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芳 陳英
四十者,不惑也。
四十年,在重慶,從赤腳醫生到家庭醫生團隊,從鄉村診所到標準化衛生室,從區縣、鎮、村三級醫療保障體系,到建立市、區(縣)、鄉鎮、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重慶衛生健康事業突飛猛進,始終迎著人民的需要前行。
印象中,那種背著藥箱走鄉串戶的赤腳醫生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如今的鄉村醫生早已經不再停留于打針抓藥,鄉村衛生室也不再是村里簡陋的小屋。
那時,鄉村診室大都是黃泥巴夯成的土坯房,病號走村串戶找醫生看病。村民健康就靠“三件寶”:聽診器、壓舌板、血壓計。現在,醫生主動找病人,為他們提供貼心服務。村衛生室環境更好了,B超室、注射輸液室,設置齊全。不僅如此,村民健康還多了家庭醫生的貼心守護。
通過前后對比,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兩方面的巨大變化。
為了山城群眾的健康,重慶建成了8000個行政村標準化衛生室,形成“一村一室、一鎮一院、一街道一中心”的網絡布局。
對于家庭醫生不能處理的病情較嚴重病人,可以及時聯系上級醫院,開通綠色通道,及時轉診。
當然,要形成這樣的無縫銜接,必須滿足一個前提,那就是家庭醫生所在的醫院必須要和上級醫院以及三甲醫院簽訂協議,成為醫聯體,建立合作關系,實行抱團發展。這樣,家庭醫生就可以在醫聯體內,幫助簽約居民選擇適宜的就醫機構、路徑和專家資源,并通過專家定期坐診、“一對一”轉診綠色通道等舉措,方便群眾及時有效就醫。同時,基層醫院也請得來大專家,不用到大醫院排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做手術。
從改革開放啟動到現在,四十年的時間里,老百姓的看病方式和成本也發生了變化。
從2005年開始,村民在重慶境內的鄉鎮衛生室看病就能實現當場報銷,農村醫保政策讓農民看病花錢越來越少。
如今,重慶已經形成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四種模式,188個醫聯體可謂遍地開花,已成為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的重要醫療衛生服務平臺。目前,“農村30分鐘、城市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已經基本形成。
四十年來,醫療衛生從小土屋到診室寬敞、藥品齊全,從赤腳醫生到家庭醫生,從單打獨斗到醫聯體抱團發展,從完全自費到醫療報銷……時代在發展,服務水平和意識在不斷地提高,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人們也真正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實惠。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開放所產生的紅利以及醫療改革事業的穩步推進。
說起醫改,可謂跌宕起伏。
1985年,“衛生部門也要按經濟規律辦事”,揭開醫改啟動的序幕。自此,國家和地方政府掀起的醫改大潮可謂波瀾壯闊。
2009年,國家確定了醫改方向應為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質。
隨后,重慶開始踐行。特別是2017年 9月9日0時啟動的醫改取得明顯成效。重慶以取消藥品加成、破除“醫藥補醫”機制為核心,按照“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的改革路徑,堅持“公立醫院良性運行、醫保基金可承受、群眾整體負擔不增加”的基本原則,圍繞“兩取消(取消藥品加成和取消藥事服務費)、一調整(調整部分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六配套(完善醫保報銷、財政補助、藥品供應保障、醫院監管、分級診療、便民惠民)、一建立(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全面施行。
全市20個市級部門、38個區縣、237家公立醫院、24萬名醫務人員協同聯動,各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全部取消藥事服務費。439項醫療服務項目得到調整,群眾負擔沒有增加、醫院運行良好、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
同時,分級診療制度也初步建立,共建成各類醫聯體 185 個,所有區縣均建立了區縣域內醫共體,區縣域內就診率達90%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級以上醫院上下轉診比 3.6:1。
此外,全民醫療保障制度也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醫保政府年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 450 元,城鄉醫保覆蓋率達 95%以上,納入全國醫保跨省聯網結算平臺首批試點省區市。調整大病保險政策,完善醫療救助體系,改革醫保支付方式。
重慶公立醫院改革,從群眾利益出發,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以實實在在的“辛苦指數”,贏得群眾真真切切的“滿意指數”。改革取得服務性收入占比、服務量、業務收入、基層就診量同比上升,藥占比、門診次均費用、人均出院費用、大型設備檢查收入占比同比下降,基本實現了患者、醫院、醫務人員“三個滿意”。
國務院醫改辦、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市委、市政府對重慶醫改多次進行肯定性批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
…………
這場改革成功的意義,不僅在于順利完成醫改本身,更在于其所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醫改精神,以及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中心的公仆精神。
這是一種精神狀態,是整個衛生健康系統弘揚和傳承的精神狀態。
在評說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時,事實和數據也許是枯燥的,但它最簡單,也最雄辯,最容易找到共識。
據統計,近40年里,重慶衛生機構數、衛生人員數、床位數分別增加了4.2倍、3倍、3.9倍。
截至2017年底,重慶市成功創建全國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249家、全國優質服務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家、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家、全國百佳鄉鎮衛生院5家,基層服務能力顯著提高,談起現在的就醫感受,老百姓贊揚的多了,抱怨的少了。
從1995年到2018年間,重慶市人民健康水平實現“一升兩降”:人均期望壽命從69歲升至77.5歲,孕產婦死亡率從93.7/10萬降至14.97/10萬,嬰兒死亡率從21.6‰降至4.36‰,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衛生健康事業的前進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由無數個互相交錯的力量,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健康中國。
如果我們將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結果、一個歷史發展軌跡來看,我們就能夠比較直觀地看到成就,看到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一場演練,也是一種積累,我們開辟了一條道路,鍛造了一支隊伍,釀就了一股豪情,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將會而且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循序漸進,穩扎穩打,攻堅克難,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奪取建設健康中國的更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