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田田
摘 要: 由于不同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組織結構不盡相同,本文在介紹跨國公司的基本組織結構的基礎之上,分析了2008年以來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組織結構演化,并從東道國政策與環境、子公司自身的成、母公司投資動機、全球經濟狀況方面剖析了影響組織結構轉變的因素,最后提出對中國的啟示。
關鍵詞:跨國公司;子公司;組織結構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目前外資企業創造了中國約1/3的工業產值,提供了全國超過1/5的稅收。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鐕救驊鹇约捌湓谌A子公司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影響日益顯著。對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組織架構演變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國深刻了解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投資現狀,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相關研究簡要回顧
李維安等(2003)指出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的獨資傾向日益明顯并提出了跨國公司股權結構戰略兩階段演進模型,揭示了跨國公司在華獨資傾向增強的深層原因。
黃中偉等(2008)基于123家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實證提出“位置嵌入”概念,研究學習效果與嵌入強度的相關性。然而,諸多現存文獻著眼于子公司區位選擇及子公司與總部間信息流動等問題;關于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組織結構以及戰略調整的相關研究較少。
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基本組織結構及演變概述
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組織結構的基本形式
全球職能結構
全球職能結構是一種扁平型的管理結構模式,總部的生產部負責管理所有子公司生產活動,設立全球性職能部,形成無東道國和母國區別的大市場。這種方式管理層次少,便于職能控制,但是產品的投放難以做到因地制宜。
全球區域結構
全球區域結構是一種以業務的區域分布為基礎,每一個區域總部下設和母公司一樣的各職能部門,這種區域綜合管理結構有利于區域知識的積累和子公司內部協調,減少區域管理的障礙,但它可能導致管理成本高。
全球混合結構
全球混合結構通常在跨國并購初期或者跨行業經營時采取這種組織結構??梢造`活分部組織結構,根據外部環境變化調整組織結構。缺點在于組織結構不規范,協調困難。
2008年以來在華子公司組織結構演變進程
公司組織管理結構的演化實質是子公司和母公司在網絡利益最大化動機的驅使之下,不斷調整自身內部組織結構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最大化自身收益。2008年以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主要動機在于中國的 “低成本勞動力” ,此時,在華子公司的管理模式主要以 “全球區域結構” 和 “全球職能結構” 為主。在2008年之后不少在華子公司開始著眼于中國的市場容量及潛力,追求擴大市場占有率等經濟目標,更多的跨國公司選擇 “全球混合組織結構” 作為臨時性過渡的子公司組織結構。
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組織結構演變的影響因素
東道國政策與環境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推進,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出口加工企業。為了使信息有效快捷的在不同層級上流動,使上級更直接掌握下級的情況,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組織結構的安排方面盡量使之扁平化,以便于上下級之間的溝通。
子公司自身的成長
在母公司海外拓展的初期,缺乏相關海外經營的經驗以及經營能力時傾向于選擇規模較小,結構較為簡單便于管理的組織結構形式,即可以節省開支也有利于抵抗風險。當子公司逐漸成長日趨成熟時,子公司的組織結構會更加復雜,職能更為全面。
全球經濟狀況
跨國公司作為全球化潮流的產物,其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全球經濟狀況的影響程度大于國內企業。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之下,不少跨國公司開展了機構精簡,推行裁員等手段,調整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以渡過難關。而當全球經濟發展趨于平穩,跨國公司常常將公司組織結構調整回原來的架構。
對我國的啟示
首先,各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外商投資促進委員會對本身的投資環境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情況給出詳細信息,同時對企業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宣傳,對潛在外資的質量進行嚴格控制以吸引更多優質外資。
其次,初期多數市場拓展型在華子公司以中國市場容量和潛力作為第一目標;進入戰略成熟期后,市場開拓型在華子公司存在“獨資”傾向。政府部門應加強立法,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保護本土企業的健康發展。
最后,全球化使得經濟危機影響范圍更廣闊,傳遞周期縮短,我國在吸引外資的同時也應注意增強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有效穩步推進產業結構改革,繼續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黃中偉, 王宇露. 位置嵌入, 社會資本與海外子公司的東道國網絡學習——基于 123 家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實證[J].中國工業經濟,2008 (12).
[2]周振國.關于中國企業集團跨國經營的探討[J].世界經濟研究,1998 (05).
[3]李維安,李寶權.跨國公司在華獨資傾向成因分析: 基于股權結構戰略的視角[J].管理世界,2003(01).
[4]余珮,陳繼勇.新經濟地理學框架下跨國公司在中國分層區位選擇研究[J]. 世界經濟,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