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遠兵
摘要:小學高段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活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提高學生高段數學的解題能力是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指導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等。
關鍵詞:小學高段;數學解題;做題效率
應用題是小學高段數學中非常重要的題型,但小學高段的學生在做應用題時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僅影響了題型的做題速度,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數學應用題做題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他們及時的糾正與指導,讓他們喜歡做應用題,積極做應用題,正確做應用題。本文主要從小學生做應用題常見的問題入手,提出具體可行的提升學生應用題解答能力的方法。
一、培養審題習慣,提高做題效率
解答應用題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審題,審題是做好數學應用題的第一步,也是把握題型與內容的前提。應用題的教學過程包括五個階段,即審題、識別、分析、解答和檢驗。這五個步驟是層層遞進的,少了哪個環節都不行。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從題目的字里行間尋找其中的“蛛絲馬跡”,最終掌握應用題的設置意圖。
例如,某養殖場養了21只雞和鵝,其中雞的數量是鵝數量的2倍,請問現在具體有多少只雞和多少只鵝?在進行這道題的審題時,教師要讓學生搞清楚,誰是誰數量的2倍,然后鼓勵學生采用畫圖的形式,求解出其中的答案。這樣的教學審題形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還能促進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二、指導解題思路,提升思辨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很多應用題并沒有那么復雜,小學生依然做不對,主要原因在于小學生對于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把握不很準確。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思路。具體而言,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題中各種條件之間的關系,對題中的構架進行全面的掌握,然后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1)養殖場里雞和鴨的數量總共是1000只,其中雞的數量是鴨的數量的3/4,請問雞和鴨分別是多少只?(2)養殖場里雞的數量是1000只,其中鴨的數量是雞數量的3/4,請問養殖場有多少只鴨?在進行這兩道題的解答時,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仔細審題,因為兩題的主要關鍵字不一樣,其計算的方式和結果也將不同。第一道題中的提到的是“雞和鴨的數量總共是1000只”,第二道題中提到的是“雞的數量是1000只”,只有認真看清了題的主要問題,能進行相應的解答。
三、密切聯系生活,培養應用能力
數學是真實生活的反應,所以,在小學高段應用題中,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應用題的實用問題,這需要引起數學教師的注意。在具體教學中,數學教師應適當為學生修改題型內容,使題目更加與學生的生活相近,這樣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題目,提升學生的理解程度,最終提升學生的做題能力。
例如,一輛貨車3個小時拉了15噸的混凝土,那么保持速度不變,7個小時,這輛貨車可以拉多少噸混凝土?在解答這道題時,學生可以通過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解答,但雖然有些學生能解答對這道題,他們對“噸”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導致對題的吸收不是很徹底。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轉化題的形式,促進學生的理解和吸收。比如可以將上述題修改為:小華去超市買畫本,用15元買了三本,那么,買7本畫本需要多少錢?將“噸”的概念轉換為“本”,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更近了,學生理解起來就相對容易多了,最終提升了學生的應用題解答能力。
四、應用情境教學,激活課堂氛圍
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應用題,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的方式為學生呈現比較直觀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學生的思考范圍。在實際教學中,我比較擅長采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課堂。在多媒體中通過圖表、漫畫、工作情境等形式,將應用題中的數據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多項發展,為數學解題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例如,在學平均數的應用題時,筆者鼓勵學生通過觀察與總結的形式,將最近一周的天氣預報進行匯總,然后筆者將其制作成電子表格的形式拿到教室進行分享。通過觀察與總結溫度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自主性;通過多媒體的播放形式,讓學生看到直觀的、現實的數據圖,更便于學生接受,避免了課堂教學形式的枯燥與死板。在視覺沖擊下,學生們積極投入到計算“周平均氣溫”的隊伍中,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做題效率和能力。
總之,小學高段數學應用題的解答是多數小學生頭疼的事情,數學教師要認清小學生解答應用題存在問題的根源,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小學生的應用題解答興趣,通過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指導學生的解題思路,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性,讓學生認識到應用題在生活中的具體價值,從而拓寬小學生的答題思路,調動小學生的答題積極性,提升應用題的答題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桂萍.小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36):37-38.
[2]陳永平.試論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1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