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毅 張艷玲 張 鑫
(653100 玉溪師范學院法學院 云南 玉溪)
網絡游戲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大部分人類生活不能分割的組成部分;通過計算機虛擬網絡,由多名自然人根據不用的游戲設定操作游戲人物,利用游戲場景達到娛樂和互動是網絡游戲的特色。
2017年《民法總則》將網絡虛擬財產納入民法保護范疇,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網絡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惫识覀冇幸欢ǚ梢罁瑢⑻摂M財產作為一種財產或“物”進行研究和討論。
網絡游戲,又稱“在線游戲”,必須依托于互聯網進行、可以多人同時參與的游戲,通過玩家與玩家之間的互動達到交流、娛樂和休閑的目的。
虛擬財產本質上是由一組一組的電磁數據所形成的具象畫面,網絡虛擬財產指的是:在網絡游戲中玩家的游戲賬號以及玩家利用合法途徑在游戲中支付相應價錢所獲取得虛擬貨幣、虛擬裝備等虛擬物。[1]
在本文中我們將游戲賬號作為討論虛擬財產的介入點,對網絡游戲中玩家私下交易虛擬財產的法律問題進行討論。
網絡游戲虛擬財產的財產性以及其交易的合法性
首先游戲賬號、游戲裝備等虛擬物品在實際的網絡游戲體驗常被作為一種“物”進行交易,這種交易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玩家直接與游戲公司進行交易,例如在游戲中設置的商城中購買“物”,這種交易并不包括游戲賬號;二是玩家與玩家之間通過第三方平臺,例如淘寶和9173,uu989等游戲交易平臺進行賬號,裝備,游戲金幣等虛擬財產的交易;三是玩家與玩家之間的自由交易。
其次,網絡游戲賬號是一種玩家使用自己的真實身份信息,通過注冊從游戲公司獲得的使用該賬號玩游戲的權利的“物”,它的所有權歸屬于玩家還是游戲公司,即玩家對游戲賬號擁有所有權還是使用權依舊是個爭議的焦點。但游戲賬號初始狀態是空白的,其本身的價值是由玩家通過投入時間以及金錢等獲得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玩家對游戲賬號升值的這部分應當具有排他性;且玩家對賬號的經營能使得游戲賬號擁有價值,使其成為一種網絡虛擬財產,由此,它具有財產性。
當前,我國民法通過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對虛擬財產的保護予以確認,虛擬財產中的游戲賬號作為一種“物”進行交易時,只要是基于平等自愿原則,不違背法律法規的禁止規定,即可認定為合法的交易。
玩家對于游戲賬號的升值部分所具有排它性,使玩家對游戲賬號升值部分具有支配地位,且游戲賬號的價值來源于玩家對其升值部分的投入,這樣的投入才能讓游戲賬號擁有可交易的價值。因此,無論是通過第三方平臺的游戲賬號交易還是玩家間的私下交易,在不違背法律規定的交易原則下都應當認定該交易為合法交易。
在玩家與玩家的交易中,游戲賬號作為一種虛擬財產,其價值與真實財產的價值之間存在偏差,如何將虛擬財產換算為真實財產?是首當其沖應當被思考的問題。
從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現有價格產生淵源來看,存在兩種方式:
(1)網絡游戲開發商直接銷售虛擬財產時的制定價格。
(2)游戲參與者之間離線交易的市場價格(即玩家間交易約定的價格)?!耙驗樘摂M與現實財產之間的聯系是不斷變化的,不同游戲中的虛擬財產的價值,跟游戲本身的性質、運營情況、運營商的運營成本密切相關,需要綜合各項因素對虛擬財產的價值進行個案分析后處理。”[2]因此如何確定虛擬財產的價值,對于討論買賣雙方的行為具有重大意義。
網絡游戲玩家私下交易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使交易中的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失:
(1)賣方將一個賬號多次銷售,這種銷售方式會產生多名受損人;在這種形下,賣方是以非法占有他人的財產為目的,通過隱瞞該賬號有多個買主的事實,實施了將賬號多次銷售的詐騙行為,該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仍需要視其侵犯的財產數目是否達到金額較大的標準。若金額未達該標準,則難以用刑法對該行為進行處罰,難免出現行為人以此方法進行多次此類詐騙的行為;若金額較大,現實中也并不缺乏這樣的例子,行為人使用代理服務器,虛擬IP地址進行上述詐騙行為或是在境外作案,難以調查和取證;這些問題仍需要經過不斷的社會實踐去探索和解決。
(2)買賣雙方在獲得賬號信息后,一方拒不支付交易金額或拒不提供賬號信息?,F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事件,下面我們來對此進行分類討論,第一種買方獲得賬號信息后,拒不支付交易金額的情況,由于買賣雙方先達成了一個以游戲賬號為標的的買賣合同,價格是由雙方合意達成的,也就意味著買方有義務支付相應的金額,拒不支付交易金額從根本上違反了依合同履行義務原則,且買方無任何正當理由拒絕履行合同,從而使賣方的期待利益造成重大損失,其行為等同于拒絕履行,屬于實際違約,則賣方有權利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其合法權益。第二種情況,買方交付金額后賣方拒不提供賬號信息,賣方違反了出賣人的基本義務,可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五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買方在獲得賬號后,發現賬號與賣方所述不符合。屬于賣方瑕疵履行,按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于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同時《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交易雙方可進行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可按照交易習慣確定。按照標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交易中賣方發現標的物有瑕疵時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解除合同。
雖然在前文中已經指出交易中雙方當事人一方利益受損時的解決途徑的相關法律依據,但由于訴訟成本、取證難等問題,現實生活中諸多此類交易案件并不能很好的維護受損人的合法權益,因此需要我們結合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來制定相關法律對虛擬財產涉及的公民合法權益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