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糧食價格合理回歸,改變了以往國內糧食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倒掛的局面,更加有利于糧食加工產業發展,為黑龍江高品質糧食產品參與全球化合作和國際化競爭提供了新的契機。全省各地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充分發揮“糧頭”“農頭”比較優勢,深入挖掘“食尾”“工尾”巨大潛力,努力把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產業,培育龍江全面振興發展的新引擎。
我們對牡丹江市海林、寧安、穆棱、綏芬河、東寧等縣(市)部分糧食加工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素有“塞北江南”和“魚米之鄉”美譽的牡丹江市,在糧食深加工、主食產業化、俄糧回運加工、主食產業化、糧食加工機械研發制造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在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據海關統計,2017年俄羅斯大豆豐收,我省進口俄羅斯大豆50.2萬噸;2018年1-4月,我省進口俄羅斯大豆45.1萬噸、同比增加1.5倍(主要是民營企業邊境小額貿易)。在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俄糧引進通道和資源利用產業示范基地,有利于打造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副油箱”“雙保險”,增強優質糧食供給能力,并在更大范圍參與全球化合作和國際化競爭。綏芬河、東寧市同屬國家一類陸路口岸,打造輻射全國的集糧食進口、倉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物流加工基地,優勢明顯。按照“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思路,2017年,東寧市進口俄糧9.49萬噸,并投資2.6億元,開工建設集俄羅斯進口糧食儲存、加工、銷售、運輸為一體的糧食物流加工園區,項目建成后,可實現50萬噸俄糧倉儲加工過阜增值,打造歐盟非轉基因標準有機糧食品牌。綏芬河保稅區內的僑興遠東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優惠政策,在俄境內種植玉米,在保稅區進行飼料壓片加工,年加工量10萬噸,產品供不應求。東寧、綏芬河的境外農業合作初步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不但為保障國內糧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支撐,并通過糧食進行就地精深加工,實現過埠增值,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當前,制約全省糧食加工業的短板突出表現為加工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糧食加工產能結構性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即初加工產能過剩,精深加工產能嚴重不足。大豆基本以豆油、豆粕、粗磷脂等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率不足15%,增值比僅為1.5倍,與發達國家非轉基因大豆加工產品達150多種、產品增值約8—10倍的水平差距很大。玉米雖然產業鏈相對較長,但深加工能力不足,原糧實際加工量小,深加工轉化率僅為24%。牡丹江市一些糧食加工企業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凱飛公司與東北農業大學對接,引進專業人才,研究開發有機大豆、玉米、雜糧類56個糧食食品品種,重點延伸非轉基因有機大豆的產業鏈條,風味豆制品和膨化豆制產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出口德國、瑞典、挪威、美國、以色列等15個國家,2017年出口成交量1500噸,實現銷售收入達4000多萬元。黑龍江龍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寧安市)注重糧食加工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先后獲得各項國家專利產品達3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該公司投資2億元,利用自主研發的設備和技術,正在建設年產一萬噸馬鈴薯精淀粉及10萬噸玉米全粉,項目達產后,年產10萬噸玉米全粉,可以解決全市30萬畝的玉米銷售,通過延長產業鏈,年銷售收入有望突破7億元。
我省糧食加工業訂單經營、產品開發、品牌創建、市場營銷、資源綜合利用等市場化經營能力較弱,產業整體組織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不高,高端品牌糧食產品銷量少,優質不優價的矛盾突出,這與一些企業重生產、輕營銷,重產品、輕品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品牌是企業營銷的標識,是消費者識別產品的手段,營銷是企業奪取市場的工具,包括糧食產業在內的任何一個行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強化品牌意識,注重產品營銷。在這方面,牡丹江部分糧食加工企業的步伐較快。綏芬河市馳宇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對俄貿易優勢,引進國內最先進的掛面生產線和包裝線,日加工掛面三十噸以上,打造出高端掛面“Xabor”“麥事成”品牌,一頭連著境外俄羅斯的優質小麥,一頭連著國內外的終端消費市場,通過“頭在境外、尾在境內”的特殊方式,實現了俄羅斯優質小麥在綜合保稅區內的精深加工,公司通過對選取優質俄麥為原料的大力宣傳,成功樹立了綠色優質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牡丹江市打造“基地+合作社+定制+名人效應+標準引領”的模式,引導渤海集團、山石米業、上田米業企業打造綠色有機大米新標準,利用多種渠道宣傳渤海鎮火山石板米品牌,積極搶占全國中高端市場,努力實現“最優質的大米賣最好的價格”。
從國際發展趨勢看,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制定“再工業化”戰略,推動中高端制造業回流,制造業重新成為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特別是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動“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作,推動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成為能源工業下降后的第一支柱產業等重大部署,糧食加工裝備制造市場空間巨大。寧安市糧油淀粉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專注淀粉深加工及糧油加工處理設備的設計制造,自主開發的薯類汁水蛋白提取成套設備、大型濕法超細玉米全粉成套設備生產線,均屬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了科技新產品殊榮,先后為北大荒馬鈴薯產業有限公司、北大荒二龍山馬鈴薯產業有限公司和北大荒九三薯業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安裝了大型淀粉生產線,并一次試車成功,開創了亞洲最大的薯類淀粉工程先河。同時,以綏芬河市馳宇食品有限公司、穆棱凱飛食品有限公司、寧安龍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糧食加工企業,還把主食產業化作為拉長糧食產業鏈的有效手段,不但實現了糧食在二次增值中獲利,更為解決農民生產糧食賣得出、高品質主食買得到問題提供了路徑選擇。他們以優質大豆、玉米、俄羅斯大豆為原料,堅持產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開發出眾多系列和品質的糧食主食產品,不但打開了國內市場,更遠銷近20個國家,取得了獲利增稅、出口創匯的良好效果。
本次調研讓我們感到,雖然牡丹江耕地面積不多,糧食產量有限,但是他們因地制宜,依托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口岸優勢,打資源牌、走特色路,把轉型升級作為推進糧食加工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根本出路,為全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樣本和借鑒。在糧食流通體系改革持續深入的新形勢下,必須著眼社會主要矛盾轉換、聚焦高質量發展,以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糧食產業“金字招牌”,著力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推動綠色大基地、大糧倉向大糧商、大工廠、大廚房轉型,把富集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和財富優勢,助力現代化新龍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