端加工制作環節,依賴的是粗放的、低附加值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長期以來積累了過剩的產能。而“一帶一路”的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提出都有助于緩解國內日益加劇的產能過剩,有利于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同時通過絲路基金、亞投行等融資平臺可以將人民幣從貿易結算貨幣擴展到投融資貨幣,有利于形成人民幣的環流。
促進區域經貿合作
美國近年來一直在各方面遏制中國的發展,提出了所謂的重塑國際經濟規則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更不惜代價地掀起了逆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美國作為我國的出口對象,2016年出口額25415億元,占我國出口額份額的18.4%,故而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勢必對中國經濟產生很大影響。“一帶一路”國家與我國的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拓展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將有利于促進區域經貿合作,擺脫依賴,為我國對外貿易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也保證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為人民幣國際化夯實基礎。
“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有序推進,中國加強雙邊、多邊務實合作,大批重點建設項目落地,區域經貿交流加深,為人民幣區域使用增添有利條件。在此背景下,超過一半的人民幣結算發生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由此可見,“一帶一路”的良好運行能加速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不斷擴展,與沿線各國的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實現了我國與沿路國家經濟的互補,通過貿易擴張效應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我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形成互補,可以實現長期的共贏,在“一帶一路”沿路各國貿易不斷擴大的同時,可以降低使用人民幣交易的成本,同時提高了效率,有利于人民幣在“一帶一路”經濟當中起到主導功能。
第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人民幣國際化交易貿易使用程度不斷增加,所評價的評判標準是國際化的指數,只在國際經濟活動當中使用的程度變化指標。在2009年統計中,人民幣國際化指標只有0.02,2013年的指標提高到了1.69,到2016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標增加到了3.6,這與國際上一些通用的美元、歐元指數相比較,增幅了5%。但是增速最快的國際化指數差距卻沒有明顯地變小,最終“一帶一路”政策提高了人民幣國際金融貨幣當中的地位和高度。
“一帶一路”倡議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分析
第一,穩步經濟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是人民幣國際化最基礎的影響力。一個國家擁有較強的綜合國力和實力是實現國際化的基礎。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注重的是穩步發展,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國內居民消費、企業等活動都屬于穩定階段。因此,我們要實現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的平衡,優化經濟的結構,促進人民幣的最終國際化,我們仍然保持以“一帶一路”的戰略作為指引。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上合組織以及與一些相關機制結合,加強互聯互通來啟動更多的合同項目,共同創造新的產業園、產業鏈經濟,實現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第二,優化貿易結構、保持貿易逆差、不斷增加出口量,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定的作用。在實際的貿易活動當中要保持貿易逆差,注重結構的調整,優化沿路國家貿易的各個項目,形成互補互助。我們要順應沿路國家對于資源的需求,通過出口國內產能過剩的工業品以及一些科技產品來形成具有互補性的貿易活動,在優化貿易結構當中,使得產品出口多元化、創新化,保證高質量的貿易順差。
第三,我們要保持對外直接投資的穩定性,就需要放松資本項目擴大直接投資,重點關注沿線國家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相關建設,同時需要我們有穩定的金融市場,有效地對資本項目進行開放,來緩解短期流動資產帶來的風險,也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穩定性的提高。全面深化金融市場的改革,將資本項目有序地、平穩地開放,政府也可以將管制轉向監督協作,對中國國際收支的逆差狀況進行合理的協調。
第四,發揮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作用,當前金融市場不夠完善,過度自由的經濟也是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當中,人民幣國際化道路應該由國家去主導、扶持,不斷地扶持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作用,成為“一帶一路”當中的融資主要平臺。發揮其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渠道作用及其推動亞投行使用人民幣,有助于在實際的項目融資過程當中提高人民幣結算的比例,擴大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范圍,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林樂芬,王少楠.“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J].世界經濟與政治, 2015(11).
[2]林躍勤.“一帶一路”構想:挑戰與應對[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 31(02).
[3]王玥.“一帶一路”戰略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遇研究[J].時代經貿,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