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蘭 馬菲
摘要: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了培養幼兒德智體美等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幼兒的玩具分享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由于幼兒正處在成長的黃金階段,身心尚不健全,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需要教師從旁正確引導。
關鍵詞:幼兒教學;玩具分享;教育
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奠定幼兒熱愛學習、不斷進步的基礎,幫助幼兒盡快建立科學的成長機制。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幼兒玩具分享的意識能夠增進幼兒之間的關系,讓幼兒意識到與人分享是一件飽含歡樂的事情,轉變幼兒的觀念,促進幼兒的成長。但是,目前我國幼兒教學中玩具分享教育還存在一定的空白之處,沒有形成完善的教育系統,需要教師去填補。因此,本文從幼兒的日常生活、課堂學習、活動實踐三方面入手,展開教學探索,以期拋磚引玉。
一、從日常生活入手――培養幼兒分享意識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入手,將教學立足在生活之上,讓幼兒養成聯系生活的意識,幫助幼兒理解所學內容,懂得分享。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生活的重要作用,割裂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得幼兒缺失了生活的基礎,影響了幼兒的認知,更談不上培養幼兒的玩具分享意識。因此,教師要想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可以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幼兒體會玩具分享的樂趣,能夠在分享中獲得知識,獲得友誼。
例如,在學習《柳樹姑娘》這首歌時,筆者為了讓幼兒盡快融入課堂,能體會歌曲中輕快活潑的意境,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為幼兒準備了柳枝、桃花、梨花、蜜蜂、蝴蝶等玩具模型,讓幼兒感受春天的氣息。教學一開始,筆者就將玩具模型分發給了幼兒,讓幼兒近距離觀察,并鼓勵幼兒與身邊的小朋友進行玩具互換,討論春天都有哪些常見的花開了,哪些小動物出來了。幼兒在筆者的鼓勵下,與身邊的小伙伴互相交換了手中的玩具,不僅欣賞了桃花,還看到了蝴蝶……每個小朋友在交換地過程中都獲得了愉快的體驗,課堂表現得更積極了。這樣,筆者通過圍繞日常生活展開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了分享意識,能與小伙伴和諧相處,為接下來歌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從課堂學習入手――建立幼兒分享習慣
幼兒成長的過程也是其價值觀建立的過程,是幼兒成長為健全的人的基礎,需要教師結合有效的教育手段對幼兒進行教育。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課堂學習入手培養幼兒的玩具分享思維,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玩具分享習慣。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文本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幼兒人格的培養,不利于幼兒的長遠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幼兒進行分享培養時,應端正自己的教育態度,結合教學幫助幼兒建立分享習慣。
例如,在學習《傳球-游戲》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為了讓幼兒體會參加音樂活動的樂趣,懂得在游戲中與人分享,組織幼兒開展了皮球活動,讓幼兒體會一起游戲的歡樂。幼兒一聽說是音樂游戲活動,都顯得很積極,紛紛催促筆者,迫切想要開始游戲。筆者在幼兒玩耍皮球時,為幼兒設置了關卡,只有幼兒彼此合作,學會分享,才能順利通過關卡。幼兒在通關的過程中,意識到了分享與合作的重要性,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接下來皮球歌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樣,筆者通過結合課堂對幼兒進行玩具分享的教育,既促進了幼兒的學習,又推動了幼兒分享習慣的養成,獲得了雙贏。
三、從活動實踐入手――促進幼兒有效分享
幼兒正處在對外界充滿好奇心的年紀,相較于聆聽教師,幼兒更喜歡自己探究實踐,發現事物的奧秘。教師要想培養幼兒的玩具分享能力,促進分享的有效性,可以從幼兒的實踐活動入手,加深幼兒對分享的理解,增強分享的有效性。但是,有的教師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做了無用功,制約了幼兒的發展,得不償失。因此,教師在培養幼兒玩具分享能力時應避免這一現象,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進行《小魚吹泡泡》的繪畫時,筆者為了激發幼兒對繪畫的樂趣,增強幼兒之間的有效分享,為學生準備了吹泡泡的玩具,讓幼兒在吹泡泡的過程中,不僅學會禮讓玩具,還要學會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樂趣,形成積極活潑的課堂氛圍。幼兒在彼此分享經驗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吹泡泡的樂趣,與小伙伴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積極投身到繪畫中來。這樣,筆者通過組織幼兒實踐,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了分享,并能夠進行有效分享,推動了幼兒的綜合發展。
總之,本文從幼兒的日常生活、課堂學習、活動實踐三方面展開了教學探索,增強了幼兒的分享意識,使幼兒在分享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幼兒的積極性,獲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為其他教師教學提供了可靠的教學經驗。但是,同時也應看到,對幼兒玩具分享的教育教學是一個長久的、動態的過程,需要教師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為幼兒提供更優質的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麗娜.“快樂分享”幼兒教育理念的實踐探索——基于教學案例的分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03):72-75.
[2]戴悅,尹徐蕾.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及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