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伊楠
摘要:園林技術專業是一門專業性、綜合性與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既要掌握相應的設計理論,而且能夠熟練地利用手繪、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手段,設計出經濟、適用、美觀的作品。其教學模式應該理論與實踐結合,并且側重于動手能力的培養。本文結合現代設計教育的理念, 針對高職院校園林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以"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培養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在教學過程中以工作室為教學環境,以項目為載體,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園林技術專業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項目驅動
一、“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技術類院校的教學模式仍延用傳統的灌輸式、理論主導型的班級制課堂授課方式,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教學計劃模式化且與企業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學生在校期間實踐機會較少,實踐能力欠缺,因而在進人工作崗位之后還需要用人單位進行再次培養。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能力的提升及職業能力的培養。,難以滿足現今快速發展的行業形式需求。如何有效地建構一套具創新性質的“創業教育模式”或許是解決問題之道。“工作室”制是西方藝術設計傳統的教學體系,其前身就是“一對一的師徒式”的教學方式。其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本,以工作室為依托,以各種專題為媒介,在教師指導下以準就業的方式在工作室完成專題設計課程。這種特殊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將教學和實踐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突破“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模式,轉向“能力培養”為主導,是培養學生適應市場需求、解決就業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園林技術專業的應用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新探索,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改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是一種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引進實際項目,并與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突出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為解決園林技術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學生水平層次不齊、興趣不濃、創造性差、教學資源緊缺、教學內容與社會脫節等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方案。
1、調整課程結構,優化課程設置
根據高職院校的教學大綱,通常一年級主要學習基礎課及部分專業課,二年級學習專業課及核心課,三年級則主要是頂崗實習,因此只有二年級的學生在時間和能力上可以勝任工作室的任務,但幾乎所有的專業課和核心課程都集中在二年級,而工作室的項目往往需要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術,且對于知識和技術的綜合型和實踐性要求比較高。二年級的學生課程也存在著一定的順序,有些課程還沒有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調整課程結構,在一年級下半學期以師生雙向選擇的原則擇優招生進入工作室學習,進入工作室的學生由工作室負責其未來一年半的課程學習及項目實踐,對原有的課程結構進行整改,與工作室的項目進行對接,根據項目的實際內容來選擇不同的學生,細化分工。同時,同一個工作室還可開設不同課程,學生根據各自特點進行不同課程的學習,使每一門課都能夠應用到實際,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創新能力。
2、教材建設
工作室教學的教材以實用技術和實踐教學程序為主線,將教、學、做相結合,擺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培養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更加注意實用性,教材的內容應更側重于具體項目的實施。
3、專業團隊建設
工作室的教學團隊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組成,教學科研及日常管理由一名資深專業教師主持,其專攻方向一般由主持教師的專長決定。專業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設計技能,可保證項目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底蘊;企業技術骨干具有較強的設計表達能力和社會溝通能力,同時其所承擔的具體項目還可以作為教學實踐的載體,供學生進行現場教學操作。這種團隊組成既可以保證理論教學內容的完成,又能夠有目的地可以加強實踐教學的要求,促進教學改革深入和學科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專業教師在教書育人之余將其所長轉變為生產力,直接為地方經濟服務,不僅鍛煉了教師隊伍,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學生在進入工作室后,這種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所創設出實踐情境可以讓學生像實際工作那樣在項目完成過程迅速了解和掌握工作流程,熟悉圖紙設計與制作的各個過程,不僅可以在專業方向上進行精深的學習,而且在知識的系統性和寬廣度方面也能得到足夠的培養。老師根據項目的完成情況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所設計的內容必須符合激烈的市場競爭及需求方為合格,這使學生接觸到社會最前沿的設計理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零距離”就業模式,為以后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工作室可以接收不同班級甚至是不同年級的學生,高年級學生可以提高自身專業應用、傳教以及管理能力,低年級學生則可以更早的了解專業知識、體驗工作,提高學習積極主動性,這種“一屆帶一屆”的傳教方式也為項目的進行與銜接儲備了后繼力量,保證了工作室的持續運轉。工作室還可以為畢業生和學校之間以及畢業生和在校生之間的聯系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往屆畢業生可以為應屆生提供就業信息和工作經驗,他們的親身體驗和工作感受使得大一大二的在校生對社會和專業的了解更加貼近現實;學校和老師也可以更方便的了解往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職業發展,了解課程教學效果的長期影響,便于修正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各課程的教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園林學科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以項目為中心,實行教、學、做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彌補常規教學的不足,同時有利于多種教學模式及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師團隊針對項目的各個流程對學生進行講授和輔導,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及專業素養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綜合能力及未來走向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種嘗試。
參考文獻:
[1] 高巍,馬艷麗.園林專業開展“項目+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探討 [J].長春大學學報,2014(12):
[2] 陳剛.試論高職園林專業教學中工作室模式的應用 [J].技術與市場,2017(24):
[3] 董潔,張新平.高職園林專業工作室群實戰教學模式探索 [J].陜西教育,201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