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從科學技術“仰人鼻息”到銳意創新鑄就“國之重器”
——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到“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的宣示,從“天眼”“蛟龍”,到神舟、高鐵……改革開放的光輝歲月,就是一個鼓勵和支持創新、又以創新驅動發展的偉大歷程。
山城重慶,氣勢磅礴。
長江和嘉陵江穿城而過,滾滾東去。
兩江之間,一列列輕軌來往飛馳。
它們時而順江而下,時而翻山而去,時而穿樓而過,成為山城一道靚麗的風景。
然而,籌建之初,有專家斷言:“在重慶建設軌道交通,難以實現。”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大潮席卷下,作為西南重鎮的重慶,開啟了工業化、城鎮化的新一輪迅猛發展。其間,重慶城市人口增長迅速,經濟民生對城市交通的需求隨之激增。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由此被提上市委、市政府日程。
那時,日后成為重慶軌道交通系統佼佼者之一的沈曉陽剛剛30歲出頭,時任重慶公交公司交通研究室副主任。
一次,在對“城市交通狀況”進行預測時,沈曉陽敏銳地察覺到,重慶地面交通已經趨于飽和,很快就將不能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由于公共交通運力不足,每天上班前,研究室工作人員都會被抽走,去幫忙開公交車。”沈曉陽回憶道,“在出行高峰期,乘客乘車的感受,用三個字形容就是‘擠累壓。”
跨越山川、不會堵車的城市交通新形態——軌道交通,由此受到重慶青睞。
然而,要在這樣一座地理環境極其復雜的山城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當時幾乎沒人相信這能做到。
當時,重慶先后邀請多位國內外頂級專家出謀劃策。“不少專家認為,在重慶建軌道交通難以實現。”沈曉陽說。
這樣的結論,對重慶而言,是當頭一棒。
盡管如此,重慶交通建設者卻不愿放棄。
為探索軌道交通建設的突圍路徑,重慶多次派出調研團隊到國內外學習取經。
在近十年的時間里,調研團隊對各國不同制式的軌道交通進行了廣泛而仔細的研究。他們發現,在地鐵、直線電機、懸掛式單軌、跨座式單軌、空中客車等軌道交通制式中,跨座式單軌十分適合重慶。
跨座式單軌的軌道為一條帶形梁體,車輛跨坐于其上行駛。與雙軌式軌道交通相比,它的優勢顯而易見——
一是爬坡能力強。一般地鐵的最大坡度在30%左右,跨座式單軌的爬坡能力可達50%,理論坡度甚至達到100%;
二是轉彎半徑小。一般地鐵的最小轉彎半徑在300米左右,跨座式單軌的轉彎半徑卻只有100~150米;
三是造價較低。僅相當于地鐵造價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是節省土地,噪聲低。跨座式單軌使用橡膠輪胎在鋼筋混泥土軌道梁上騎行,不會發出鋼輪鋼軌相互摩擦產生的轟鳴聲。
對重慶而言,作出這樣的選擇,在國內是“第一個吃螃蟹”。
當時,北京、上海等國內大城市都在建地鐵,卻沒有建過跨座式單軌。
“把不可能變可能,需要極大的勇氣。”沈曉陽說,“但迎難而上,是重慶這座城市的品格。”
“要擁有自己的技術”
“螃蟹”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僅其所需的機電設備,就包含車輛、信號、通訊、供電、售檢票系統、車站系統等十幾個門類,每個門類又包含眾多不同的設備類型。
2000年,重慶首條跨座式單軌——軌道交通2號線,開始建設。
而彼時,中國軌道交通建設技術和經驗都不足。
怎么辦?
繼續“取經”。
當時,重慶已經成立了軌道交通總公司,沈曉陽任黨委書記、總經理。
“受益于改革開放的積累,2號線的建設使用了第四批日元貸款。由此,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從日本引進單軌交通技術和設備,首批購買了兩列跨座式單軌列車。”沈曉陽說。
使用了日本產軌道車輛,就意味著各種機電設備和技術規范都得圍繞日本標準進行配套。而國家規定,像城市軌道交通這樣的大型建設工程,必須達到70%國產化水平。
軌道交通2號線建設之初,人們聽得最多的話是“日本人說”“日本人認為”“日本人不同意”……
“日元貸款談判時,日方希望系統承包工程,關鍵部件只提供成品。”沈曉陽說,“進口設備雖好,但我們想擁有自己的技術。”
那怎么辦呢?
