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震宇
(213022 江蘇樂天律師事務所 江蘇 常州)
實踐中,勞動者因涉嫌刑事犯罪被公安立案偵查、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或被法院依法定罪量刑后,如何處理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中的勞動合同、工資結算、社保繳納等問題,以及處置此類問題如何適用法律法規之規定,用人單位碰到此類情形往往不是草率了事,就是無所適從,由此引發勞動爭議并不鮮見,且用人單位未依法審慎處理此類勞動關系中法律問題而陷于被動,也就不足為奇。為此,本文將散見于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中的規定加以歸集與分析,現就涉刑勞動者的勞動合同處理、工資支付、社保繳納的法律適用問題論述如下,以期對處理此類勞動人事爭議問題有所助益。
處理涉刑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法律適用問題,首先應正確理解與適用“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定義,其后再基于具體情形即審查勞動者是否因涉嫌違法犯罪被限制人身自由、是否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以此依法判斷勞動合同能否依法中止或解除,故分述之。
首先,我國現行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均未對“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加以定義,故依原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第29條規定:如果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用人單位在處理上,可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解除勞動合同……。這里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具體是指:被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的、被人民法院判處處罰的、被人民法院依據刑法①第三十二條免予刑事處分的……。同時依據原勞動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詳見勞辦發[1994]289號)第25條解釋。
其次,因我國刑事訴訟法1997年修訂且已取消“免予起訴”的規定,2003年原勞動部出具了《關于職工被人民檢察院作出不予起訴決定用人單位能否據此解除勞動合同問題的復函》(勞社廳函[2003]367號):“人民檢察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①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不屬于《勞動法》第二十五條第(四)項規定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因此,對人民檢察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②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作出不起訴決定的職工,用人單位不能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第(四)項規定解除其勞動合同。但其行為符合《勞動法》第二十五條其他情形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另外,《勞動部辦公廳對〈關于取保侯審的原固定工不簽訂勞動合同的請示〉的復函》等相關規定,均與上述規定內容要旨相得益彰,故不贅述。
第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六)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九條第(七)項、《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涉刑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可按以下兩種情形分類處理:①如勞動者未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且因涉嫌違法犯罪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用人單位可以中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中止情形消失,除已經無法履行的外,應當恢復履行;②如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原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第28條規定:勞動者涉嫌違法犯罪被有關機關收容審查、拘留或逮捕的,用人單位在勞動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可與其暫時停止勞動合同的履行。暫時停止履行勞動合同期間,用人單位不承擔勞動合同規定的相應義務。勞動者經證明被錯誤限制人身自由的,暫時停止履行勞動合同期間勞動者的損失,可由其依據《國家賠償法》要求有關部門賠償。顯然,該條與《江蘇省工資支付條例》第三十三條之規定對涉刑勞動者的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工資問題并無二致,故該類法律適用問題可迎刃而解,即:勞動者依法被取保候審、判處管制、適用緩刑或者被假釋、監外執行期間,勞動合同未解除且勞動者繼續在原單位正常勞動的,用人單位必須按照約定好的勞動合同或者單位相關規章制度支付勞動者報酬。
依據《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第三十條第二款之規定,勞動合同終止的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暫停履行,但是勞動者的勞務關系要保留,勞動雇傭方可以不支付勞動者報酬并且停止繳納其社會保險費。同事用人單位可以不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
綜上,涉刑勞動者的勞動合同處理、工資支付、社保繳納的法律適用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兩點:如勞動者未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但因涉嫌違法犯罪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無法繼續在原單位正常勞動的,用人單位可以中止勞動合同,停止發放工資,停止繳納社會保險費,但是若勞動合同中止情形消失,除已經無法履行的外,應當恢復履行;如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則用人單位可依法解除勞動合同,且無需支付經濟補償。
注釋:
①此處刑法為1979年7月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2012年3月14日通過)第六十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