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觀穩
在數學思維中最可貴的品質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葉圣陶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①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決不是針對高智力學生,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有機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教師要努力發掘每個學生的創造力,使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將學生培養成為創造型人才。
下面我就如何《充分發掘教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談談我的做法與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多樣性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就有有很多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地方。只要我們細心發掘要不難發現。如北師大版數學第五冊第39頁。
教這題時學生大多一列式為以下三種:
①18+18+20+18=74(個)
②18×2+20+18=74(個)
③18×3+20=74(個)
這時我會引導思考還可以怎樣列式?充分讓學生思考,有位男生舉手說還可以這樣:④18×4+2=74(個)。答案是肯定的,我問你為什么這樣列式?說說你的想法?這位男生回答是:把第3格最后2個小圈放到圖的最右邊,就是4個18再加上2個,所以18×4+2。說得很好,同學們你聽明白了?學生都表示明白了。我接著問:請問誰還有沒有不同的算法?學生沒人回答。其實此題還有另一種算法,你們想知道嗎?學生個個翹首以待。第⑤種算法:就是把第1、2、4格畫多2個小圈,這樣每格都是20個小圈,4個20再減去多畫的6個小圈。列式:⑤20×4-6=74(個)。學生都紛紛點頭同意。
教材中類似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地方有很多,只要我們細心發掘。如:北師大版數學第五冊第61頁的第3題的第(2)小題。
在引導學生認真審題的同時,弄明“至少需要走多少米?”就是要求不走回頭路,正好走一圈。我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列式計算,學生列式有以下幾種:
生1:①150+180+180=510(米)
生2:②150+180×2=510(米)
生3:③180×3-30=510(米)
我問生3,你是根據什么來列式的?生3回答是:我把150米當作了180米再減去30米。這樣就是3個180米減去30米。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散性
發散性思維是在同一條件下或同一個對象下產生不同的效果,求得多樣性,即發散思維。如果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創新能力的方法。教材中有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很好地發掘教材,就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求異性。如:關于偶數這個概念,可以有下列幾種不同的說法:①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偶數;②有約數2的數是偶數;③2的倍數是偶數;……等等。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性思維,不但使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的敏捷性
創新能力以創新為目標,要求學生有敏銳的觀察力,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科學家艾伯特說過“發明創造就是看同樣的東西,都能想出不同的東西。”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如:“一張長方形的白紙,剪掉一個角,還剩多少個角。”可引導學生從三種不同剪法去想,形容易得出剩下三個角,四個角或五個角。又如:下圖:求陰影部分面積(單位是:厘米)
引導學生用“割補法、對折法、轉一轉”將A移到A!的位置,變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就很快求陰影面積:4×(4÷2)÷2=4(平方厘米)這樣,通過拼一拼,折一折,移一移,轉一轉,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四、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的靈活性。
創新能力強調根據不同的對象和條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靈活運用,反對呆板或一成不變的教條和模式。創新能力的靈活性,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概念、定律、性質等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如:“一個長方體,底面是一個邊長為4分米的正方形,它的一個側面是28平方分米,求這長方體的體積?”通常學生都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先找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再按“長×寬×高”得出體積。求高:28÷4=7分米;因為底面是一個邊長為4分米的正方形,所以長與寬都是4分米,故長方形體積4×4×7=112立方分米。如果引導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把側面積是28平方分米的面朝著下面放,就變成了底面積28平方分米,高4分米的長方體,所以長方體體積=側面積×寬即28×4=112(立方分米)。這樣一來不但使解題過程簡便化,而且解題方法更加靈活,思路更加寬廣。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靈活性。
這是我在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一些做法與體會。備課時要多發掘教材,哪些地方可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時多引導一下,多問一下,“這題還可以怎樣做?誰還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或許會讓你有意外的收獲。正如所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希望我們教學中能充分發掘教材,從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創新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