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從精神生活匱乏到“心靈相對富足”
——改革開放40年,既是國家民族物質財富創造能力不斷上漲的40年,也是人民群眾精神不斷充實、精神狀態不斷提振、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的40年。
2018年11月5日,九龍坡區走馬鎮義園茶樓。
一方說書臺上,80歲的劉遠揚,端起桌上的蓋碗茶抿了一小口,清了清嗓,又將手中九方鎮尺忽地拍下——“啪!”
他要開始講故事了。
見劉遠揚要開始了,原本熱鬧的茶館瞬間安靜下來。
“改革開放,故事萬千!今講一段:科學種田!”劉遠揚的聲音抑揚頓挫,仿佛在唱歌,“我隔壁有個張二嫂……”
作為土生土長的走馬人,劉遠揚從小就常泡在茶館聽故事。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也開始在茶館講故事。
茶館、故事、老街……每當這些記憶符號串聯起來,就會引得劉遠揚的心緒如泉噴涌——
聽而迷
1950年的一天,走馬古鎮口,黃葛樹下。
傍晚時分,樹下還圍了一群人。人群中,一位頭上纏頭帕、身穿長衫、腰上插著旱煙桿的漢子正在講故事。
“解放前抓壯丁的軍官、保長,特別招人恨。有一次,兩個抬滑竿的抬到一個國民黨軍官。在過橋的時候,兩個抬滑竿的說:
‘你丟得到手不?
‘丟得到手。
說罷,兩人把肩頭的滑桿一拋,就把軍官拋到橋下去了。”
…………
“丟得好!”漢子話音剛落,人群中便傳來陣陣喝彩聲。
12歲的劉遠揚,擠在人群當中,直聽得入了迷。“那個時候夏天沒有空調,晚上家家戶戶都到院壩歇涼,大家唯一的娛樂就是講故事、擺龍門陣。”
走馬鎮,是成渝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千百年來,天南地北的客人川流不息,帶來了各地的新鮮見聞和奇聞異事。
而將這些故事收集、整理,再以走馬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編排和講述出來,就形成了如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馬鎮民間故事”。
在走馬古鎮,黃葛樹下、茶館里、戲樓中,都是聽故事的好去處。
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劉遠揚開始嘗試講故事:“上學那會兒,我成績不好,喜歡逃課,但沒到放學時間不敢回家,只好拉著幾個同學到操場給他們講故事。”
起初,只有兩三個孩子愿意跟他逃課。但隨著劉遠揚講的故事在校園傳開,越來越多的孩子跟著他溜出教室。
“全班20多個人,有11個都跑到操場聽我講故事。”劉遠揚笑道。
不過這惹怒了教書先生。先生追到操場上,罰劉遠揚站了一天。
“那時之所以癡迷講故事,并非完全出于虛榮心,或多或少還因為自己對人性善惡的喜歡和厭惡。”劉遠揚說,對于喜歡的人物,他會讓其在故事中更偉岸;憎恨的人,他又會通過設計故事結局,讓他們下場悲慘。
迷而講
成年后,劉遠揚跟隨鎮上同鄉,來到城里建筑工地上,砌房子修高樓。
“一間房子住十多二十人,晚上沒事做,就開始擺龍門陣。”劉遠揚樂呵呵地說道。
就像在學校里那般,劉遠揚的故事也在工地上傳開了。一天的工作結束后,常常有人跑來找他討教故事。
“每次講到懸念的地方,我就故意放緩語速,吊起他們的胃口。”劉遠揚說,“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抓住我的胳臂,催促我快講。”
隨后,在修襄渝鐵路時,劉遠揚進入部隊文工團,經常下連隊和地方演出。這些經歷讓他的故事儲備愈發豐富。
20世紀70年代,劉遠揚回到走馬鎮務農。
很快,愛擺龍門陣這一特點,讓他在鎮上出了名——
“以前興‘八分制,耕地、犁田等等,要非常上手才能評八分的。”頓了頓,劉遠揚繼續說道,“本來我應該評八分的,但生產隊給我扣了五厘。”
為什么生產隊要扣五厘?
