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參
(102200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北京)
電子商務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在對這些專利侵權問題的處理中,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的間接侵權責任可謂重中之重。一旦處理失當,則會加劇電子商務平臺上專利侵權的狀況,使得本就居高不下的惡意訴訟數量持續增加。
然而,由于相關法律規定不夠明確具體,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專利間接侵權責任的問題顯得相當復雜。為了減少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專利侵權的現狀,使電子商務市場健康發展、持續繁榮,完善針對電子商務平臺專利侵權問題的法律法規顯得尤為重要。
如今,電子商務市場機制尚未健全,針對專利侵權行為的法律法規體系也尚未建立起來。在立法方面,目前僅有《侵權責任法》第36條做出了原則性規定。而《專利法》中雖規定了數種典型專利侵權情形,但顯然難以匹配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的間接侵權責任。因此,電子商務平臺專利侵權問題頻發,來自消費者和專利權人的投訴率居高不下,現實中對于侵權人和電子商務平臺的追責卻往往難以為繼,弱勢群體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護。毋庸贅言,嚴峻的專利侵權問題對于電子商務長久發展的影響可謂是致命的。因此,研究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的專利間接侵權責任,給出法律建議,具有較強現實意義。
不論是《電子商務法》還是《專利法》的修訂,都應明確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明確如何分配賠償責任,明確如何計算損失,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通知-刪除”規則與“知道”規則的內容,使這兩大原則能更好地搭配起來,由“通知-刪除”規則作為處理電子商務平臺專利侵權時的一般原則,而“知道”規則作為重復侵權、惡意侵權時的特殊原則,從而使專利權人可以更有效率、更有利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要明確“通知——刪除”規則,首先,應當明確“通知”的構成要件,對“通知”的內容做具體的要求,可參照著作權領域的規定。其次,明確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在接到“通知”后的審查和處理規則。事實上,大量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為了免于間接侵權責任而濫用“通知——刪除”,一旦收到“通知”,不論是否合格就對涉案商品予以刪除、屏蔽,雖客觀上有利于保護專利權人的權益,但對于實際未侵權的注冊商戶而言,動輒被刪除商品或扣除信譽分,可謂損失巨大,有失公平,這也是針對專利侵權提起的惡性訴訟數量巨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認為,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應對初步證明材料進行“準實質審查”,以平衡社會利益與各方權益。再次,明確“反通知”規則。“通知——刪除”規則可謂是一把“雙刃劍”,稍微不慎則有可能對平臺內商戶及電子商務市場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衍生出了“反通知”規則這一補救措施。“反通知”的內容與前述“通知”所包含內容近似,在此不再贅述。
2015年年底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草案)中,新增了第63條①,與平臺商間接侵權的問題具有高度關聯性,因此本文也將對此作簡要評析。這一條文基本遵循了《侵權責任法》的原則性規定。其中第一款的內容與《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三款中規定的“知道”規則近似,不同的是將對網絡服務者“知道”的狀態改成了“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本文并不認同這一改動,前文已論述過,以“應當知道”來要求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罔顧認定專利侵權的復雜性與高難度,將判斷專利侵權的責任轉嫁于平臺提供者,超出其能力與義務范圍,不可謂不嚴苛,從長期來看,雖然專利權人的利益可以得到更充分的保護,但也將極大地加重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的訴訟負擔,不利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良性發展,有違利益均衡原則。且根據立法歷程可知,“知道”包括“明知”和“應當知道”,將位于上位概念的“知道”與下位概念中的“應當知道”視為并列關系,顯得草率而不嚴謹。
而草案中第63條第二款則規定的是“通知——刪除”規則,沿襲了《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但值得商榷的是,這一規則在此處似乎用于對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的責任認定,似乎背離了其在著作權領域作為免責條款的初衷。“通知——刪除”規則來源于著作權領域的避風港原則,作為免責條款,為的是給平臺提供者提供抗辯理由,而不是對平臺提供者責任的最終確定。②這一立法意圖的悖離似乎值得繼續探討。
草案中第63條第三款則突破了《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將專利行政部門納人可以提出“通知”的主體范圍,確定了專利行政部門對于網絡的行政執法權。然而,暫且不論我國目前專利行政部門少、分布不均的現狀,對于專利這一復雜領域,如何保證一介執法部門可以堅守其權威性和準確性呢?一旦鑄成錯誤,有可能對經營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損失由誰承擔?國家是否應當對此承擔責任呢?這些問題目前看來都難以解決。
處理專利間接侵權,需要社會各主體共同努力。立法機關需要積極調研、深度考量,出臺更為完善的法律體系;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也應積極探尋創新的解決路徑,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在糾紛的解決中扮演更有作為的角色;電子商務平臺內經營者也應當自覺規范自己的民事行為,提高法治意識,守法經營,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而專利權人,也應增強自身權利意識,在察覺到侵權行為后不應坐視不理或消極抱怨,而應主動維權,向侵權人和涉案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者發出合格的“通知”,保護好自身權利。相信通過社會上方方面面、多管齊下的措施,發生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專利間接侵權行為會越來越少,電子商務行業也將持續健康發展。
注釋:
①參見《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36條: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提供的網絡服務侵犯專利權或者假冒專利,未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侵權產品鏈接等必要措施予以制止的,應當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有證據證明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侵犯其專利權或者假冒專利的,可以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前款所述必要措施予以制止。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合格有效的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專利行政部門認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侵犯專利權或者假冒專利的,應當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本條第一款所述必要措施予以制止,網絡服務提供者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②參見劉家瑞:《論我國網絡服務商的避風港規則——兼評十一大唱片公司訴雅虎案》,載《知識產權》第19卷總第110期,第13-22頁。