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陽 鄒義亮
摘 要:由于農民工自身安全保護意識的欠缺以及所從事工作的高危險、高污染、高強度性,所以農民工成為工傷事故的高發群體。雖然隨著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我國的工傷保障體系得到了改善,但是農民工傷保險在具體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困境,這給農民工個人以及整個社會都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本文試圖從政策宣傳、執法監管、制度創新以及其與工傷預防、職業康復的結合等層面入手,提出改革與完善農民工工傷保險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工傷保險;建議
改革開放之后,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科技迅速發展,農村中出現了剩余勞動力。與此同時,城市中第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批“農民工”。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農民工的數量已經增長了一千多倍,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力軍,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民工來到城市后大多從事的是一些高危險、高污染、高強度的工作,因此農民工群體也就成為工傷事故的重災區。
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現狀
所謂工傷保險,又稱為職業傷害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規定的某些特殊情況下,因遭受意外傷害和患職業病,暫時或永久性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1]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民生問題的不斷改善,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日益完善,但是由于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特殊性,它在具體運行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農民工和用工單位的信息不對稱,農民工對工傷保險的信息了解甚少;國家強制和監管不到位,以及農民工流動性大導致的勞資關系不固定且確認難度大,使得農民工傷保險的實際覆蓋率比較低;農民工工傷保險經辦人員設置不足,且理賠程序過于煩瑣,嚴重影響了索賠的進度和公正性;農民工傷事故頻發,但是獲得賠償較難等。這些問題對于農民工個人以及整個社會發展都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以下就亟待解決的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為改革與完善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及其實施貢獻微薄之力。
完善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的建議
加強農民工工傷保險的政策宣傳,促進農民工的政策認知
為了讓廣大農民工更好地了解有關工傷保險的法律條例以及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方針,消除他們的認知盲區和誤區,黨和政府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要在宣傳上下功夫,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形式。例如,在農民工經常出現的勞動就業服務市場中心設立專門的宣傳欄,并設置相關人員派發和講解宣傳手冊;開設培訓講座,請專業人員對企業管理人員和廣大農民工進行工傷保險相關的宣傳與教育;除此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與優勢,開通并完善工傷保險政策政務公開網站,把相關政策具體化、細致化,并設置互動專欄,幫助農民工答疑解惑,既減少了宣傳的成本,又提升了宣傳的效果。
加大執法與監管力度,提高農民工工傷保險的參保率
我國法律已經明確要求企業要為農民工提供相應的勞動保護,因此,為農民工繳納工傷保險是企業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但是有些企業管理者被金錢蒙蔽了雙眼,他們置法律法規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于不顧,只顧眼前利益,采取各種手段不繳費或少繳費。針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要加大執法與監管力度,一旦發現,絕不姑息。除了對其采取必要的經濟處罰外,還要視情節輕重給予主要的責任人相應的刑事處罰,讓他們付出應有的代價。隨著處罰力度的加大、違規成本的提高,企業管理者必然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重重壓力下做出理性的選擇,不繳或少繳保險費的現象會大大減少,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農民工工傷保險的參保率。
通過創新相關制度,簡化理賠程序
目前,在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理賠過程中,還存在著周期長、環節多、程序煩瑣等問題,使得農民工的索賠變得非常困難,嚴重阻礙了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實現。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寶豐縣法院副院長朱正栩建議,要修改工傷認定及相關勞動爭議糾紛處理程序:“在立法中把工傷認定權賦予勞動爭議仲裁部門和人民法院而非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從而避免在工傷認定問題上出現法院與工傷認定部門程序上的循環和重復現象。”[2]并且,在此基礎上還要精簡賠償的環節與程序,從而讓廣大農民工的維權之路變得更加順暢。
加強農民工工傷保險與工傷預防、職業康復的有機結合
要想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實現工傷保險的根本目的,加強農民工工傷保險與工傷預防、職業康復的有機結合非常必要,尤其是要對工傷預防給予高度的重視,因為加強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是農民工和企業都最想得到的結果。在這一點上,德國做得非常好,他們把工傷預防看作是工傷保險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傷事故的發生率,值得我們借鑒。除此之外,職業康復對于工傷受害者和國家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只有職業康復做好了,受傷害農民工個人和其家庭的生存與發展才更有保障,國家才能有充足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建設,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營造團結、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并奠定堅實的勞動力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吳倩,李鵬飛.修改工傷認定及相關勞動爭議糾紛處理程序[N]. http://www.sohu.com/a/62145710_117622,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