“因為我喜歡擺龍門陣,他們對我不滿,意思是不要老是擺龍門陣,還是要專心做農活。”劉遠揚說。
但這并沒有打擊劉遠揚講故事的積極性。在田間地頭,他仍舊樂于跟他人講故事。
“這是一種‘口頭藝術,并不需要固定的場所,哪里有人哪里就能講。”劉遠揚說。
登臺講
1989年,冬天的一個早晨,村支書捎話來,讓劉遠揚趕快去見鄉長。
“我當時懵了,還以為自己犯什么事了。”劉遠揚稱。
懷著忐忑的心情,劉遠揚邁進鄉政府大樓,敲響了鄉長辦公室的門。
“老劉,快進來。”鄉長熱情地招呼道。
待劉遠揚坐下后,鄉長才道出找他的緣由:“過幾天,有上級領導來視察,鄉里想準備一場小型的文藝演出,希望你能上臺講幾個故事。”
“這……”劉遠揚面露難色,自己從沒有上過臺,萬一講砸了怎么辦?想到這里,他拒絕道:“不會講。”
“老劉你就別謙虛了,大家都知道你會講故事。”鄉長勸說道。
“忘光了。”劉遠揚生硬地回答道。
看著固執的劉遠揚,鄉長有些無奈:“這樣,你先回去砍根竹子來。”
從辦公室出來,劉遠揚走向后山竹林,砍了一根細竹:“我以為,鄉長要我砍竹子是表演其他節目用的。”
“這么細的竹子既不能編籮筐,也不能編簸箕,究竟用來編啥子喲?”看著丈夫帶回一根細竹,妻子伍國珍好奇地問。
“編故事咯。”劉遠揚隨口回答道。
“咯噔!”電光石火之間,他心里竟然輕輕一顫。
那一瞬間,他明白了鄉長的意思——故事忘了,還可以編。
一星期后,劉遠揚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三個故事走上了舞臺——這是他生平首次正式登臺。
此后,鄉里大小活動劉遠揚都去獻藝,聽他講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多。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黨和政府對于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重慶市文化部門在收集整理“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時,在走馬收集到了10915則民間故事。走馬故事龐大的體量,引起了相關部門重視。
2006年,“走馬鎮民間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遠揚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不僅有國外游客專程來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也不遠萬里趕來聽故事。”劉遠揚笑道。如今,他講過的故事已1000多個。
講而悟
2018年11月5日,走馬鎮義園茶樓。
30分鐘后,說書臺上抑揚頓挫的“歌聲”漸歇。
“謝謝各位父老鄉親的捧場,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里。”劉遠揚欠身行禮,又拿起茶杯呷了一口。
“好!”臺下傳來陣陣叫好聲,安靜的茶館再次熱鬧起來。
2008年,為使走馬鎮民間故事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走馬鎮黨委、政府將武廟戲樓整修為茶館,并交由劉遠揚管理。
次年4月,劉遠揚和老伴兒伍國珍開始在這里講故事,每個月講兩場。“我們都愛擺龍門陣,有時候她還跟我爭起講,爭不贏就慪氣。”
除了固定講述場所、講述時間,走馬鎮黨委、政府和其他非遺傳承人,正通過自己的力量,守護著“走馬鎮民間故事”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
一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尋求符合新時代聽眾需求的講述形式。
“走馬民間故事在當下應與現代藝術元素相融合,才能走得更遠。”走馬鎮民間故事保有會會長劉萬能說。
為此,茶館故事會的講述人根據自己的講述風格和內容,在講述過程中增加娛樂元素,例如嘗試融入音效特技、創編“音畫故事”、排練故事情景劇等。
二是進一步傳播推廣走馬鎮民間故事,將故事從茶館延伸到走馬鎮的其他角落。
舉辦“民間故事講述培訓班”,集中培養民間故事傳承人才,在當地中小學舉辦“民間故事匯講”,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編撰出版《黃葛樹下是我家》等教材讀物,讓走馬鎮故事從茶館走進校園。
三是政府助力,為走馬鎮民間故事注入新內涵。
近年來,重慶各級文化部門通過采錄民間故事、建立傳承人考核制度、對優秀傳承人給予獎勵等舉措,加大對走馬鎮民間故事和傳承人的保護力度。“下一步,當地將充分挖掘走馬鎮的傳統文化,并以此為載體,建成文創休閑旅游度假區。”相關負責人稱。
夕陽斜下,劉遠揚蹣跚著離開了茶館。
路過黃葛樹時,他扭頭看向一旁的石碑——“黃葛正揚走馬鎮,一語千言萬人心,今古悲歡故事里,明朝盡是聽說人”。
在夕陽的余暉中,這幾行大字熠熠生輝。
【心聲】
讓民間故事走向大眾,必須具備可看性和可聽性。我借鑒評書的舞臺形式,再經全新編排創作,從最開始主動上門請纓表演被拒,到現在有人登門邀約表演,走馬故事開始“走出去”,這讓我對傳承充滿了希望。
——九龍坡區走馬鎮民間故事保有會會長 劉萬能
國家這些年來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川劇的創新,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國外的觀眾對于這樣的探索是接受的、歡迎的。但不論采取怎樣的新手段和新技術,我們都要留住川劇的魂。
——重慶市川劇院院長 沈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