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佑奧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價值觀與審美觀的更迭,物質美學自現代化主義興起以來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與傳播,建筑作為人類生產活動的庇護所,它的材料與構成形式完美的闡釋了人類文明史發展的進程。鋼材憑借其自身優良的可塑性和自由性,已然成為我國建筑產業發展的主導材料,當然,鋼結構建筑在滿足人們基本的日常需要與功能的同時,其美學特性通過其自身材料屬性、空間造型設計、文脈傳承等設計的天馬行空,煥發出攝人心魄的美感,美學暢想理念得到進一步升華。
關鍵詞:鋼結構建筑、空間造型、文脈傳承
一、鋼材自身屬性的美學表達
(1)自身特性的美學表達
建筑師要想創作出完美的鋼結構作品,首先,必須深刻的了解鋼材自身的特性,比如:鋼材斷裂最大應力的抗拉強度、反應鋼材承載能力屈服點、衡量鋼材延性的屈強比、判斷鋼材抗斷裂能力以及塑性的伸長率、加工方式確定的冷彎性能、鋼材抵抗外來沖擊負荷沖擊初性、取決焊接工藝的可焊性參數、合金鋼材的質地與色澤等。這些鋼材特性在建筑師建筑設計中,完美的展現出來。
(2)質感與光感的美學表達
不同生產工序給予了鋼材不同的質感,鋼材通過特有程序的加工處理后可以呈現霧面或者亮面,霧面具有良好的吸光效果塑造出素雅與柔和之感,體現建筑高貴的氣質。而亮面恰恰相反,展現出鋼材良好的反光效果,易產生明顯的高光和陰影,視覺上迎面波光粼粼效果,可以與周圍環境發生有趣的互動,傳達著年輕一代的美好生活的暢想。當然,通過建筑的功能、所需要的環境與氛圍,完美的詮釋美學表達,也會通過鍍層、噴涂等裝飾手法來改變鋼材的色澤,與周邊環境建筑融為一體,讓鋼結構建筑更加豐富多彩。
(3)節點與構件的美學表達
鋼結構節點連接最基本的連接方式是焊縫連接、螺栓連接、鉚釘連接。而鋼結構構件通過自身按照預先設計緊密無縫的連接,形成完整牢固的結構體,兼顧著建筑支撐體系和美學表達的雙重屬性,鋼結構構件形式與節點連接方式直接的影響著建筑的空間和造型的視覺效果,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的鋼構件在通過其飄逸的節點連接方式體現出一種巨大的動感力量。
二、鋼結構建筑設計中的美學暢想
(1)空間構架的美學暢想
建筑空間的發展是從封閉到開敞、從分隔到連續、從功能到場所、從靜止到流動的過程,現在城市貫穿道路兩側建筑的空間人行天橋形成連續通暢的城市空間環境,既減少了擁塞感,也增加了景觀感。鋼結構建筑功能場所日漸的多樣化,如辦公、休憩、休閑、購物等通過功能的混合兼容。而現在的交通樞紐空間,集鐵路、機動車、步行為一體,垂直交通采用觀光電梯或自動扶梯營造了動態景觀,整體的鋼結構框架給予了方向感與流動性。
(2)造型設計的美學暢想
隨著力學理論與相關技術的發展,平衡與穩定結構通過復雜的力學計算和合理安排,呈現出非對稱的奇異形式,利用構件的扭曲、交錯、錯位、旋轉、重疊等方法賦予了建筑獨特的動感和韻律,展現出鋼結構在建筑美學上有著獨到的優勢。如中央電視臺新總部大樓,把建筑的主體構架鋼網格直接暴露在外,在霧霾的襯托下如閃電定格在空中。北京大學綜合體育館頂部是兩道旋轉的屋脊在三維空,間上旋轉升騰,形成強烈的動感趨勢,使整個體育館的輕盈與飄逸之美盡現。
(3)表皮肌理的美學暢想
表皮作為直觀的展示建筑的成敗關鍵,更多的是與材料的肌理相輔相成,共同組成建筑的表皮,來滿足建筑視覺表達與審美需求。常見的有鋼與玻璃幕的拼接,如北京天文館新館,玻璃與鋼結構的有機結合濃厚的藝術與自然和諧統一。鋼與金屬板的融合,金屬板對比于玻璃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能形成各種各樣的空間曲度和奇異形狀,如國家大劇院采用色澤光亮的欽金屬,并將整個大劇院布入人工水池,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鋼與膜結構的包裹,隨著化學工藝進步,膜結構材料特性日益成熟,通過結構的力學均衡性可以創造出充滿張力的曲線,比如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筑表皮形成大大小小的小氣泡,使其呈現晶瑩剔透、輕快的視覺形象。
三、未來鋼結構建筑美學的發展方向
(1)文脈的傳承與保護
隨著建筑技術的不斷更新,如何賦予具有文脈傳承舊建筑新的活力而不破壞原有的建筑藝術氣息是建筑師面臨的問題,最有代表性的是拉維萊特公園,建造師屈米利用一個大屋頂將舊建筑保護起來,舊建筑如同一簇植株,新建筑如同舊建筑的枝干一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盡管它們處理新舊建筑的方式不大一樣,但是新舊建筑的和諧共生說明了鋼構建筑的發展在歷史長河當中也曾大放光彩,具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2)綠色生態理念的植入
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思考建筑領域的生態與可持續問題,如北京南站,屋頂在采光透明天窗上安裝了一些深灰色的太陽能光電板,可輔助解決車站用電問題。這些太陽能光電板與建筑完美結合,從空中俯瞰,體積龐大造型簡約的新南站如同天外飛行物一樣輕盈地落在涼水河畔,這既保持了屋頂結構的建筑風格和觀賞性,上海世博會中的芬蘭館,“冰壺”采用了將自然通風與建筑造型相結合的方法,很好的引進涼爽的自然風。
(3)兼顧地域性文化內涵
地域性表達應由外而內,注重文化內涵的體現,設計師需要對地方文化和鋼結構建造技藝兼具較為深刻的認識。如蘇州博物館,雖然建筑主體由鋼結構取代了傳統建筑的木結構,但新蘇博仍透露出古色古香的氣質,蘊含著蘇州古典園林的韻味。又如大唐西市博物館,利用鋼結構搭設入口門廳的屋頂造型,將古老的磚石與現代的玻璃鋼相結合,既不失西北建筑的渾厚感又有利于提升建筑的現代感,是典型的學習案例。
四、結語
總之,鋼結構建筑設計中,需要綜合性的考慮功能、空間、技術、文化等多方面的要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鋼結構的材料特性與美學表達方式,才能在建筑美學上肆意暢想,逐漸的推動鋼結構建筑健康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志龍.現代鋼結構建筑的美學表現研究[M].建筑與土木,2010(6):13-65.
[2]冒亞龍.高層建筑美學價值研究[J].時代建筑,2016(5):122-123.
[3]李穎.被動式綠色建筑設計的美學策略研究[D].綠色建筑,2013,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