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
(710000 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陜西 西安)
2012年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后增加了第13條第1款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睂⒃袟l文所規定的“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置于第2款。從條文的所在的位置來看,它對整個民事訴訟行為指導的重要性,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案件的主體適用中沒有訴訟主體范圍的限制,但其重點在于規范當事人的訴訟行為,真實、誠信。隨著經濟的發展,民事訴訟的數量和種類不斷的,當事人為了自己的目的濫用訴訟權利,虛假訴訟,甚至偽造證據。大量的浪費了訴訟資源,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就是不僅要求法院,也要求訴訟當事人及其他參與訴訟的主體,在訴訟中公平正義、高效、低成本的價值追求?!睹袷略V訟法》的修改及時的回應了社會這種訴求。當然,將誠實信用作為一項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并非僅僅具有法律意義,也具有社會、政治意義。因為,整個社會的誠實信用喪失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將誠實信用原則法定化,通過引導、規范人們的訴訟行為,使其走向誠信,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度。
近年來,有學者撰寫、出版了關于誠實信用的專著,更全面、詳細地論述了誠實信用原則。許多學者也積極呼吁《民事訴訟法》規定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在不僅在私法領域得到了應用,公法領域也是有所體現,該原則作為社會行為的一種指導,那么人類社會的訴訟行為同樣是人類行為中的一種,應該有該原則的指導,當然也不能濫用。
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要求之一為參與訴訟的各主體負有促進訴訟的義務,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干擾訴訟的行為,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這一義務具體體現在不得故意遲延提出攻擊和防御方法;不得故意申請無理由的管轄權異議、回避;不得故意把訴訟標的分成好幾個進行訴訟,以規避相應的訴訟程序(如通過拆分訴訟標的使之適用于小額訴訟,由此獲得小額訴訟程序帶來的利益)等。
當事人的真實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內容,一項訴訟效率及不浪費資源,多數取決于當事人敘述是否誠實,當然這也不排除當事人的誠實敘述在法律上沒有證據,導致的對方當認識虛假制造證據。筆者認為這項義務更多的事主觀性義務,只要當事人真實的履行對案件的陳述,那當事人就履行了該義務。
當事人以虛假方式形式訴訟,比如在管轄權案件中,當事人明知沒有某地沒有管轄權,故意申請管轄權異議,拖延訴訟時間;在合同糾紛中當事人,當事人故意提起反訴或者第三人訴訟,這些都增加的訴訟的成本,不關是法院的人力成本,對雙方當事人來說也是損失,同時對整個訴訟環境也是一種無形的破壞。再如,在訴訟開始之前,乙方當事人提出訴前保全,雖然訴前保全有擔保,但對于一些公司來說,保全意味這整個公司生產的停止,資金的解凍才能開始公司的運營,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另外,當外國當事人為規避訴訟擔保義務,而讓所在國當事人代為起訴的情形也屬于違反誠信原則
民事訴訟上的禁反言,也稱之為禁反言原則。該原則源于英美法上estoppel法理。大陸法系國家,如日本又將其擴展或概括為禁止矛盾行為。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其一,當事人訴訟開始,訴訟中間和訴訟最后做出的完全相反的行為或言論;其二,在雙方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做出了相反的承諾;其三,給信賴其先行行為的對方造成了不利。例如,作出自認之后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撤回自認。但在理論上,關于如何適用禁反言原則還存在諸多問題。另外,從訴訟行為的性質而言,對于取效性訴訟行為,原則上當事人是可以自由撤回的,也不受禁反言原則的約束。
筆者認為,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有誠實信用,民事訴訟法將誠實信用原則納入其中,作為指導訴訟的一項原則,具有提升訴訟質量、效率,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同時筆者還認為該誠實信用原則的應用不僅適用于當事人,還適用于所有參加訴訟的人。
我們缺乏使誠實信用原則在實踐中具體化的機制,但也并非說誠實信用原則法條化就完全沒有意義。誠實信用的規定至少對當事人、訴訟參與人的訴訟行為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成為一種具有宣示效益的規范,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即使有了誠實信用原則,在缺乏具體制度規定和判例機制的情形下,期望通過一般性規定,從而非常有效地防止訴訟權利濫用是不太現實的。
還應當注意的是,總體而言,誠實信用原則盡管作為一項原則,但畢竟只是一種補充性的原則,在民事訴訟中最重要的依然是處分原則、辯論原則。加之,實施條件的限制,誠實信用可以直接適用的空間并非我們所想象那樣大,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