一個字:學。
由于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學習過程異常艱難。
沈曉陽說:“日方曾明確聲明,只允許業務人員來訪,不允許技術人員來訪。”
之后,為破解“困境”,沈曉陽所在團隊開始組織自主研發——
中國鐵科院、寶雞橋梁廠、鐵道部二院、青島四方、株洲時代電器等著名科研和制造企業,加入到跨座式單軌交通關鍵核心設備的科技攻關中來;
重慶車輛研究所(即中國汽車研究院)、川儀總廠、重慶交通大學等本土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始參加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的技術創新;
…………
2005年,軌道交通2號線建成通車,國產化率達到74%。
2011年,軌道交通3號線建成通車,國產化率達到95%。
“要擁有自己的技術。”在這樣的信念支持下,重慶軌道交通相繼突破一系列技術障礙,取得多項專利,“重慶造”軌道裝備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舉打破了日本等國家的技術壟斷。
把軌道鋪到國外城市
2018年11月21日,渝中區中山四路。
沈曉陽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掏出了一本雜志。
這是一本行業雜志。
雜志介紹了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成果——重慶軌道交通位列其中。
從零起步,漸入佳境……承載了這座城市暢通之夢的軌道,一路向前延伸。
在軌道交通3號線建成后,重慶軌道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5%。
在此基礎上,重慶軌道交通建設者聚眾智、下苦功,展開了新一輪創新攻堅——
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出6輛和8輛編組的新型車輛,將跨座式單軌升級為適合中大運量的交通系統,大大拓展了市場空間;
研制出可實現無人駕駛的單軌列車,車輛的智能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
如今,重慶已經形成投融資、設計咨詢、建設管理、運維管理、工程施工、車輛和系統設備供應及人才培訓等完整的單軌產業鏈,建成了國內唯一的跨座式單軌交通車輛產業基地。
在國內站穩腳跟之際,重慶軌道有了更大夢想——把國產軌道線鋪設到國外。
沈曉陽回憶道:“重慶單軌‘走出去,第一站是韓國大邱市。”
彼時,韓國大邱市考察團到重慶考察軌道交通,發現重慶不僅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輛、軌道梁、道岔、牽引制動系統等完整的產業鏈,還有一支包含設計、咨詢、監理、施工各方面人才的工程建設隊伍,且工程性價比較其他國家的技術設備高。
在韓國相關方面邀請下,重慶軌道交通設計和施工團隊前往大邱,為當地單軌交通線提供了軌道梁模板、軌道梁生產系統控制技術、支座安裝控制技術等技術支撐。
此后,重慶順勢而為,成立了軌道產業公司,加快了重慶單軌“走出去”的步伐。
沈曉陽說,借助“一帶一路”建設,重慶單軌將越鋪越遠。
如今,沈曉陽已經退休,在重慶市軌道交通院士專家工作站擔任站長。
但每次談起“重慶軌道交通”,他總是有道不完的話。
【心聲】
對一個城市來說,城軌交通可以是地鐵、輕軌或有軌電車。但對于不少城市來說,跨座式單軌是更科學合理的選擇。重慶從日本引進相關技術和設備以后,經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在多項技術方面領先世界。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 施仲衡
軌道交通帶來的方便實在不少!無論是到機場火車站出游,還是去商圈購物,乘坐軌道交通都能很方便地到達,尤其每逢節假日走親訪友,乘坐快速便捷的地鐵輕軌,省去了不少可能耽誤在路上的時間。
——重慶市民 吳健
從一曲“東方紅”到“天宮”游太空,從國產航母下水到“蛟龍”深海探秘,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創新整體能力持續躍升。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中國科技創新正迎來歷史性跨越,神州大地回蕩著“第一動力”的時代交響。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