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來說,鴨河口灌區是我國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水庫自流灌區,近幾年以來鴨河口灌區一直秉持著灌區發展同新農村建設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相融合,本著更大程度地提高灌區水文化水平,并且時刻完善灌區水生態系統,時刻關注并營造節約、保護水生態系統的管理工作,創建良好的生態經濟循環環境,以建設水生態文化,在現代致力于向灌區邁進,在綠色、生態、和諧灌區發展方面時刻進行有效的探索以及實踐。
關鍵詞:鴨灌局;現代化灌區;經濟發展;建設管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鴨河口灌區的作用逐漸在各個方面顯現出來,但目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一方面要使灌區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融合,提升農村的文化建設;另一方面同樣需要與生態文化建設相匹配等等。面對這些要求,需要加強鴨灌局建設管理,以此為本地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撐與保障,通過有效調動各方面的資源,使鴨灌局的作用達到極致[1]。
鴨灌局的總體建設介紹
鴨河口灌區位于豫西南漢水流域唐白河之間,目前來說,是河南省內最大的水庫自流灌區。1996年建設此灌區,并且于1970年開灌,發揮著極大的作用,首先承擔著15萬hm2所轄范圍內農田的灌溉以及將近150萬灌區居民生產以及生活用水的重任。經統計,50年以來已經累計供水突破180億m3,在很大程度上來說,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并且提供了堅強的水資源保障。近幾年來,國家對水利建設的重視逐漸增加,在某些地方已經進入了高強度的建設階段,此決策會使灌區發展迅速,日新月異。隨著黨的十八大提出要高度重視水利建設,其一方面為灌區建設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給鴨灌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鴨河口灌區管理局需要抓住機遇并且乘勝追擊,通過分析灌區現狀以及水資源限制,在灌區生態建設、文化建設和工程建設方面積極進行推進工作,持續加強鴨灌局的建設,著力增強工程安全運行保障能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以項目建設為基礎,打造鴨灌局和諧環境
其一,緊抓灌區田間工程配套,著力打造五級完備渠系。在國家重視以及各個政府的支持下,對涉及農業、水產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集中向灌區傾斜,時刻推進末級渠系改造。目前來說,全灌區五級渠系這樣的配套面積已經突破46萬畝。在2009年,自從鴨河口灌區被省水利廳定為省級現代灌區建設試點以來,對各地區積極協調與調動,并且進行重點建設,打造亮點,創建屬于自己的品牌,在末級渠系改造中投入資金4932萬元,2.6萬畝高標準現代灌區示范區已經建設完成,4個4.2萬畝田園化農田水利精品示范點也已經建設完成,是全省灌區建設的一流示范工程。
其二,緊抓檢查道與護渠林建設,著力完善工程面貌。通過多方面的基金支持,依照四級公路標準,實施灌區兩條總干渠高標準硬化40km2的工作,與此同時,在完成護渠地清邊劃界的工作基礎上,同時再實行渠肩植綠的工作,使資源的開發達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在此狀態下,在單位、職工或群眾聯合幫助下,兩條總干渠全面綠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并且使渠堤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其三,加強灌區信息化建設,著力加快科技創新。在鴨灌局的重點樞紐工程以及關鍵部位需要建設水情自動測報點,并且加強閘門自動控制,以及水位與閘位自動監測控制。除此之外,需要建設灌區基礎數據庫、灌區信息網站、電子地圖系統全面管理鴨灌局,通過一系列的用水管理輔助決策系統以及平臺內的大型灌區系統等,完善鴨灌局的管理系統,本著信息采集傳輸的方式,以運行監控為基礎,綜合數據庫作為紐帶,按照供水調度的管理為核心,著力加快科技創新管理工作。
提升品位,打造水利景觀環境
其一,要以發展水利風景區作為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并且依據鴨灌局水利設施資源線長以及分散的特點,實施因地制宜的制度,將保護優先、因水制宜、因地施策綜合在一起,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可以以渠為主線,同時突出沿渠風光、農業觀光的特色,進行主題的景點前期建設工作。一是依據氣勢恢宏的大占頭攔河閘樞紐工程,并且結合相關的項目建設方案,總體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措施,一步步地將十渠創建成為水利風景區;二依據山湖漁場水域特色,整合場區升級改造,創建獨具特色的灌區觀光、娛樂、休閑風景區。
其二,推進在許平南高速公路中橫跨鴨東十渠的上下游渠段,除此之外,橫跨社十渠框架拱的上下游渠段以及白桐十渠下王莊樞紐處建設水清渠暢岸美的工程名片工作。在其他方面,例如三條景觀線,包括:鴨東十渠林崗——博望線、白桐十渠下王莊——袁營線、社十渠社紅口——高莊線,進行一些系統性管理,需要不斷豐富水文化,賦予水一定的文化內涵,讓其三線、三景成為渠暢堤固、文化濃郁、水清景美的生態景觀長廊。
其三,將現代灌區同現代農業協調、和諧發展,打造灌區型農業觀光區,可以讓人們在區域中進行賞花、采摘瓜果、時蔬等活動,使其回歸大自然。這就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轉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有一定的難度,仍需克服這些問題,綜合整改建設,大力宣傳和諧發展的理念,讓人們有一定基礎的了解,得到社會的關注,共同創造良好的農村文化。
生態與經濟并重,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在建設現代化生態灌區方面,需要將生態與經濟共贏,為實現灌區經濟與生態合理化以及高效良性循環的目標,盡全力去行動。南陽水利優勢最大的鴨灌局,此地是農業進行發展的優良區域。在傳統的模式下,傳統的灌溉習慣、農業知識以及農業結構不良的問題,不僅僅制約著灌區水資源優勢的發揮,另一方面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此,可以通過多方面的工作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一,運用媒體加大相關知識的宣傳,讓人們可以意識到水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特殊商品的限制屬性,在社會營造一種節水型社會的濃厚氛圍。其二,對我國內地供水制度進行改革,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并且將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的措施進行工作。其三,建設灌區水生態系統的平衡,使當地的農業、林業、漁業、牧業等可以及時得到灌溉,實現水利、農業互相促進、灌區強盛的目標。其四,使灌區供水理念向效益最大化變化。首先保證農業灌溉,從而推進供水“農轉非”,將城鎮、工業、生態供水市場進行擴大,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滿足社會各層次發展的需求[2]。
結語
綜上所述,建設現代化灌區,需要按照生態文明灌區的規定,秉持人水和諧的理念,遵從水的特性,并且順應水規律,做到蓄好水、節好水、保好水、用好水、管好水五方面,使得灌區“三農”服務達到理想狀態。只有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才可以促進當代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雖然目前來說鴨河口灌區堅持將灌區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相融合,并且在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致力探索灌區邁進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灌區建設這一方面,需要穩定進行,此生態文明建設任務重大。總體來說,為加強鴨灌局的建設,進一步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需要全面進行科學規劃以及合理布局,高效開發利用資源,從而保持環境自然優美、生態系統合理健康,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與保障。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鴨河口灌區管理局)
【參考文獻】
[1]徐鐿銘,李成軍.鴨河口灌區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 2017,46(11).
[2]劉金凡.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措施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